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程,这一课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综合性等多种特质,而其核心特质和灵魂,就是开放性。其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只有坚持课程的开放性,才能体现此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将此课程开设得更加生机,更具成效,更有生命力。
二: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普遍反映不好组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基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性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以下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是使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亲身经历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从而直接获得经验,真实感受自然和社会。例如:组织学生游玩家乡的“西海”。“西海”的水声、鸟鸣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声”,孩子们徜徉海畔,尽情的领悟大自然的美。再如,在低年级我设计的《我们的学校》,带领小朋友在校园里四处走走,看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学校关于成长的校园文化,感受校园的美,体验学校生活。
2、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以一种新的身份来从事活动。例如:《我的一家》,请学生扮演一家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晚饭后又辅导孩子功课,一家人其乐融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劳,也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就吵架,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也给自己的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伤痕,自己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家庭对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3、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它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个人行为与群体要求协调起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我们的小菜园》,六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有一些力气活,如翻地、整地,需要男同学做,男同学们特卖力,女同学在一旁加油鼓劲;有些活儿,如播种一些细活,就由女同学来操作。活动中,男女同学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分工,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4、自主探究
保证学生个人或小组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品尝了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情绪,获得探究问题的初步经验,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兴趣。例如:在《让鸡蛋浮起来》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2、往水里加糖、小石子、沙,鸡蛋会不会浮起来?3、加上盐以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将研究结果归类。
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观察、调查、访问、实验、制作……事实证明,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而且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动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应具有开放性特征,集中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及师生关系的开放。1、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余下全文>>
三: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算不算中考成绩
这个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的课表将出现“大变脸”,未来,长短课、跨校上课、去高校等校外机构做实验等都会成为中小学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针对七八年级开展的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其成绩将纳入中考评价,北京市教委也面向社会征集了“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和活动项目,11万名初一新生可在新学期登录北京数字学校进行选课。
开放性实践课包罗万象
从这学期起,北京11万名初一新生的学习生活中将增加一项全新体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据了解,市教委在暑假期间已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相关资源单位和项目,在新学期将有上百个项目登录数字学校的网络平台,北京市16个区县的11万名初一新生,均可通过数字学校网络选课。
具体课程内容包括自然与环境、健康与安全、结构与机械、电子与控制、数据与信息以及能源与材料等领域,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资源单位则包括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企业等。
据了解,科学实践活动的选课每学期进行一次,安排在开学第一周,学生可以通过领域、资源单位类型、涉及学科以及所在区域四大“菜单”选出自己喜爱的课程。学生在网上选定课程和时间后,需要导出课表并打印,再带着课表到相应学校登记,之后会收到一份“我的课表”,上面会标明项目名称、上课地点、上课时间、实施方式及完成情况等,每个学生要在每个学期内,完成5个项目的学习,每项活动时间为2小时。
开放性实践课纳入中考评价
暑期,市教委在北京市大峪中学召开北京市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项目研讨会。新学期,包括“锁的开启秘密”、“科学探案”在内的数百个科学实践活动项目将供11万名初一新生选择。
和普通课程不同的是,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每次课时长达2个小时,其中老师讲授的部分只占1/3。在研讨会上,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表示,未来两年,北京初中一、二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将参与该活动,而且学生参加次数、质量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评价中。
据了解,每个初中生将要用2年时间完成20个项目的学习,其中本校选课不超过30%,每个项目成员控制在20至30人。北京市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张毅表示,人脸识别这个项目的任务单就经历了三次修改。一开始,缺乏基础教育经验的中国公安大学的警官找来了一张“被公认的世界美女”作为反例,由于不贴近学生实际而被否决。之后警官把范例换成了自己。“任务单的修改,说明了我们所设计的每个环节都必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生才愿意学。”张毅说。
各学校开设各种开放性试验活动
三十五中开放9个高端实验室
记者了解到,北京多所学校都参与了开放性试验活动的申报,未来,这些基地校将迎来全市的中小学生跨校上课。
据了解,大峪中学开设了7个开放性实践活动项目,门头沟的师生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市中医研究所、中科院软件所、心理所、金山软件公司协作打造了很多此类型的课程,包括《科学探案》《油水混溶不再难》《人脸识别探秘》等精彩的科学实践活动项目。
新学期,三十五中与北航、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设9个高端实验室并开发的配套课程,将面向全市初中生开放。
这9个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实验室,生命科学实验室,纳米实验室,遥感实验室,数字化天象实验室,数学应用实验室,航空实验室,航天实验室,风动实验室。“这9个实验室都是与未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关,高精尖,关系到国家战略。”北京第三十五中学校长朱建民说,“不要求初中生完成所有的实验课题,只要他们能够走进这样的高端实验室,动手参与实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就够了。另外,学校即将推出线......余下全文>>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5分
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方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
(一)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国际理解问题、信息科技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继承了我国早期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倡导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社会竞争机制的病态发展延伸影响到教育体制上的病态效应,即基本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略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加之没有与当地教育特点相适应的课程方案,使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遇到许多问题。此次我校课程改革设立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对活动课程的继承、发展与规范。当前举国上下积极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亟待改革与创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是应对这一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层面
