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调研不够深入

一:基层需要调研哪些内容

对于一个基层单位来说,如果要转变管理思路,在基层管理中实行竞争管理或其他管理方法,或是换了领导,新任领导的领导作风与前任不同,想改变一下管理环境。哪首先应该做哪些工作呢?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来改进基层管理模式,同样也必须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有的同志就说了,我也知道要进行调查研究,但不知到底要调查哪些内容。到底哪些方面是最重要的,哪些方面是不重要的,哪些对基层管理工作影响大。这都是我们首先应该知道的。作为管理者只有搞清楚了需要调查的项目,有一个目标,也才能进行调查工作,才能搞好管理工作。哪到底需要对哪些因素,哪些东西进行调查研究呢?我经过大量的实践发现对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又有其共同之处,大致如下几点。

其一是要对工作任务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对本基层单位所负责的任务是固定的多还是临时性的多,是便于明确分工的还是不便于明确分工的,日常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次要任务又是什么,怎么完成,工作方法,标准、目的、程序等。这都是必须搞清楚的,基层管理对任务的管理占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必须调查清楚。

其二是要对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包括社会环境,即本单位周围及内部的风俗、习惯、文化、社会治安等氛围;自然环境,即本单位周边及内部地理环境,在什么位置,交通服务, 本文来自文秘114 www.wenmi114.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 地形等,不仅包括本单位周边,也包括员工生活周边环境。为什么要调查呢?俗话说环境影响人,你要通过对环境的了解来了解你的员工,当然最关键对员工家庭生活及工作环境的调查,从而达到真正了解你的员工的目的。

其三是本基层单位的组织资源,当然这个问题就比较难办了,且大部分都是跟管理者直接相关,管理者应当很清楚,但为什么还要进行调查呢?因为一个单位每一阶段都会有一定的工作重点,且各基层对整个单位的重要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领导对其重视支持的程度便不同,给的权利也就不同,所以管理者必须调查清楚本级到底具备什么权利,不具备什么权利。这样便于管理者制定具体管理措施,尽可能发挥出权利应有的作用。另外在调查分析组织资源的时候还有一项内容很重要,哪就是本基层单位里的非正式组织的情况,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四就是要对本单位员工的个人具体情况进行调查了,包括文化、性格、气质、在单位员工中的影响,工作动机等一系列内容,重在近期表现和本质的东西。以及他的爱好,平时业余时间都做什么等。

当然了解了以上这些内容后,相信你对你的单位就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定具体管理措施、改革管理方法,使之更适合单位任务和形势的发展,并在管理实践中去努力做好它,最后收获成功。

二:群众路线查摆问题做什么

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会议以后,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党组织反馈意见后,自己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对个人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危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现将修改后的党性分析报告如下:

一、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党章和其它辅导材料,深刻认识到:

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长期执政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受“官本位”思想腐蚀,群众观念淡化,一些地方、部门中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党执政面临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十八大提出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党面临的形势和危险的清醒认识,对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高度重视。

践行群众路线,“为民”为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要以民利为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民心为镜,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要以民意为天,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践行群众路线,“务实”为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实事求是,大兴务实之风,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脚踏实地,进学校、进村屯、进农户、进田头、进企业深入群众;要联系实际,鼓实劲而不唱高调,干实事而不做表面文章,求实效而不图虚名;要尽职尽责,多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多行乐民之举,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践行群众路线,“清廉”为本。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是党员干部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要求。要加强学习,增强党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守住寂寞,耐住清贫,抵住诱惑,挡住干扰,经住考验;要始终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

作为机关部门单位的一名党员,自身体会到最大的进步是克服了临时观点,使自己专下心来想问题、干工作、办事情,自觉把学习共产党员先进性标准要求的过程,变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党性的过程。同时,对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此为镜子,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服务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对“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的思想体会的不深不透,还没有自觉地把企业和群众对我们的满意程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有些工作做的还不是那么令人满意,小成即满,今后还要继续把工作做深做细,因为服务是永无止境的,群众对我们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不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就有可能损害企业和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精神状态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工作热情有所降低,精神状态不佳,安于现状,工作不够积极主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是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贯彻落实“热情服务、微笑服务、主动服务、耐心服务、文明服务”的要求还不够自觉,个别时候还做不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有时还做不到受理、咨询一样热情,生人、熟人一样和气,干部、群众一样尊重,忙时、闲时一样耐心。如对待对国家安全生产法规政策不理解的群众存有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做循......余下全文>>

三:如何让领导干部能够真正下基层调研?

