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生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国每天创造的GDP为675亿元,1978年的GDP现在只用6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1:8.1917计算,中国GDP总量约折合为22248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见图1)。[2]如按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1.8 水平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GDP现价182321亿元人民币折合为1012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2位。[3]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快速升值,中国以美元衡量的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数据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国经济
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见图2),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梗会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指数中心(BCEIC)主任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2007),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支付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0.8341,从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鲁之后。政治风险指数0.8513,排在第42位。经济风险指数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风险指数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风险指数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充实,经济总体安全。然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1978-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4%,中国同期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稳健。1978-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经济增长波动性和周期性都比较显著。此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周期性明显减弱,表明中国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日渐成熟。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余下全文>>
二: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从第几经济大国提升到第几经济大国
1978年
世界排名第15位,2683亿美元,3624.1亿人民币
2012 第二名
官方方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一直保持高增长,由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到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发展速度和成绩令世人刮目相看。这骄人的成绩固然可喜,但时至今日,伴随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矛盾也无可回避地显现出来,我们的改革和发展由当初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步入深水区,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挑战。
学术学者:
《学习时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95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的比例为5.2%,1978年下降为5.0%。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1948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各国第40位,到了1978年中国人均GDP排倒数第2位,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致历程
我国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也在收入分配领域进行着相应的改革,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但是,实际情况是,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的可统计的收入差距经历了缩小、扩大、在缩小、再扩大四个阶段。1997年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入改革开放之后的第2轮扩张期。2003年我国城乡居民可统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3.23:1,2006年为3.28:1,如果加上城市居民享受到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要更大。 2.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到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是全国最高的地区;而最低的新疆陈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在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而且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要大于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 3.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的趋势。1978年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2005年我国职工平均工资最高行业为最低行业的约5倍。 4.从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来看,据温州的一项调查,在一般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21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业主的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79倍。 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经导致了严重而长期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虽然有许多种,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低、收入分配不合理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多数居民虽然有强烈的需求冲动,但是没有购买力,无法形成有效需求。收入差距的拉大灾短期内难以消除,而且随着我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政策的实施,这种收入差距还会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三)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恶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四)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
四: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
第一个经济浪潮:个 体 户 爆 发 期
1978--1991年,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部分人追求的只是考大学,进国家机关、国营企业,而个体户大都是些生活在社会底层,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但他们抢占了机会,成了中国社会的第一批富翁。
第二个经济浪潮:炒 股 暴 发 期
1986--1992年,中国绝迹三十多年的股票重新出现时,几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疯涨,最先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很多人一夜之间,就莫名奇妙的成了百万甚至千万富翁。92年以后除了少数庄家、大户、其他人就很难赚钱了。
第三个经济浪潮:房 地 产 爆 发 时 期
1992-1993年间,全国以海南、广西的一部分地区为中心,刮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很多人大搞钱权交易,迅速暴富,成为百万、千万、亿万富豪!后因国家干预才凉下来,现在就不是一般人可涉及的了。
第四个经济浪潮:电子商务互联网爆发期
1990年先期出现在北京中关村的,早期利润达到二三百倍。
第五个经济浪潮:纯 ZI 本 运 作 爆 发 期
1998年先期出现在广西的第五 波 经 济 浪 潮,早期利润有近一百倍,到现在还没有立法,还在做试运行,还属于初级阶段。
五: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处于什么样的一个趋势?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中国的发展是立足国内的发展。中国国内需求潜力大,可以为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过去5年,中国新增电话用户5.14亿户,新增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亿千瓦,就是市场规模大的客观反映。今后5年,我们将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同时,积极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中国既是能源消费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多年来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能源增产的潜力很大。例如,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还不到1/3.核电装机占电力装机的比重只有1.7%。我们将坚持立足国内,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清洁地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气供给能力,协调发展煤电、水电、核电,加快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5%左右。我们还将立足国内,优先发展科技教育,加快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中国有40%左右的国民储蓄率,8亿多劳动力资源.广阔的国土蕴藏着自然资源:还有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较好的科技教育基础,不断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发挥好国内资金、劳动力、能源资源等生产要素的作用。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
第二,中国的发展是结构优化的发展。中国首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1:46.2:40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后5年。我们将依靠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余下全文>>
六:改革开放前经济是发展重点吗
