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因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把人引向歧途。
……这是我们政治课本上写的
二:什么是实践?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性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在实践中加深认识,用新的认识指导实践,即实现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并不断深化.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对实践有反作用.这就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如何正确认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
1.理论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知识休系就是理论.
科学的理论是从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理论.
2.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2)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
(3)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
3.科学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1)它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抓住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反映了事物发展规律,因而能够使我们综观全局,高瞻远瞩,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确定事物前进的方向,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
(2)能提供科学的方法,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给人们探求真理提供科学的认识工具.
(3)能成为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武器.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不可缺少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①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因为:一方面,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另一方面,理论只有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变为物质力量.再好的理论如果不和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
②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的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厉史的统一.
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有着生动的、丰富的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囚此,必须运用理论,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理论和活生生的具体一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
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客观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的,实践也是发展的.因此,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③要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其次,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四: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邓小平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让人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貌,所以,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本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只有实践才能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人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实践经验的增长而增长的。所以,实践推动认识事物的能力,实践对认识具有推动力。
五:用认识与实践的理论来解释一个社会现象
一、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
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是: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探索出两条中国特色的道路,创立作为指导思想的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革命,我们国家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时期。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当历史进入千年世纪之交,党在实践基础上,对自身发展的变化有了新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对于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在2000年提出以后,经历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江泽民在2001 年七一讲话对这个理论进行全面的阐述,初步形成了一个体系,十六大给“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依据、科学内涵、基本要素、传脉关系、精神实质、体现途径、历史地位等问题,都得到比较充分的说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由治党、治国的理论,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执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飞跃的继续和深入,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还有其他一些思想。这些重要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们国家在战略机遇和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余下全文>>
六: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 5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即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或者叫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由于它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所以,又可以叫做实践论。从广义上说,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可以叫做认识论,例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唯物辩证法,它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而且,同时也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个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所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如果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以揭示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具体对象的,它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它贯串着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三,在认识过程中,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就又贯串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四,总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部认识论。
七: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龚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余下全文>>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首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同时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地历史地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