近年来,不少领导干部经常下基层推动工作、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个别地方也存在这样的现象:领导干部下到基层去了,走到群众中了,群众却觉得领导干部离他们更远了。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领导干部把精力放在追求下基层的形式和数量上,而忽视了下基层的目的和效果:车子转一转,工程看一看,干部谈一谈,群众见一见,调查研究就结束了。改变这种现象,既要提高认识,又要讲究方法。首先,应当加强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干部对群众敞开心扉,群众对干部就会无所保留,好主意、好办法就会在交流中形成。其次,做好准备工作,心中带着问题。下去之前,多方了解所到之处的情况,补充相关知识,对要达到的目的和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坚持轻车简从,机动安排行程。不搞层层陪同和群众迎送,根据情况随时调整行程安排,到最需要调研的地方去。第四,注意突出重点,不忘把握全局。定期深入到经济落后、问题较多的地方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疾苦,帮助解决困难,同时不忘全面了解情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此外,不妨搞一些随机的、非正式的“下基层”。譬如,到市场问问菜价、看看品种,了解一下百姓的“菜篮子”;坐一坐公交车,体验一下百姓的出行感受;哪里有生活困难的群众,就走到他们身边,听听他们的所思所盼;哪里群众反映问题集中,就到哪里来一个“微服私访”……这样的“下基层”,简便易行,效果较好,何乐而不为呢?

四:如何解决基层干部不作为 调研报告

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权责不等无法作为是指领导者拥有的权力与应有的责任不对等导致无法作为的现象。这种不作为现象主要存在于街道与乡镇一级组织的基层干部之中。乡镇是最末端的行政组织,街道是派出机构。这一层级组织存在较多的权责不一致、事务与财力不匹配现象。在行政实践中,一方面基层事务复杂繁琐;另一方面,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往往将大量考核指标与任务挤压到乡镇与街道,它们承载着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综合维稳、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等大量事务,往往形成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现象。但是行政权力,尤其是行政执法权却没有下放,依然隶属于县区职能部门。这样街道与乡镇拥有的行政执法权远远小于事权。因此,有很多事务,基层干部想去作为但却无法作为。这种不作为是行政体制与行管理方式不当造成的。需要从体制上深入改进,注意系统的配套改革,以保障基层领导干部有充分的条件作为。

责任风险不敢作为。责任风险不敢作为是指领导者在巨大的责任面前产生的不敢作为,惧怕责任的现象。随着反腐的纵深掘进与法制化的建设,尤其是即将建立的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将把领导者的责任意识推到高点。这种责任制度辅之权力阳光运行,极大地抑制了权力寻租、盲目决策、好大喜功与强征、强管、强建等现象,但在巨大的责任面前,客观上也会让少数领导干部选择不作为。从领导者的生命周期看,基层领导处于干部的成长期,宏观政策的认知能力、地方重大事务的决策能力、突发事件的化解能力等还不够。在一些重大政策决策中与重大矛盾的处理中,他们往往无法预估自己的责任风险,就可能惧怕责任风险不敢作为。一些基层领导者往往最大限度地回避责任。最典型的表现是“宁愿少干事不干事,保证不出事”的想法。造成这种不作为的原因是没有从制度与体制上及时化解领导者惧怕责任风险问题,在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上,往往论资排辈、按部就班、四平八稳,难以将责任风险与选拔任用有机结合,把一些勇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拼命硬干的人选拔出来。

