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庵笔记陆游

一:陆游《老学庵笔记》译文

译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二:陆游 老学庵笔记

原文:“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于市曰:‘本州弗例放火三日。’”

翻译:田登当郡守(的时候),很忌讳别人用他的名字中(的字),(如果)他(发现)有触犯的,必然会发怒,(然后加以惩罚),官吏士卒有很多都挨了鞭打。于是举州(官吏、百姓)都把“灯”写作“火”(来避讳这个字。灯与登同音)。元宵节放灯应当允许人们进城观赏游玩,官吏于是就写了一个榜文,贴在闹市,说,“本州按照惯例放火三日”

这是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一个笑话,后来由此产生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著名成语,一直流传到现在,讽刺那些当权者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给群众、下属以丝毫自由的专制行为。

三:陆游 老学庵笔记的翻译

宋肃王与沈元用,同使北地,馆於燕山愍忠寺。见一唐碑,辞甚骈丽,弗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能,取笔追书。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所阙,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也。

译文:

宋朝的肃王和沈元用一起出使到北方,寄住在燕山的愍忠寺。看见一块唐朝遗留下来的石碑,文辞非常优美,共有三千多个字。元用平日记忆力就很强,於是将碑文抄下来,边走边朗诵,肃王一边听著一边走著好像不在意的样子。元用回到住宿的地方,想要夸耀自己的才能,就拿笔将文章默写下来,记不起来的就空著,一共缺了十四个字。肃王看了就拿笔将所有的缺字补齐,又将元用四、五个错误的地方修正,改完将笔放下,和别人谈论其他的事,一点点骄傲的脸色都没有。元用既惊讶又佩服。俗语说:「不要夸耀我能胜过别人,真正胜过我的人还很多呢!」由这个故事看来一点也不虚假啊

四: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

赵广拒画①

陆游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③,久之遂善画④,尤工作马⑤,几能乱真⑥。建炎中陷贼⑦。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⑧。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⑨。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⑩。而广平生实用左手⑾。乱定⑿,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⒀,乃死⒁。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⒂,多广笔也。

〔注释〕

①选自《老学庵笔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

②本李伯时家小史: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李伯时,北宋名画家。

③每使侍左右: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每,常。

④遂:就。善:善于,擅长。

⑤尤:尤其,特别。工:善于,擅长。

⑥几能乱真: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几,几乎,差不多。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

⑦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陷贼:落入敌人之手。贼,这里指金兵。

⑧闻:听说。使图所掳妇人:让他画抢来的妇女。使:让。 图,画。掳,抢走。

⑨辞:推辞,拒绝。

⑩胁:威胁。白刃:快刀。遣去:打发

(11)实:其实,本来

⑿乱定:局势平定

⒀又数年:又过了几年

⒁乃:于是,就

⒂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翻译: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让他画抢来的妇女。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五:老学庵笔记的简介

《老学庵笔记》,南宋陆游撰,十卷。《老学庵笔记》是以其镜湖岸边的“老学庵”书斋得名的,书斋的命名乃“取‘师驴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此书是放翁晚年作品。它记载了大量的遗闻故实, 风土民俗,奇人怪物,考辨了许多诗文、典章、舆地、方物等等。 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所录多属本人或亲友见闻,二是特别关心时亊人物,三是所述人事多有议论褒贬。清代文学家李慈铭认为该书 “杂述掌故,间考旧文,俱为谨严,所论时事人物亦多平允”,称之为“亦说部之杰出也。” 老学庵笔记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老学庵续笔记一卷老学庵续笔记佚文三条附录一、宋史陆游传二、各家著录与论跋1陈振孙直齐书录解题2宋史艺文志3毛晋汲古阁书跋4四库全书总目提要5武亿授堂文钞6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7顾广圻思适齐书跋8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9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10周中孚郑堂读书记11缪荃孙艺风藏书记12商务印书馆印本夏敬观跋13张宗祥说郛序(节录) 《老学庵笔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末年到宋光宗绍熙初年这几年间。卷一说:“予去国(指临安)二十七年复来。”又卷六亦说:“今上初登极,周丞相草仪注,称‘新皇帝’,盖创为文也。”按周丞相指周必大,淳熙末、绍熙初任左丞相,“今上”、“新皇帝”俱指光宗。陆游因周必大推荐,淳熙末年回到朝廷,距他三十九岁孝宗隆兴元年离开临安,正好二十六、七年。这是《老学庵笔记》写作时间的有力证据。陆游的二儿子陆子龙编《陆游文集》时也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陆游)淳熙、绍熙间所作也。”

六: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内容相近的作文

老学庵笔记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是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一个笑话,后来由此产生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著名成语,一直流传到现在,讽刺那些当权者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给群众、下属以丝毫自由的专制行为。

