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布局政策

一:产业布局政策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一、 产业政策的概念、构成与作用   (一)概念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干预包括规划、引导、促进、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义。   产业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发挥后发优势,增强适应能力。   (二)基本构成   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各类产业政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形成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三)作用   ☆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制止部分行业盲目扩张   ☆有效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素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近年来国家重大产业政策   (一) 目录类   ☆ 《关于调整进口设备税收政策的通知》(国发[1997]37号)   ☆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国家计委令第6号,1997年12月31日) (已废止)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令第7号,1997年12月31日) (已废止)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国家经贸委、国家发展计划委、外经贸部令第18号,2000年6月16日)(已废止)   ☆ 《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国家发展计划委、国家经贸委令第7号,2000年8月31日) (已废止)   ☆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令第24号,2004年11月30日)   (二)限制淘汰类   ☆ 《工商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14号,1999年8月9日) (已废止)   ☆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国家经贸委令第6号,1999年1月22日) (已废止)   ☆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二批) (国家经贸委令第16号,1999年12月30日) (已废止)   ☆ 《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三批)(国家经贸委令第32号,2002年6月2日) (已废止)   第一部分:产业政策   (三)行业类   ☆ 《摩托车生产准入管理办法》(2002年11月30日,原国家经贸委令第43号)   ☆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4年5月21日,国家发改委令第8号)   ☆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7月8日,国家发改委令第35号)   ☆ 出台了水泥、电解铝、焦炭、电石、铁合金、煤炭、铜冶炼、钨锡锑等行业产业政策   ☆ 出台了电石、铁合金、焦化、电解金属锰、铜冶炼等行业的准入条件。   (四)当前国家政策关注的热点   1、西部大开发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2004年3月11日)   ☆ 《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渝委发[2001]26号,2001年9月)   第一条:就是对设立在我市的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各种经济成份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从2001年至2010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非公经济发展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2005年2月19日)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完善......余下全文>>

二:产业布局理论的产业布局的原则

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必须在广阔地域上进行分工和协作。各地区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形成专门化的产业部门,形成规模优势。当然,各地区的产业布局在重点布局专门化生产部门的基础上,还要围绕专门化生产部门布局一些相关的辅助性产业部门和生活配套服务部门,以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专业门化生产部门的良好运行。随着部门分工的深化,地区生产专门化的提高,地区之间的协作自然也就越发重要,因此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协作条件。我国“三线”建设时就把一些企业布局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致使企业间协作困难,也影响了国家整体的经济效率。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因此不同地域适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在确定地区专门化生产部门时,应该从地区区情出发,根据地区的综合具体条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发展地区优势产业。如在拥有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应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业;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应优先发展采掘和矿产加工业;在地势乎坦、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应加强水利建设,应优先发展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如此等等。 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是前苏联广泛采用的一种产业布局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到前苏联解体以前,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通过对水利、煤炭、油漆、铁矿、木材等资源的开发,建立了10多个大型的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受前苏联的影响,我国也曾经广泛采用过这种布局模式。我国国土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9个重点开发区中有很大一部分就属于这种开发模式。地域生产综合体开发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前苏联学者科洛索夫斯基的生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生产都是在某种原料和燃料动力资源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个循环都包括过程的全部综合,即从原料的采选到获得某种成品的全过程;某个产品之所以能在某个地域生产,是因为拥有原料和燃料动力来源并能够对它们进行合理利用。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链”所组成的稳定的、反复进行的生产体系进行的。H.H。科洛索夫斯基将地域生产综合体定义为“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地区的自然条件、运输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各个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的经济效果的这样一种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体。 建国初,占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聚集了全国70%以上的工业,上海、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南京、无锡化市的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94%,内陆地区近代工业几乎一片空白。所以,采取大规模向内地推行工业化模式,以求均衡发展,均衡产业布局政策选择的评价:1、比较优势判断。在1978年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大前提下,我国区域产业布局在本质上不具有依据比较优势布局的特征,资本和劳动力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地区间的贸易方式以计划和调拔为主。当时的产业布局主要是以政策导向为主,重工业不仅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继续发展,而且在中西部也大规模推进重工业化过程,选择的布局地点也以战备为需要。因此,我国重工业化布局不具有比较优势特征,是缺乏效率和效益的重工业化。同时,这种又 调生产力的均衡布局和地方工业自成体系,违背比较优势原则的政策,造成了我国工业体系“遍地开花”2、公平与效率取舍。改革前我国政府对空间公平的追求基于对效率的提高,用整体的效率损失换取区域的均衡发展,表现为近30年时间全国收入水平及消费水平都处于增长缓缓乃至停滞状态,而表面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在扭曲的产业结构和绩效较低的情况下实现的。 1978年以后,在对传统计划体制进行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主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侧重公平转向侧重效率,一改过......余下全文>>