利益受损不想作为。长期以来,由于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不合理、不规范的福利与隐性收入较高。领导干部的工作状态与福利待遇、晋升发展以及精神需求等休戚相关。因此,当一些基层领导,尤其是那些已经将这些不合理利益视为应有报酬的仕途无望、党性不纯、思维固化的基层领导,在利益受损后,就可能产生不想作为的想法。工作上往往敷衍了事、被动应付。在政策执行时,虽无私利追求,无寻租行为,但不愿意花时间与精力去研读政策,僵硬呆板执行,不能把握政策的宗旨与正义理性,不能充分释放政策自由裁量权的功能,甚或念歪了经,曲解政策本义。执行结果往往不能有效地鼓励人、激发人、难以催人上进,集聚政策正能量。这种不作为也有很大的普遍性。造成这种不作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基层领导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没有进一步配套跟进,考核难以深度触及基层领导不作为的神经系统,难以产生激励作用。

心理失衡不愿作为。在强大的反腐浪潮与干部思想作风整顿中,基层领导者的从政理念、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经过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检验,那种前呼后拥、高高在上、耀武扬威的官老爷现象被彻底扭转,一些放任式的乱作为现象被根本改变,依法行政、责任、服务、民主、及时回应等价值理念成为新的准则。一些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比较粗放的领导者受到巨大冲击。这种心理失衡不仅指有形的物质利益受损后心理难以调整,产生不平衡感,还包括理念、思路、作风、工作方式等被强行扭转产生的不平衡感。在这种不平衡心理驱动下就会情绪低落、消沉,失去工作积极性,不愿意再去作为。在责任与困难面前,就会东张西望,裹......余下全文>>

五:咬文嚼字:写领导深入基层调研的信息,突然发现有一些细节不大了解

当然有很大的区别。最好的用法就是“领导前往我市”,这是正式的书订用语,其他的太口语化了。“深入”这个词不能用于“深入我市”这种提法。而是用在“调查、考察、了解、分析”等词语的前边。以后要多看“人民日报”或各省市的机关报,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六:怎样掌握基层真实情况

求真务实的基础和前提是对客观实际情况的真实掌握,只有准确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把各项工作和建设做好、做实。不可否认,当前,各级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上没少下工夫,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基层报道情况不实、机关掌握情况不准的现象。情况不准就会误事,甚至把事情办错,“就像一个人穿衣服,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后面都会跟着错”。致使一些决策、计划、措施在落实时打了折扣,影响了基层建设的质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如何才能做到讲实话、摸实情、用实功,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基层为啥不愿讲实情 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倾听基层官兵的实话难、摸清基层的真实情况难的问题,的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基层干部在向上级领导和机关汇报工作时,讲成绩浓墨重彩,极力渲染,对问题和缺点则轻描淡写,讳莫如深;有些基层单位出了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个别的甚至上级机关追查下来还制造假象,蒙骗领导。在这些弄虚作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作怪呢? “家丑不可外扬”。一些主官不怕出事,就怕露丑,把出现问题视为不可避免,把暴露问题看作是切肤之痛,认为只要暴露了问题,就会被领导机关抓住“把柄”和“小辫”不放。所以,一些同志生怕讲问题砸牌子,亮家丑丢面子,揭短处丢失位子,为了显示能力政绩,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不惜弄虚作假,把数字当作“变形金刚”,把成绩当“泡泡糖”。比如,有的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要准备几套数字:上报成绩时一套数字,要钱要物时一套数字,对外宣传时一套数字,对内宣传时又一套数字。事实证明,看重名利、私心杂念是一些基层干部不愿讲真话的主要原因。“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看来,把名利看淡些,讲真话的腰杆子才能硬朗些。 “为集体利益说假话无罪”。少数基层干部怕报忧影响对本单位工作的评价,影响本单位评先评优,便打着对单位“负责”、“为集体争光”的幌子,把实情讲虚了,重情报轻了,该上报的问题迟报,或者干脆就不报了。这里,表面上看是为单位着想,根子还是一个“私”字在作惯,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讲,甚至掩盖矛盾和问题,怎么能谈得上对自己所在单位、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任?特别要看到,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弄虚作假或许使一些问题暂时被掩盖了,但并没有解决,发展下去很可能酿成更大的祸端,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说了也没用”。这也是当前影响基层官兵说真话的一个怪圈。有的基层干部反映:对于基层自身难以解决的一些问题,他们是该上报的上报了,该反映的反映了,有的甚至反映了两三次,但并没有引起上级机关应有的重视。不少问题是“只有上文,不见下文”,一些影响基层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还愈发严重。“讲了白讲,不如不讲”。如此一来二往,基层官兵对一些矛盾和问题也就麻木不仁、见怪不怪了。 “现在风气就这样”。有位机关干部下连任指导员。不久,连队发生脱岗、斗殴等问题。有人提醒他:这样的事,有的单位根本不报,自己处理一下不留后遗症就行啦。现在大家都这样,谁讲真话谁吃亏。本来下决心立即上报情况的指导员,此刻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不可否认,当前社会风气方面确实有一些弄虚作假的问题,部队中“报喜得喜,报忧得忧”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但这绝不能成为报喜藏忧的借口。弄虚作假,糊弄上级,无论与党性要求,还是个人道德修养,都是水火不相容的。敢于讲真话,特别是揭露问题,是一个干部讲政治、有能力、有魄力的表现。能不能做到讲真话,是对每个基层干部党性观念最基本、最实际的检验。 机关为何摸不到实情 机关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基层真实情况,必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做艰苦细致的调查了解、分析判断、归纳总结等工作,才能做到亲知、真知、深知......余下全文>>