《老学庵笔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作品。陆游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作品众多的爱国大诗人,而且是个见识广博的学者。《会稽续志》说他“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叙之文,皆深造三味;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他幼年时,家中藏书很多,得以博览;又随他父亲会见过许多前辈的学者和士大夫,得聆听他们的谈吐;成年后,到临安(今杭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处做过官,阅历见闻极富,《老学庵笔记》所记,多是他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他那文学家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中的佼佼者。

《老学庵笔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末年到宋光宗绍熙初年这几年间。卷一说:“予去国(指临安)二十七年复来。”又卷六亦说:“今上初登极,周丞相草仪注,称‘新皇帝’,盖创为文也。”按周丞相指周必大,淳熙末、绍熙初任左丞相,“今上”、“新皇帝”俱指光宗。陆游因周必大推荐,淳熙末年回到朝廷,距他三十九岁孝宗隆兴元年离开临安,正好二十六、七年。这是《老学庵笔记》写作时间的有力证据。陆游的二儿子陆子编《陆游文集》时也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陆游)淳熙、绍熙间所作也。”

《老学庵笔记》以老学庵命名。老学庵是陆游晚年(一一九○年,绍熙元年)以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他谈到这个书斋命名的含义时,说是“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有一首题老学庵的诗说:“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又一首题诗说:“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以消永昼,而是从那小小的书斋中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陆游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老学庵笔记》里那些简练的、笔端常带感情的记叙中,充分地流露出来。在《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国将士坚持杀敌的事迹,看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的思念,看到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可以举几则笔记来看看。

七:陆游《老学庵笔记》

老学庵笔记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是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一个笑话,后来由此产生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著名成语,一直流传到现在,讽刺那些当权者只许自己胡作非为,不给群众、下属以丝毫自由的专制行为。

《老学庵笔记》是一部很有价值的笔记作品。陆游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作品众多的爱国大诗人,而且是个见识广博的学者。《会稽续志》说他“学问该贯,文辞超迈,酷喜为诗。其他志铭记叙之文,皆深造三味;尤熟识先朝典故沿革,人物出处,以故声名振耀当世。”他幼年时,家中藏书很多,得以博览;又随他父亲会见过许多前辈的学者和士大夫,得聆听他们的谈吐;成年后,到临安(今杭州)、四川、江西、福建等处做过官,阅历见闻极富,《老学庵笔记》所记,多是他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之事,或读书考察的心得,以他那文学家流畅的笔调书写出来,因此不但内容真实丰富,而且兴趣盎然,是宋人笔记丛中的佼佼者。

《老学庵笔记》的写作时间,大约在宋孝宗淳熙末年到宋光宗绍熙初年这几年间。卷一说:“予去国(指临安)二十七年复来。”又卷六亦说:“今上初登极,周丞相草仪注,称‘新皇帝’,盖创为文也。”按周丞相指周必大,淳熙末、绍熙初任左丞相,“今上”、“新皇帝”俱指光宗。陆游因周必大推荐,淳熙末年回到朝廷,距他三十九岁孝宗隆兴元年离开临安,正好二十六、七年。这是《老学庵笔记》写作时间的有力证据。陆游的二儿子陆子编《陆游文集》时也说:《老学庵笔记》,“先太史(陆游)淳熙、绍熙间所作也。”

《老学庵笔记》以老学庵命名。老学庵是陆游晚年(一一九○年,绍熙元年)以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他谈到这个书斋命名的含义时,说是“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剑南诗稿》卷三十三《老学庵诗》自注)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有一首题老学庵的诗说:“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又一首题诗说:“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茅只数椽。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以消永昼,而是从那小小的书斋中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的:“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陆游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老学庵笔记》里那些简练的、笔端常带感情的记叙中,充分地流露出来。在《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国将士坚持杀敌的事迹,看到沦陷区人民对故国的思念,看到投降派的丑恶嘴脸,可以举几则笔记来看看。

“建炎维扬南渡时,虽甚仓猝,二府犹张盖搭坐而出,军民有怀砖狙击黄相者。既至临安,二府因言:‘方艰危时,臣等当一切贬损。今张盖搭坐,尚用承平故事,欲乞并权省去,候事平日依旧。’实惩维扬事也。”黄相是黄潜善。这是指建炎三年扬州溃退之事,当时黄潜善、汪彦伯为相,力主和议,军事上不作任何准备,甚至在临时都城的维扬(扬州)附近都没有派斥候,敌军打到城下才发觉,仓皇南逃;军士、百姓死伤无算,就是文武百官也不能自保,黄潜善逃跑时,却还在大摆其宰相架子,因此遭到军民狙击,这里表露了陆游对这次南逃事件的愤慨。

又有一则笔记道:“张德远诛范琼于建康狱中,都人皆鼓舞,秦检之杀岳飞于临安狱中,都人皆涕泣,......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