三:论述产业布局诸条件遵循的依据

目前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目前产业布局政策在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总目标下,要建立地区间的合理分工关系,具体内容如下:

1)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

今后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效率为中心,这与以往我国产业布局政策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经济效率的高低为依据,来决定政府所重点扶持的产业在具体地区的分布规模。也就是说,主要以通过市场竞争所反映的各地区具体产业效率的高低,作为今后政府引导和扶持有关产业布局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有助于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确定地区分工要与地区比较优势紧密结合

地区比较优势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政策,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空间配置合理化的前提,也是各地区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总结我国地区分工的经验与教训,“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仍将是指导我国地区分工基本原则。

在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上,以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为导向,以大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目标,使之成为我国现代化的先导。即一方面,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坚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先导的基本发展战略,使其原有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由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化,势必会相应地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从而为不发达地区有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市场机会。另一方面,政府有关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将通过各种诱导和扶持措施,加快其产业结构转换,特别是加快高附加值产业的成长。这种产业结构的转换必然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振兴过程中地域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在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政策上,逐步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并主要通过发达地区的产品和技术转移,促进其合理发展。

3)破除地区经济壁垒,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作为产业布局规划和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完善,迅速打破各种地区经济壁垒,为资源的自由流动创造条件。事实上,造成以往我国产业布局政策失误的原因,或为政府决策的失误,或为政策贯彻不力。因此,今后我国产业政策能否最终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除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之外,还需要理顺政策执行的渠道,严肃政策执行纪律。其中,通过立法手段打破目前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地区经济壁垒,恐怕是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除了制定有关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外,还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出特别立法,严格规定各地方人大立法的权限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权限。否则,一个统一的资源自由流动的市场很难在全国形成。

4)确定地区分工,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将会进一步走向国际化,从而使我国已初具规模的沿海、沿江、沿边、沿路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日臻完善,一些地区将会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扩大对外经贸往来,并取得较快的发展。地区分工适应经济国际化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的时序安排和重点地区选择上。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率先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21世纪仍将面向国际市场,在我国发展对外经济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故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为了适应日益扩大的外贸进出口需要,还要选取一批沿海港口城市,加强其海运和空运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

广大中西部地区同样要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是要建设或改造若干重大运输通道,有选择地增设开放口岸;二是加快并扩大沿长江、沿铁路干线大中城市的对外开放,积极吸纳国外和沿海地区的资金和技术,并以自身的优势产业和产品参与国际市......余下全文>>

四:产业布局政策和产业布局理论一样吗

政策和理论肯定不是一回事,但是政策的制定肯定是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的

五:产业布局理论的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因素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质量。不同地区间的劳动力成本往往差异很大,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费用要求,社会保障键全与否,工业化水平等都有关系。雇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也是产业布局中需要考虑因素。一般来说,在城市原有大量的劳动力储畜,雇用成本相对较低;反之,企业可能会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地区拥有大量劳动力是吸引某些厂商(劳动密集型)选址于该地区的重要因素,然而要素质量上的差异,如劳动者的技能、工作态度和道德水平都很可能会抵消这优势。研究发现,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间(特别是主要城市与其他地区间)要素质量上存在差异,使厂商在选址时,往往首先从中心城市逐渐移到邻近地区。 城市化规模经济性指由于建立在大城市,(而非中小型城市)中而对经营的好处,如更接近市场和消费者,运输成本低,较大的劳动力储畜,获得多种商业服务。本地化规模性指与其他同类或相关行业的厂商集中于同一区域经济而带来的好处:⑴利用已成的某种产品的市场;⑵拥有高度产业化的劳动力队伍;⑶利用区内高度专业化的销售、研发及劳动力培训服务;⑷形成地区的专业化分工,存在大量的主要专业性厂商进行配套服务。 政府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有三种不同方式:1、直接划定产业布局政策,是一种由国家政府为刺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以某种激励或补贴形式),自上而下制定实施的政策。2、产业布局政策,包括贸易政策与关税政策、国际政策3、导出的布局政策,由于各地方政策对于吸引投资、开发本地经济的意愿,方法和政策 存在不同,这种差异实际上造成了是空间布局政策的效果。

六:产业布局理论的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

产业布局理论的形成期—19世纪初~20世纪中叶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约翰·海因里希·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撰写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同农业圈层理论。他认为:在农业布局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在这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域)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运近,亦即集中化程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成反比,为此,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业圈。尽管杜能的理论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也没有研究其他产业的布局,但他的农业区位理论给西方许多工业区位理论的研究者以深刻的启发,杜能也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被誉为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阿尔弗雷德·韦伯(Alfred Weber)认为,运输费用对工业布局起决定作用,工业的最优区位通常应选择运费最低点上。韦伯还考虑了其他两个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劳动费、运费)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②聚集力是指企业规模扩大和工厂在一地集中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企业外部经济效益的增长。

