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护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所系,这就是编者的最大愿望。

二:简述中国人的古代饮食的总体特征,求详述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特点众多:

① 重视饮食。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习惯)&

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习惯)

④ 四季有别。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习惯) ⑤ 讲究美感。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习惯)&

⑨ 使用筷子。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 对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认识

积极之处:

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饮食习惯用圆桌,这反映出中国人喜爱团圆、热闹的心态。归根来说,还是“和”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有谦让尊长精神:如果食用水果类食品,要让尊者先尝,少者不得抢。

为当时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正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周人通过各种饮食制度,主要是礼仪化的燕饮活动,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协调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使整个社会能够得到稳定和有序的发展。”

能够引导个体形成亲近自然的心态和习惯。即要通过接近自然之物来遵循饮食的秩序和规律,清人李渔的“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论等等

注重健康的饮食习惯。《礼记•曲礼》载:“共饭不择手。”即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

体现了对妇女的体谅。对于较隆重的宴饮完毕后,撤食案的事不能由妇女担任,怕她们力不胜劳,可以推出年轻点的人来干。

消极之处:

通过饮食礼仪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如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天子日食少牢,诸侯日食特牲,大夫特豕,士特豚。”

体现伦理等级观念。在侍食之礼中,如果长者赐予少者或僮仆等低贱者酒食,因为地位差别太大,连道谢的资格都没有。

礼仪繁复会带来不便。

有的礼节有一定的虚伪性。如客食之礼中的“三饭”,指的是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吃饱了,需主人再劝再食肉,这一条实为虚礼。

§简述中国古代饮食种类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余下全文>>

三: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题,写一篇600字作文

近些年来,中式快餐风靡全国,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我认为,推陈出新更应继承传统。

无可否认的是,新式中餐的出现及发展,的确对中餐在市场份额竞争中起到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洋快餐独大的局面,因此有人认为中式快餐是饮食文化的创新。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不妥之处。

首先,创新应该系推陈出新,是在原有文化基础上的超越和进步;而中式快餐更似是走回头路。它只是一种新的事物,而不是创新。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以苏鲁川粤菜为代表的众多菜系。中国美食名扬海内外,但无论哪一个菜系都要讲究食材精良,工序精细,菜式精致,品味精美。非慢功不可出细活。食语之云:靓材精艺,美食之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反观时下所谓之“中式快餐”,它一味追求速度,其用料之粗,工序之简,流程之快,哪一点能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之精髓呢?只不过是味精、香料、食材的杂烩罢了,除了消除人们的饥饿感之外,哪有美食?更罔谈饮食文化继承。

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寓于传统的思想的内涵中,是一种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他可以在人们享受美食过程中沉静下来,慢慢恢复人类最原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所以,在快节奏的今天,弘扬传统美食文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当下,效率成为社会的要求,匆忙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就像一台台不能停止的机器,逐渐丧失了人类原始和谐的感觉。只有吃饭和睡觉,才是人们难得的放松的时候。品一份美食,尝一口藏在人们心灵最深处而平日无暇享受到之香茗,则会令人更清新舒畅,不亦快哉!而在中式快餐的环境下,是很难做到这点的。这是因为,中式快餐吸收的是洋快餐中“高、快、简”的特点,这样只会让人活得更紧张,神经更加紧绷。

其实,不只是美食文化,所有文化的创新都应基于传统,以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相互激荡的文化碰撞中,愈加强盛,又保留个性。邓小平说,“只有吸收而不继承,就等于自我毁灭。”的确,如果学习外来文化时不继承自身的传统,那就犯了“拿来主义”的毛病,鲁迅先生对此也作过批判。苏联被和平演变,前车可鉴!关个各个文化创新的成功案例,无一不是以传统为本,以时代为体,但中式快餐,对传统厨艺只取其皮毛而去其精髓,实在可惜。

北京烤鸭等传统老店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弘扬传统美食文化。若只是学习其皮毛或纯粹把它当生意人的噱头,那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是注定要缺少一种内涵的。

这种内涵思想是一种文化存在之基本。何以为?要判断一种文化是否一脉相承,最重要的是看它的基本内涵是否改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如中华文化,之所以说他是源远流长,就是因为基本内涵不变,如儒家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千年以上;周易经历数千年而不衰,形成五行、八卦、梅花术数、奇门遁甲等数十流派。而印度文化,就不能说是一脉相承,因为它的基本内涵数易其源,故其文化种类虽繁多而缺乏厚重,就连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也不为现代的印度人所继承。

所以说,中式快餐只不过是披着传统美食外衣的伪传统饮食文化。与外国人非常不同的是:就餐,于中国人来说本该是一项休闲的享受,加上一个“快”字,就令到这种休闲及享受荡然无存,这种本身就自相矛盾的、由快节奏社会崔生出来的产物,注定不是文化的精品。

故言之,创新应建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而这,才是创新的成功之道!