我国国有企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萌芽并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形式。建国前的根据地工业及建国后通过没收国民党政府官僚垄断资本及赎买民族资本,形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来源。国有企业经历了建国后的前三十年的发展,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变迁,有巨大的成功,也积累了深刻的矛盾。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复杂的焦点问题。
27年的改革进程带给了中国巨大的发展,举世瞩目的成功,同时也也带来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从初期发轫时对“改革的春风”的全面渴望和歌颂,到后来对改革的的观望和叹息,到近两年对改革的批评与广泛质疑,改革正在面临着评价的“质变”。对改革的正当性的评价正在动摇着我国社会政治基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改革遭遇非议是近两年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主要的改革领域中,国企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股市改革、教育产业化改革倍受批评。从汹涌的舆论浪潮来看,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批评首当其冲。由于牵涉到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与失业、牵涉到贫困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同时又涉及是否有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涉及是否改变中国社会主义性质、涉及到是否损害工人阶级主体地位与政权性质、涉及了关于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道德评判,因而处于焦点状态。要求重估改革、反思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有的甚至于要求终止中国的整体改革。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和他的助手被司法部门拘押,为起于2004年的“郎顾之争”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同时更被一部分社会群体理解为中国的国企改革的失败。而在此之前的2004年10月,由权威研究单位撰写“科龙二十年发展与中国企业改革报告”研究报告将科龙誉为中国企业改革的典型。典型的坍塌与代表人物的入狱,国资委全面叫停国企MBO,全面检查国有资产流失情况,有关人士关于“国资流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郎咸平教授不要光提出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的答词等深为社会垢病。而此间媒体舆论与网络新闻揭露出数十起国有资产在产权改革中被巧取豪夺的案例,国企产权改革中问题被上升到整体层面的改革,其合法性在舆论与道义上已经倍受争议。此外,股市改革、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等,也广泛涉及众多民众的切身利益,这就很容易使人对于改革整体上提出质疑与声讨。而这些质疑与声讨背后,其所指向的,无一例外是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依据。改革的“共识”似乎越来越少,而质疑改革的理由似乎越来越多,改革在困难中压力越来越大,步伐越来越慢,以至难以继续深化和推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已经到了十字路口,重建改革的合法性,特别是重建国有企业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已经迫在眉睫。
国企改革是党和政府推行的重大改革之一,是切合社会实际的、符合经济规律的重大举措,是审时度势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问题的正确选择。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阶段性的成果举世公认。然而,近两年来对国企改革的非议影响很大,改革的理论与改革的力量屡处下风。把改革中的问题说成是改革的问题不容忽视,把改革措施说成是受国外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是不能听之任之,把改革中的失误与社会主义前途联系起来的现象更是需要提高警惕。当务之急,对改革的许多问题需要重新审视,用广泛的事实与深入的理论说明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路径,推动进一步的改革,才能避免改革前功尽弃,才能重新赢得社会对改革的支持与信任,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较好的舆论氛围、技术方案、操作思路与精神准备,这显然非常有益,也十分必要。
第一部分:建国以来前三十年国有企业制度的回顾
......余下全文>>
七:为什么改革开放能促进经济发展
1.实行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并存的经济模式 。改变了原来计划经济时期资源浪费严重,投入产出不合理的模式,使得国家经济能够按照正常的规律运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对外开放。大力引进外资,改变了原来自给自足的经济发展模式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国有企业改制。第三产业可以充分吸收社会上的闲散劳动力,使得国民就业得到改善
4.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 ,从粗放的增长模式转向集约的增长模式
5.加强了科教兴国 ,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
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改革开放凡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 展,即使是对中国再有成见的人,也都承认 是铁的事实。从世界经济史看,中国这样长 时期的、持续的、快速的经济发展,都是罕 见的。据笔者看来,主要的原因是:
一、中国的经济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原因。改 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的禀赋可以用两句话 来概括,人口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资金、 资源相对非常短缺。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 处于农业社会和工业化的初始阶段。这从当 时的静态来看确实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判断, 但对动态的经济发展是个非常好的情况。因 为巨大的人口基础可以提供潜力巨大的社会 需求,无限供给的低成本劳动力可以有效吸 引外来资金、资源的组合,工业化的起步和 发展可以迅速地、有效地迅速提高社会供 给。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经济体的工业 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的经济发展速度都是 最快的。
释义: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就象是个 七、八岁的孩子,虽然个子很小,但是能吃 饭,精神头足,只要营养跟得上,不要折腾 他,长个子的速度比成年人会快得多。
二、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简单 地说,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是动员式 的,高度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毋庸置 疑,这样的体制机制会有很多的、严重的问 题,但在工业化起步到基本完成阶段是非常 有效的。中央制定基本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 和规划,到地方能够得到基本切实、有效的 执行,在这过程中遇到的偏差、困难和问题 也能够基本及时地得到应对和处理。从这三 十多年的历史看,虽然个别时候出现反复、 错误,但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路子还是大致 对头的。
释义:企业发展处于起飞阶段时,其实集权 的管理是最有效的。就象当前的福特,大小 决策出于老福特一人,似乎不太符合管理学 的原理,但是在很长阶段内福特发展得非常 快、非常好。正如当前许多家族式的中国民 营企业。 主要的原因是,这样有利于快速 制定正确的战略,并摆脱各类掣肘和约束, 有效地付诸实施。
三、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的原因。中国自 唐宋以来,一个基本的国情就是人多饭少, 生活不易。从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角度,除了 中国独特的“士”这个阶层具有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较为超脱的精神追求之外, 多数普通中国人形成了务实、勤奋、节俭的 特点。这个特点,非常有利于通过以追求和 实现利益为导向,把多数中国人发展经济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
释义:文化其实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超 多数人想象
九: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GDP增长显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
1979-2004年我国GDP平均每年递增9.6%,而同一时期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在3%~4%之间。在这26年中,有将近一半年份的年增长速度超过了10%。人均GDP的增长态势与GDP总量增长基本类似,1979-2004年我国人均GDP平均每年递增8.3%。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中央政府现在每年拨款60多个亿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用电与城市用电实行同网同价;87%的农村通客运班车;为修建沼气池解决燃料问题的农户补贴1000元以保护部分地区生态平衡;2007年9月起全国农村中小学全部免除学杂费;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农民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三)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东部地区结构调整趋于优化,经济发展的集约性进一步体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东部地区经济形势总体比较稳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幅同比分别提高了3.78、15.54和13.6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发达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迅速提高。
(四)三十年投资建设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30年前,中国老百姓还在为购买生活必需品大费周折,30年后,他们可以在商品丰富而充足的市场上随意购买。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独领风骚。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翻番增长。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五)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增强了农民的购买能力,农村消费品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城乡之间消费增幅的差距不断缩小。2006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1543亿元,城市和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比2002年增长64.3%和48.4%,年均增速分别为13.2%和10.4%。农村市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1.3%提高到2006年的30.2%,拉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由2.5个百分点提高到4.1个百分点。与上年增幅相比,城乡市场消费品零售额的差距也逐渐缩小,由2002年的7.7个百分点缩小到2006年的1.7个百分点,表明城市消费一头热的状况正在逐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