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四方区2005—2007年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根据《关于深化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四委〔2005〕32号)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91个社区的软件升级和硬件改造,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区文明程度。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同时,每个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计划的提出,都坚持群众满意标准,由居委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再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每年建成一批达标社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完善设施,强化管理。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职能部门、街道要把城市管理日常工作落实到社区,切实加强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社区环境设施的日常管理。
5、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亮点社区的基础上,按照和谐社区标准,全面推进全区所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6、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街道和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所有社区达到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有序、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秩序,广泛动员、共驻共建的参与意识,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配套齐全、机制完善的服务功能,渠道畅通、救助及时的保障网络,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2005年7月)。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和谐社区建设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制订出台《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及相关配套文件,搞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组织实施(2005年——2007年底)。从2005年开始,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区所有社区进行软件升级,硬件改造。2005年底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市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2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6年为第二阶段,以区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4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7年为第三阶段,完成剩余社区的升级改造。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安排。
3、申报验收(每年年底)。每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由社区在自查的基础上将有关申报材料报各街道初审,经街道审核确认后,报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余下全文>>
二:关于社区建设的有没有什么有创意点的建议啊?
当一幢幢崭新的居民住宅拔地而起,当人们告别了小街、小巷的陈旧、温馨,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新型社区的崛起,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生活也悄然发生了巨变。我国肇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城市社区建设被认为是城市现代化的目标之一,而社区建设的根本宗旨则是培育高素质的公民,使人人能充分地享有现代城市的文明,从而得到全面的自由的发展。社区文化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实现途径就是通过社会文化活动的组织、参与,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目前在广州市展开的社区文化建设,就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单位人”向“社区人”的转变
10多年来,中国的社区建设建立了实施管理、提供服务并存的共通模式,这一模式使居民享有了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等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居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享有。从居委到社区居委的社区体制转型的当下,“单位人”到“社区人”的转变,被看作是转型的关键。这一个提升过程,体现了城市的文明程度,展示了人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实际上,长期以来,居民对社区活动的参与主要体现在“共建模式”中。这一模式在80年代通常以“单位”为单元、以整合资源为基础、以属地管理的“条”、“块”结合为手段,使社区建设完成了“共有、共享、共建”。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在此的实践经验是强调“横向联系”,行政命令只是在其中引导、协调和指导,并不是“自上而下”式的。所以,在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它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此,该街办事处的戴书记认为,在社区活动中,“从前是单位牵头,现在是以‘人’为代表”。针对这一区别,他们对社区的地域特色和资源状况进行了摸底了解,建立了“人才库”,从中集中了各方面的人、才、物,使“诗书画协会”、“合唱团”、“粤乐社”等社团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他们组织的“社区论坛”,引导群众讨论自己关心的热点问题,从接受别人教育变为“自我”发表意见。
家园意识:社区文化的精神土壤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终极目标。这其中,人与社区的关系始终是问题的关键。在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划分社区的指导思想下,广州市的社区划分以地缘为主,户数服从地缘的原则,分为地缘型、单元型、单位型、综合型四种类型。显然,地缘关系仅仅是一种空间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其中培育居民从地缘、业缘引伸和浸染而来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是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归属感的依托。社区文化强调氛围的培育和文化理念的孕育,只有这样,不管是哪一层面的居民才会真正地关注社区的成长,“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在享有中参与,把“我”的生存和发展与社区联系起来,使社区成为适宜居住和创业的家园的同时,成为人们依存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与:中青年层面被忽略
如果我们从地缘的关系上认定社区是一种“共享”,那么,社区服务的方向应该是全民性的,就是说社区中的任何阶层都可以有享有的权利和参与的自由。然而,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显然是有缺陷的。老年人、儿童以及弱智群体都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服务的对象和参与者,而中青年这层面却被最大程度地忽略了。这一阶层的大部分人几乎不清楚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的地址,据说原因是因为他们有单位,“不需要”社区服务。但是,应该认识到,这一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吸引他们的参与,对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服务,这10多年来的社区建设实践,最重要的是实现和完成了这种转型。但这仍然是不够的。那么,社区能够提供什么参与的路......余下全文>>