四:有没有关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书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林乃燊

内容:一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

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

三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四 中国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

五 茶叶和米酒的故乡

六 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环节

七 饮食文化的两极世态

八 饮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的延伸

九 对饮食文化贡献较大的若干历史人物

十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出色的历史性贡献

2.《中国 饮食文化 概论 》赵荣光

3.《老饕漫笔》赵珩

内容:

是文坛宿将的主题回忆。文笔清淡含蓄,文品平实端庄,颇有“粤菜”之风。书中记录的,或人或事或风物或名胜或花絮或掌故,一概与吃相关。它用平实的语调钩沉与饮食相关的方方面面,却并不拔高,非将口腹之欲升华为文化精粹。

4.《珍馐玉馔:古代饮食文化》王仁湘

内容:第一章 饮食之源一 从渔猎到畜养 从采集到种植二 从茹毛饮血到炮燔烹炙三 陶烹的滋味四 食具及进食方式五 最早的酒酿第二章 钟鸣鼎食一 五谷六畜二 青铜之美与饕餮之谜三 烹饪始祖四 五味调和五 食饮有道六 九鼎八簋七 饮食之礼八 儒家的饮食思想第三章 奢靡时世一 西来美食二 胡食风气三 地下食案四 汉代宴乐图五 饼饵麦饭六 庖厨图卷七 举案齐眉第四章 乱世食风一 浆酒藿肉二 莼羹鲈脍三 岁时饮馔四 仁浆义粟五 耽酒名士与隐士六 烹调有术第五章 美酒盛世一 盛世烧尾宴二 选胜游宴三 胡姬美酒四 茶道五 酒中三味六 以食当药七 金樽银盏八 分餐与会食第六章 修身养性一 酒楼食肆二 羊大则美三 毳饭与斫鲜会四 厨娘本色五 龙团凤饼六 药膳七 养身兼养性第七章 味中乾坤一 都下食事二 御筵定规三 菜系四 蔬食与素食五 红楼饮馔六 知味者如是说

5.《中国饮食文化》严益康

内容: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第三章 中国饮食科学第四章 中国的食制、食礼和食俗文化第五章 中国饮食原料与技术文化第六章 中国饮食审美第七章 中国饮食风味流派第八章 中国茶酒文化附录一 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附录二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

五: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本书目录

一 中国饮食文化概述1 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2 饮食文化的发生和烹调业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3 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4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前瞻二 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1 旧石器时代烤肉飘香2 新石器时代炊烟四起3 夏商周饮食文化初结硕果三 中国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1 农业生产跃上新台阶2 食品制造业的新突破3 汉代的时尚饮食4 饮食文化著述大量涌现四 中国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1 经济中心南移2 七大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五 茶叶和米酒的故乡1 茶的起源及其商品地位2 茶韵悠悠3 6000多年的米酒世家4 酒与国民生活六 与饮食文化密切相关的三个重要环节1 农业开发2 生态变迁3 民族交流七 饮食文化的两极世态1 钟鸣鼎食与数米而炊的饮食反差2 文学作品中反映饮食的两极世态八 饮食文化向其他文化领域的延伸1 向文字学延伸2 向政治哲学延伸3 向文学延伸4 向艺术延伸5 向养生学延伸6 向宗教延伸九 对饮食文化贡献较大的若干历史人物1 体现古代饮食文化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2 为中国饮食文化倾注活水的人物十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和出色的历史性贡献1 饮食文化的特征2 中国饮食文化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六:谈谈自己对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看法?