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基本成熟,同时可塑性强,是人生道路中第二次性格定型期。他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地死记硬背,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初中生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大,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形成了初步认识。由于这代人生长环境的社会影响加之独生子女居多,其特点为:思路开阔,头脑聪明;专横跋扈,缺乏合作;家庭富有,缺少温情;自私自利,感情脆弱;盲目攀比,安于享受;目标模糊,缺少动力;环境优越,失去珍惜;思想浮躁,眼高手低;口出脏言,行为散漫;宠惯有加,缺憾不受;目无尊长,伦理丧失;养尊处优,懒惰成性。初中阶段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有个性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生不满足于单纯书本知识的学习,具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学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成为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阶段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毕业生的素质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国民的基本素质水准。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一部分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毕业后便后直接面向社会生活的实际,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因此,加强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初中教育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的书本教育的弊端,引导初中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初中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是各学科的延伸、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个人品质的活动平台,能够缓解师生矛盾,改变校园氛围,弥补管理不足,寓德教于活动中,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其求知欲,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到各学科中去。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余下全文>>
七:如何开展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
它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它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教师应该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与生活、社会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科学学习相结合;要注重过程,关注结果;整合其它学科资源,拓展教材内容;随机展示,激励相随。正文: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它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它使儿童可以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作为研究学习的对象,自然地、综合地学习。这种全新课程的出现,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选取贴近生活的课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有意义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相结合,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春天》时,可以让学生们去走一走、看一看、找一找,真真切切地去感受春的变化,春的气息,这毫无疑问比课文中的描述要更有说服力。 二、注重生活时空的多元。 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圈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因此,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或班级,或小队,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要通过各种生活体验活动,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例如:在教授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时,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变化,体会社会进步与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通过简单的观察、调查锻炼和提高调查、探究及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讨论与合作。从而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 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使他们养成服从集体的品质和集体观念,获得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体验,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如学生们在学校的学农地中栽培食用仙人掌时,进行社会调查时等,都必需要学生们共同合作,同甘共苦。此外,综合实践课程还可以使学生养成科学地计划自己的学习并细心地完成和客观地评价所得到的学习成果的习惯,也可以使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人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综合实践课程对学生的活动不重结果而重育人过程,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学校的科技教育结合起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如我们在组织学生通过课外的参观考察、调查实......余下全文>>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有哪些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每周3课时纳入国家课程计划。然而,许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对如何安排这3课时感到非常茫然。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教室外,校外去调查、访问、考察、活动,结果学生盲目活动,缺乏真正的深度体验;有的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集中与分散灵活使用的原则,将综合实践活动集中在寒暑开展,结果缺乏教师过程指导;有的教师以学科教学方式指导综合实践活动,导致课堂教学预设过多;有的教师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干部主持,缺乏及时指导,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如此种种,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有效性不够。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发现从综合实践主题活动实施几个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在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而教师的有效指导大部分可通过课堂完成。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活动成为一线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此,总结几种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大家交流分享。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 我们将课堂组织分为几种基本形式,即:主题确定阶段的组织形式、活动策划阶段的组织形式、总结交流阶段的组织形式,此外,还探讨了综合实践活动方法教学的基本方法。下面,详细向大家介绍。
一、主题确定阶段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体现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确定活动组织形式,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在活动主题确定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1、学生自主汇报从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这一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平时在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班级进行汇报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在主题确定课之前,教师要让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在实践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引发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如有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一次“下海活动”,先让到社会中去进行社会观察与调查。随后,教师在主题确定课上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不规范运用汉字问题、不文明经商问题、街上的流浪狗问题、交通线路不便等问题等。这样,由于问题来源于实践的情境,研究的主题将更有针对性。
2、组讨论分析问题,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所谓问题归类,即将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对于回答“是什么?”这一层次的问题,解决比较容易。而对于回答“为什么?”“怎么做?”这一层次的问题,研究比较复杂,研究的时间也较长,一般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二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如 “灵芝盆景制作与研究”主题确定阶段,学生们在最初选题时有过“木洞、杨梅栽培技术”、“家电维修”、“速生丰产林研究”等十多个设想,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逐渐认识到“杨梅种植存在周期长、因素复杂的问题,家电维修课题陈旧、技术要求高,速生丰产林研究工程量太大,难以操作等问题”,最终选择了灵芝菌盆景制作与研究这一个课题。
3、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自然分组
经过以上两个环节,确定活动主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分组,组成3——8人小组。在此阶段,教师一般引导学生简单汇报自己小组研究的活动主题,并说说选择本主题的原因,其目的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并增强目标的针......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