七:如何搞好调查研究

调研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是最具基础性的一个环节,它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各项工作开展落实的实际质量。因此,进一步调研工作实效,提高调研工作质量,基层机关干部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影响调研工作实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在调研程度上深入实际工作不够。有的开展调研工作思想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走走形式,走走过场,敷衍了事;有的只拣工作成绩好的、业绩比较突出的单位跑,怕遇到问题、怕碰到麻烦,行动上不敢深入;有的调研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调研工作的需求。 二是在调研方式方法过于单一。从调研工作的现状来看,调研组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多数在听取调研对象单位的意见和想法,真正听取基层群众的意见的情况比较少,难以了解基层在真实情况。 三是在调研结果运用不够深入。调研工作获取的各种信息往往千姿百态,数量庞大,但很多调研人员怕辛苦、怕麻烦,不能够对调研资料进行有效的梳理、汇总和总结,难以发现调研课题的主要矛盾,矛盾的根源在哪里,也就难以分析出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办法。 针对上述调研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要增强调研工作的实效,切实提高调研工作的质量,首要任务是积极探索,改进调研工作的实际成效。 开展调研工作首先要深入实际,不搞形式上的调研。调研工作成效如何,首先看与是否深入实际、深入实际的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开展调研工作,既要坚持“走”下去,又要走的深、走得远、走得广,才能取得真正的实际效果。

八:怎么寻找工作的不足

任何事物发展总是留有某种缺憾。工作也是如此,总是在方方面面存在这样那样的差距。这一点,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寻找工作不足,就是一分为二看待工作,就是把不足的方面寻找出来。事实上,工作中有许多客观上难以处理的矛盾,导致了主观上的一些非故意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就是工作的不足。1、干与学的矛盾。忙实干是对的,但是过于忙实干就会忽视学习,也是问题。如:虽然制定了学习制度,但由于日常工作多,便产生了以干代学的思想,总以为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没有把学习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量大与量小的矛盾。这种问题不属于质的问题,但是有发展演变为质的问题的可能。一般用“有待于”、“不够”等词语表达。如:“有待于提高”不同于“低下”。“低下”是达不到标准的问题,“有待于提高”是达不到更高标准的问题。“不够”不同于“少”,更不同于“没有”。如:想问题、干事情起点低,就事论事的时候多,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较弱,因而在抓具体的工作中就缺乏足够的政治自觉性和历史紧迫感。如:产业集群度还不够高,改革任务还比较繁重,农民增收步伐还不够快,财政收支矛盾还比较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3、一时与长期的矛盾。时间上“有时候出问题”往往不可避免,但这也是不足。如:导致“有时”放松了学习。4、重点与非重点的矛盾。不能统筹兼顾,顾重点轻视非重点,用重点论代替两点论。如:调查研究的广度不够。工作中,我们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基层经常去的是先进村或落后村,经常关注的是致富群众或贫困群众,但是对中间状态的村和群众走访不够、了解不多。5、工作开展深与浅、工作策略快与慢的矛盾。如:调查研究的深度不够。有些工作,在“调查”上下的气力较大,但在“研究”上做的文章不够,尤其是对于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虽然调查很细致,但是有时候却拿不出能够立即彻底解决的办法。6、严格要求与过于体谅的矛盾。碍于工作情面的不足。如:在具体工作中,考虑到干部平时工作很辛苦,在干部管理上不够严格,认为只要能够把党委、政府交办的工作做好,就是好干部,造成对干部表扬多、批评少,一般要求多、督促检查少,对干部出现的问题有时批评教育不到位。7、认识对与错的矛盾。如:甚至有的成员认为一些理论的东西是理论家、专家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8、现状与群众要求的矛盾。群众的要求就是工作追求的标准,也是衡量工作的标准。如:尤其是对于制约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虽然调查很细致,但是快速彻底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群众要求仍有差距。如: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发展速度和质量与上级的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9、现状与目标(先进地区)的矛盾。如:在项目建设上,立区立乡的大项目偏少,缺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龙头,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