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人取火就开始发现的,之后随着历史的前行,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 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 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方法; 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 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 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元、明、清三代的烹饪时期:元朝有中外饮食交流,主要与南欧、西亚、中亚;明朝烹饪食发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开始北移;清代时期,满族入主中原,从康熙到嘉庆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开发、封密大铁锅、煤行、清真馆、西餐等。

第五阶段:鼎盛时期,近代、现代烹饪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出现了仿古膳菜,一些宫绅家厨也进入市场。如:谭家菜的创世人——谭宗滩系广东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宫僚,一生酷爱珍膳美食。谭宗浚之子谭珍青,讲究饮食胜过其父。谭宗浚任官时到过江南、四川等地,对各地菜都有研究。后来进京成功地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为独创一派的地方风味特色佳肴。

南方的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公馆菜”。抗日战争时期,沿海都市烹调技术西迁入川,促进了川菜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川菜在国内扩大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帮口菜改为八大菜系之称。川、鲁、粤、闽、湘、皖、浙、苏。

中国饮食特点是中国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风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余下全文>>

七:中国古代与现代的饮食区别

俯 在饮食习惯方面古代和现代人的分别如下:

1) 营养方面:古代人不太注重营养,只选择食物的滋味;而现代人则比较注重拣选适宜身体营养的食品。

2) 生食方面:古代人注重熟食;而现代人则比较注重生食。

3) 进食方面:古代人较注重慢慢享受食物;而现代人则往往匆匆食完了事。

八:中国古代有哪些书籍是记载食物的

《食珍录》

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写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是一位美信家,他官职是黄门郎,到南朝齐时升为太子庶子,后来担任祠部尚书。公元483至493年,武帝在位。有一次皇帝向他问起烹饪的秘诀,谈得投机,皇帝不觉醉了,非常难受,虞宗就献上“醒酒鲭”,算是帮了皇帝的大忙。

虞宗的《食珍录》里,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高度成就。

《清异录》

北宋人陶谷撰著的《清异录》,是他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书中包括天文、地理、草木等37个门类,共有648条有关内容。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占全书三分之一强。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书中记载隋代的《谢讽食经》、唐代韦巨源的《烧尾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隋唐两代宫廷与官府筵席唯一较为齐全的食单。其他如:果、菜、禽、兽、鱼等烹饪原料,有的写其营养价值,有的谈到烹调技法,都是研究烹饪技术发展的可贵资料。

《食经》

谢讽著的《食经》成书于隋代,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从有的各目前冠经人各来看,如“北齐武成王生羊脍”、“越国公碎金饭”、“虞公断醒”、“永加王烙羊”、“成美公藏”、“含春侯新治月华饭”等,都是王侯贵族的饮馔。而有的各目讲究,如“千金碎香饼”、“乾炙满天星含浆饼”、“撮高巧装坛样饼”等,反映出当时饮馔已达到非常精美高贵的水平。

《本心斋食谱》

作者署名是宋代陈达叟,因为室名本心斋,所以又称本心翁。作者自述:常在书房里起居闲坐,玩味《易经》,床上围着画有梅花的纸账,用石鼎烹茶,自己的饮食崇尚清淡。有客人从外地来访,脸上流露出饥饿的神色。作者叫书童端上净素饭菜,客人品尝后说,没有尘俗气味。主客讨论食谱,就形成了这本书。 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如:菜羹、韭菜、山药、笋、藕、绿豆粉丝、水引蝴蝶面、水团、白米饭等。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这种记述方法,表现了作者富有文学素养,又因所用赞体简要,类似歌诀,容易背诵,所以就便于普及。

《山家清供》

《山家清供》是南宋的一部重要烹饪著作。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 唐代杜甫有诗云:“山家蒸栗暖,野饭射麋新。”南宋时的林洪撰著《山家清供》,即杜甫诗中的山家、野饭,意思是山居家庭待客用的清淡饮馔。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咱。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如饭、羹、汤、饼、粥、糕、脯、肉、鸡、鱼、蟹等。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部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许多菜肴别出心裁,各具一格,足可使人窥见当时烹饪技术、烹饪艺术所已达到的水平。

书中有不少是用中草药加工制配的食疗饮馔。如:萝菔面这一条下称:“王医师承宣常捣萝菔汁搜面使饼,谓能去面毒。”而麦门冬煎,则是纯药物,其标目下称:“春秋采根去心,捣汁和蜜,以银器重......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