三: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非常重视,作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深化村民自治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位置。2008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逐步实现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一体化”。姜大明省长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实验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确保实验工作取得成效;分管民政工作的郭兆信副省长多次深入实验单位,现场调研指导工作开展,并提出具体明确要求。我省在认真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任务。在诸城市召开了全省农村社区建设现场会,总结推广了诸城等地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对全省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38个全国实验单位,普遍成立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制定下发专项文件、召开专题会议。济南、青岛、潍坊等近一半地级市积极扩大试点范围,分别以市委、市政府或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名义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专项文件,召开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市直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明确了责任分工,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领导体制。 (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各地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大胆探索,初步摸索出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以潍坊市的诸城、青州、寒亭、高密为代表的“多村一社区”模式。在现有乡镇范围内,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左右村、1000户到2000户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社区服务范围。从中选择相对居中、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发展潜力大的村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范围内各村提供服务。二是以临沂市莒南县为代表的“村庄合并社区”模式。过去一些自然村落中各建制村之间,村村相邻,但村与村之间互不沟通,在道路、水渠建设等生产方面互不协调,造成生产成本增加,甚至经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纠纷,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针对这种情况,借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之际,通过法定程序,实施了村庄合并建社区。以社区为单位成立党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如莒南县相沟乡通过合并村庄,建制村总数由原来的45个减少到13个,建设农村社区10个。三是以青岛市的胶南、胶州、莱西为代表的“一村一社区”模式。在一些经济状况比较好、人口比较多的村,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个建制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四是“企业社区”模式。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集团,立足于自身发展需要,在转化附近村民为企业职工,村民责任田流转给企业生产经营,整合村庄宅基地,由企业出资建房,群众低价入住,置换出的土地由投资企业优先使用的同时,建设服务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的企业社区。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资金的问题,也缓解了企业用地紧张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发......余下全文>>
四:社区规划要求?
你想要哪方面的??
晋城市社区建设发展规划
(2005年——2007年)
为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全市城市社区建设,构建和谐晋城,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抓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方便群众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进一步整合社区规模,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推进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健康浮展。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为社区居民和单位服务作为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扩大民主,社区自治。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三)资源整合,共驻共建。整合社区资源,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享社区资源的良好态势。
(四)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健全社区组织,明确职责和权利,依法加强管理,寓管理于服务中,逐步增强社区凝聚力。
(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培育特色,树立典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
三、主要目标
今后三年的主要目标是:
(一)适应“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需要,进一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城镇现有社区规模作合理调整,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构建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完善新的社区管理体制。
(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搞好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公益性服务用房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力争在3年内使全市80%以上的城市社区有建筑面积不低于300m2的办公和公益性服务用房,使80%以上的城镇社区有不低于150m2的办公和公益性服务用房。
(三)以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展社区服务项目100个,建立社区服务网点200个,使社区更多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100个;建立100个社区图书室;使90%以上的社区有居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90%以上的社区达到绿化美化的要求;积极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社区治安,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保障。
(四)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社区管理关系为突破口,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委会主办、中介组织运作、社区居民参与、有关部门指导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
(五)坚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居民自治,真正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整个社区文明程度。
(六)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支持社区建设,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力争把晋城建设成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
参考资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365849.html...余下全文>>
五:在北京买笔记本电脑分期付款办什么卡
招商银行的young卡!