七:什么是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产业规划

产业规划就是对产业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整体布置和规划,产业结构就是指三大产业结构。

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思考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区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进入“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也是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产业规划的滞后制约了我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破规划瓶颈,成为了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我区产业规划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如“十五”计划中的各产业计划、夷陵区新型工业化规划纲要、夷陵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战略、夷陵区绿色资源产业化开发规划等,为指导我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区产业规划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我区经济发展。

1、规划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从近几年全区的发展来看,我区产业规划工作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人在思想上认为规划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的产业规划制订也是应付上级要求,没有认真组织实施。

2、整个国民经济产业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由于种种原因,我区目前许多产业规划还是空白,各行业主管部门习惯于用年度工作计划和文件去指导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和全区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产业规划体系尚未建立。

3、产业规划之间的衔接不紧密。从“十五”时期以来的我区经济发展来看,我区经济发展经过短暂的调整期后,又步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困难挑战制约加剧期,“四大瓶颈”对加快发展制约作用日趋明显,加快全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完善工作刻不容缓。现在我区产业规划相互之间,产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间缺乏衔接与统一,有的还存在一些矛盾。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之间、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我区产业发展方向与全市产业布局之间等都存在一些矛盾和冲突。

二、对策及建议

1、提高对产业规划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市场对产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能放弃。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是政府各项经济和行为的前提和依据。区委二届三次全会已提出要着力突破“四大瓶颈”,消除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区政府在部署“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中,安排了农业、工业、旅游、物流、信息等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各部门正在编制相关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指导产业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2、建立健全我区产业发展规划体系。针对我区目前产业规划编制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体系尚未建立的现状,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结合全区“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抓紧制订和完善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全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发展规划、现代流通业发展规划、房地产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制订,形成较完善的全区“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完善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我区国民经济实际情况,完成农业中柑桔、茶叶、畜牧三大产业发展规划,磷矿资源综合利用规储的编制;完成全区旅游总体规划修编。为全区国民经济发展重点行业制订详细的发展目标、措施及政策保障,指导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三是迅速启动夷陵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制订工作。为了把开发区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省级开发区,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产业发展平台和经济龙头,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指导其发展。要以发展目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为重点,制订科学的“一区五园......余下全文>>

八:产业政策基本内容包括哪些

产业结构政策

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一定时期内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过程,并按照生产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生产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生产结构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

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动规律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使供给总量适应需求总量要求的所有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 产业组织政策的任务是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及组织结构、规模结构,使之合理化和高效化,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产业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 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规模经济、组织适度竞争秩序、提高产业技术等途径,实现产业组织的高效化和合理化。

产业区域布局政策

产业区域布局政策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九:什么是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各生产企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产业政策是以经济进步为目标的经济政策,其科学性由下列因素决定:(1)产业政策的实施环境。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文化与历史条件、国际环境及政治经济表势的不同,因而产业政策在各个国家相差很大。就是在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产业政策也不相同。产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产业政策所处的历史现实。(2)产业政策的完善性。产业政策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其制定和实施要依据整体观念和思维,要求政策的各个方面相互配套和相互协调。(3)产业政策要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相协调。(4)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保证技术的发展和更新。产业政策的作用目标是鼓励和促进需要发展的产业尽快建立和扩张,限制不需要发展的产业促使其缩小或向其他产业转产,以保证供给和需求总量的平衡。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能源政策、社会性资本政策等。其中,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是产业政策的核心。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运动规律调整产业组织形式和结构,从而提高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使供给总量适应需求总量要求的所有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产业组织政策的任务是协调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及组织结构、规模结构,使之合理化和高效化,促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产业效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供给的增加。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利用规模经济、组织适度竞争秩序、提高产业技术等途径,实现产业组织的高效化和合理化。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一定时期内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过程,并按照生产结构的发展规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提出协调生产结构内部比例关系及保证生产结构顺利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结构政策包括产业计划、经济立法、税收结构、预算分配结构以及价格政策、信贷政策在内的调节系统。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从推动产业结构合乎规律的转换中求速度、求效益。科学的产业结构政策反映生产结构协调性发展规律,反映生产结构的整体性发展规律,反映生产结构在时间组合上的有序发展规律,反映生产结构的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发展规律。

十:十二五规划 优化产业布局 体现的是哪种政策?主要从哪个角度分析

规划》指出,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