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助~~专升本中医基础和方剂题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辩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是()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论》D.《诸病源候论》
2.疾病过程中,先有高热汗出,面红脉洪,后突然转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用下列何种理论解释()
A.重阳必阴B.寒极生热C.阳损及阴D.阳盛格阴
3.“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属于下列何种治法()
A.阳中求阴B.热者寒之C.阴中求阳D.阳病治阴
4.“无阴则阳无以化,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下列何种关系()
A.阴阳对立B.阴阳互根C.阴阳消长D.阴阳转化
5.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润下D.从革
6.阴偏衰,其病证的性质是()
A.实热证B.虚热证C.下寒上热证D.真寒假热证
7.水气有余,而致土气衰弱,属于下列何种关系()
A.制已所胜B.侮所不胜C.侮而乘之D.轻而侮之
8.手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A.心包B.胆C.三焦D.膀胱
9.与足太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
A.足阳明经B.足少阳经C.足太阳经D.足厥阴经
10.绕阴器,抵小腹的经脉是()
A.脾经B.肾经C.肝经D.胆经
11.对心主血脉的功能起最关键作用的是()
A.心血的充盈B.心气的充沛C.心神的安宁D.脉道的通畅
12.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是()
A.行血气B.藏精气C.传化物D.主生殖
13.“孤腑”是指()
A.胆B.三焦C.膀胱D.胃
14.以调节气机升降为主要关系的两脏是()
A.脾与肝B.肾与肝C.肝与肺D.肾与脾
15.与脑髓充盈密切相关的脏是()
A.心B.肝C.脾D.肾
16.所以称“肝肾同源”,是因为()
A.水能涵木B.津血同源C.精血互化D.同居下焦
17.既恶湿又能化湿的脏腑是()
A.肾B.肺C.肝D.脾
18.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
19.血运行于脉中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的()
A.防御作用B.湿煦作用C.推动作用D.固摄作用
20.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
A.营气B.卫气C.宗气D.元气
21.“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据是()
A.气为血帅B.血为气母C.津能载气D.津血同源
22.首次将病因分成阴阳两大类的是()
A.汉。张仲景B.宋。陈无择C.《内经》D.晋。陶弘景
23.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
A.风邪B.火邪C.湿邪D.燥邪
24.易袭人体阴位的病邪是()
A.风邪B.湿邪C.寒邪D.燥邪
25.七情致病,引起“气消”的情志是()
A.恐B.惊C.悲D.喜
26.易于阻歇气机而见胸闷脘痞的邪是()
A.寒邪B.瘀血C.湿邪D.暑邪
27.阴阳互损多发生在何脏()
A.心B.脾C.肾D.肝
28.形成实证的病机是()
A.邪盛正衰B.邪盛正未衰C.邪胜正负D.邪去正衰
29.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脱C.气陷D.气闭
30.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最早见于()
A.《内经》B.《难经》C.《伤寒论》D.《金匮要略》
二、多项选......余下全文>>
二:学习中医读什么书
一般来说,中医有2种入门方式,一种是从今读到古,即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比如现在的(思考中医),或(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像(医方集解)等等。第二种是从古学到今,即从(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中医历来视汤头、脉诀、药性赋为启蒙“三件宝”。“汤头”即“方歌”。中医入门书素以清代汪昂的《汤头歌诀》为蓝本,并以《医方集解》辅行。要求“汤头”必须熟背至信手拈来的地步,临床方可应用自如。“脉诀”是指脉学方面的歌诀。现以李时珍《濒湖脉学》流行最广,然李中梓《诊家正眼》似乎更切实用,故云脉必“二李”。当然有精力多读几部更好。诸如:《四诊抉微》、《脉诀汇辨》、《脉理求真》等。《药性赋》是民间流传多年且影响极大的入门读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确实对初学用药可具初步轮廓。
《内经》、《难经》是中医基础的奠基。阴阳五行、脏象经络、诊法治则、五运六气均需从《内经》、《难经》二经中探求。然《内经》中《灵枢》、《素问》各八十一篇,《难经》八十一难,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读,谈何容易?故初学者可选用明代李中梓的《内经知要》或近贤秦伯未的《内经知要浅解》为读本,部分章句必须熟背。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伤寒论》是六经辨证的典范;《金匮要略》辨脏腑经络,是辨治杂病的基础。《温病条辨》系统论述三焦辨证,与《伤寒论》相对而言,使“万病诊法实不出此一纵一横之外”。(《温病条辨?凡例》)。《温热经纬》以《内经》、仲景为经,以叶、薛、陈、余诸家为纬。其中“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主要论述卫气营血辨证系统,也应熟背。《神农本草经》是方药学之祖,自然也是必读之书。清代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可视为初学者较好的读本。《医学心悟》一般视为入门的启蒙书,它是系统论述“八纲八法”之作,且书中载有很多疗效高、实用性广的方剂,如启膈散、开噤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之类,皆临床习用之方。这些医籍的精读,可使中医理论的框架构架起来。故第三步功夫为“构架功”。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