九:领导干部下基层,每年不少于多少天

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指出,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

十:检察机关调查研究要做到四个“什么”

从当前检察队伍全面建设的具体实际看,对基层调查研究制度坚持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对基层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注重“经验主义”和“纸上谈兵”,存在“闭门造车”、“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等倾向性问题;有的工作脱离实际,没有把对基层的调查研究从传统的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没有从深层次把握规律和掌握调查研究“冷与热”之间的“度”。有的善于抓客观性的问题,对主观性问题缺乏深层次的了解。  检察机关对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统筹规划好调查研究的内容,针对调查研究的特点和对象把握“看什么”。比如说深入基层时,到各科、室、局,看干警平时在干些什么,除了正常的工作外,看干警的办公桌和铁皮柜上摆些什么,贮藏室放了些什么,干警就餐时,伙食吃了些什么。通过“看”,就能初步对调查研究的素材进行积累,便于发现线索。特别是当前,在检察机关办案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结合阶段性工作,通过“看”,去剖析新情况、掌握新问题是必要的和可取的方式方法。同时也为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打下了基础。就是说要紧密结合当前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紧跟上级的文件精神和重点去“看”基层干警正在干的事情,通过用眼睛去看,用感官去感觉、用实践去体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确定调查研究深层次思考的思路,做到“问什么”  我们不仅要善于思考,而且要在做好“看什么”之后,确定对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深层次思考的思路,做到“问什么”。就是说要多和基层院的干警交心,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沟通交流,然后用嘴多问,询问干警家里的有关情况,摸排干警的思想状况,了解干警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等等,并对基层带倾向性问题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了解和摸排,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问”,把基层的调查研究放在对检察机关全面建设客观实际的真知灼见上。同时要坚决克服和解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走过场”和“雨过地皮湿”,“发现不了问题和敷衍”现象,避免“睁眼瞎”,防止“问不到”。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形式,对干警进行摸排,这样可以为掌握第一手素材提供可行性依据。  抓住当前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紧扣“想什么”  搞好调查研究,做好了“看”和“问”之后,就要把调查研究的内容从基层带回来,深层次剖析和研究,紧扣“想”字入手去整理已经取得的素材。即自己的脑海里要对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素材有个全面的构思,形成崭新的酝酿思路。比如说当前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是“查办预防职务犯罪、加强诉讼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队伍建设、批捕起诉职能和维护社会稳定”。调查研究就要树立整体思想,突出中心任务来思考。在结合中心工作同调查研究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以检察机关所处的特殊环境和自身建设肩负的特殊使命任务对调查研究进行全局性的构思,对获取素材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每一个调查研究的方案、每一个调查研究的内容、每一个调查研究的重点进行思考,就是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调查研究的内容去思考和“想”,即想问题,思考问题,并对当前检察队伍建设中一些倾向性问题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  力戒“重客观轻主观”思维模式,做到“抓什么”  时下,检察机关领导干部对基层的调查研究“重客观”的问题较多,一度出现了“轻主观”的失衡现象,造成了顾此失彼。因此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我们要在做到“看”、“问”、“想”之后,应该做好“抓主观与客观”工作,认真做到调查研究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其中“抓”即抓制度、抓落实,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形成反复抓、经常抓,抓调查研究中带有的周期性问题和倾向性问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提高办事效率,做事才能水到渠成。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