六: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06年2月,印发《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为切实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精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政策措施,2006年上半年以来,中编办、发展改革委、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局等部门先后制订了《关于促进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意见》、《关于公立支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补助政策的意见》、《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品价格管理意见的通知》、《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等9个配套文件,进一步细化《指导意见》提出的有关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便于公众更好地了解《指导意见》配套文件的主要内容,卫生部对相关文件进行了解读
七:如何写好社区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根据《关于深化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的意见》(四委〔2005〕32号)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推进91个社区的软件升级和硬件改造,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区文明程度。现就进一步加强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把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同时,每个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计划的提出,都坚持群众满意标准,由居委会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后再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根据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每年建成一批达标社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良好氛围。
4、完善设施,强化管理。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同时,职能部门、街道要把城市管理日常工作落实到社区,切实加强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对社区环境设施的日常管理。
5、分类建设,全面推进。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亮点社区的基础上,按照和谐社区标准,全面推进全区所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6、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各街道和职能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切实负起责任,相互配合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步骤
(一)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所有社区达到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有序、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秩序,广泛动员、共驻共建的参与意识,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配套齐全、机制完善的服务功能,渠道畅通、救助及时的保障网络,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1、宣传发动(2005年7月)。利用一个月时间,进行和谐社区建设相关情况的调查摸底,制订出台《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和谐社区评估标准》及相关配套文件,搞好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组织实施(2005年——2007年底)。从2005年开始,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利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区所有社区进行软件升级,硬件改造。2005年底以前为第一阶段,以市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2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6年为第二阶段,以区级文明社区为主体,完成40个左右社区的升级改造;2007年为第三阶段,完成剩余社区的升级改造。各街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和安排。
3、申报验收(每年年底)。每一阶段任务完成之后,由社区在自查的基础上将有关申报材料报各街道初审,经街道审核确认后,报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和谐社区建设评估标准,在听取汇报、查看资......余下全文>>
八:2015年综合治理工作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习总书记在深圳关于\“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讲话为总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国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内容,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基础建设,大力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持续深化\“平安”建设,推动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落实,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九: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什么时候出的
是2000年11月3日颁布的。附全文: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
(2000年11月3日)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1999年底,我国有667个城市,749个市辖区,5904个街道办事处,11.5 万个居民委员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社会主义??委员会在内的城市基层社会结构面临改革和调整的任务,社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社区建设的要求非常迫切。因此,很有必要在总结26个城市社区建设实验区一年多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进城市社区建设。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在新的形势下,社会成员固定地从属于一定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已被打破,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加上教育、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致使城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不相配套,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大力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与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推动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广大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以社区建设为载体,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呈现出扎实推进、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随着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面貌明显改观,社区风气逐步好转,文明楼院、文明小区数量不断增加,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引导居民爱祖国、爱城市、爱社区、可以形成崇尚先进、团结互助、扶正祛邪、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经常组织具有社区特色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紧紧抓住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并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社区与管理,可以进一步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广泛调动社区居民”讲文明树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三)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城市居民委员会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化管理的现象,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余下全文>>
十: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对此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这样说,并不是泛泛而论,而是要具体地学习,具体地落实。比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道德的历史类型、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与其他意识形态形式的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学说;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思想道德品质、党员修养、革命队伍应该具有的精神风貌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文明建设要两手抓的思想、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思想,等等,都是必须要深刻学习领会的。公民道德建设还必须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即公民道德建设要为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公民道德建设本身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又要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注意体现出、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公民道德建设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民造福的工程,搞好了子孙后代都会感谢我们。明确了指导思想,可以促进我们加深对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方针、原则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提高我们搞好公民道德建设的自觉性。
(二)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重在建设,以人为本”。这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总结我国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又科学地反映了当今道德建设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趋势。 重在建设,是对道德建设中“破”,和“立”关系的辩证把握。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受当时“左”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指导,在道德建设领域里同样存在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革命大批判”,开路,“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全面专政”,强调“破就是一切,破就是立”,把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统统当作垃圾扔掉,对人民群众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或者只不过是一些不同的看法,都无限上纲上线,加以残酷斗争,无情专政。结果造成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民族大灾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批判了“左”的错误。1980年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就指出:“不能认为只要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了。历史经验证明,用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思想教育问题,而不是用扎扎实实、稳步前进的办法,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从来都不是成功的。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解决群众思想问题和具体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问题,同革命时期对反革命分子的打击和对反动制度的破坏,本来是原则上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也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牢记历史教训,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坚持对思想性质的问题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说,用教育和疏导的方法去解决;坚持一切着眼于建设,把注意力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来。”十四大进一步明确提出“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