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

一:晋书宣帝纪文末唐太宗对司马懿的评论的观点概括为,,?

《晋书》中叙述的第一个皇帝就是宣皇帝司马懿,在这篇本纪的最后面有一段对司马懿的评价的文字。有意思的是这段文字是李世民写的。联系到写晋书的是以房玄龄为首的唐代人,作者在后面用上李世民的评价做总结也是很有道理的。

看这篇评价司马懿的文字,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有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这篇文章大体可以分做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李世民对司马懿的才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了。称赞他“以天挺之资,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第二部分李世民对司马懿的一生的经历进行了短暂的概括。第三部分李世民对司马懿的一生进行了评价了。

李世民对于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是非常疼恨的。认为他是非常没有人品的人。说他是掩耳盗铃,认为司马懿将遭受历史的谴责。李世民对司马懿的批评的语气是非常尖锐的。我们知道中国人有为尊者讳的传统。

就是说古人要是犯了什么错误,后来的人都会替他遮起来,要么不说,要么说的非常含蓄了。只有对某人非常气愤的时候,才会直接说出某人的缺点了。看李世民讲司马懿的语气,他应该是非常瞧不起司马懿的。

司马懿当然有许多值得人鄙视的地方,他为人似乎比较阴险了。在曹操和曹丕手上的时候,他掩饰自己的阴谋,后来,他看看没有什么人能制衡他了,他逐渐把自己的凶恶的本性显露出来了,为自己的后代篡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了。

司马懿被人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问题是要看是谁批评他了。在这里批评他的人是李世民,这就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世民本人似乎也不是很光明正大的人。

司马懿为子孙篡魏打下了基础了,就是说他篡了别人的皇位了。这当然是不好了。但是,李世民也做出同样的事情,而且似乎更加过分了。司马懿是篡别人的位,而李世民是篡了自己的哥哥的皇位了。李世民还逼自己的父亲退位。

司马懿做出了对不起别人的事情,而李世民做出了对不起自己的哥哥和父亲的事情,从人伦的角度看,李世民做事情更加过分。既然这样,李世民为什么还要去批评司马懿呢?我估计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李世民在批评司马懿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所做得不光彩的事情了。

英明的李世民在这个问题却犯了低级的错误。其实,像这个错误很多人都会犯,在现实世界中,许多人都喜欢挑别人的错误,却把自己的错误放在一边。比如有些父亲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非常顽皮的,他碰到自己的小孩子顽皮的时候,他非常生气,觉得自己的儿子怎么能这样呢,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他就忘了自己年轻时候的荒唐的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余下全文>>

二: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评论

楼上说的不予苟同,司马懿是个杰出的人才,诸葛不能算是个军事家,顶多算是政治家,三国演义把他神化了,让大家都误以为诸葛是个军事奇才,首先他出祁山的策略就有问题,连年征战,耗费国库,在出祁山的战役中都失败了,比如失街亭(完全是诸葛问题,马谡只是个替罪羊),曾经魏延也有奇袭长安的妙计也不采纳,等等都说明了军事战略上有问题,而司马很聪明,战略很有远见,与蜀打持久战,拉垮蜀国经济。我还是比较欣赏1L对司马的评价

三:评价历史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世族出身,祖先历任显职,父防曾为京兆尹。曹操少时所以能为洛阳北部尉,就是由于京兆尹司马防的推荐。司马懿长兄司马朗和懿都受到曹操的辟用。《晋书》卷1《宣帝纪》称懿原来“不欲屈节曹氏”。这是司马氏自行润饰之词,司马懿和一些世族官僚一样,都是称说天命,劝曹操父子代汉的鼓动者。在曹操时,司马懿尚未受到大用。曹丕为魏太子时,懿为丕中庶子,懿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太子“四友”。史称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谓“奇策”,无非是给曹丕出主意,使丕保住太子宝座而已。因此,曹丕为帝后,对懿极为“信重”,给以领兵大权。丕临死,令曹真、曹休、陈群与懿锭并受顾命”辅曹睿。以上四人,曹真、曹休是曹氏宗族,名次在前。陈群系“文人诸生”、“从容之士”,官位稍在司马懿之上,但未曾实际带兵战斗。论老谋深算,文武俱备,应属司马懿。曹休、曹真相继死去后,司马懿遂成为曹魏第一统兵大将。幼主曹芳即位,曹爽与懿共同辅政。

过去许多史家认为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是代表庶族地主与世族地主两个阶层的斗争,这种说法是不太确切的。曹爽是魏大司马曹真的儿子、曹操的侄孙。曹氏自曹腾兄弟以来就累世富贵,曹仁祖褒颍川太守,父炽侍中;曹洪伯父鼎尚书令;曹休祖吴郡太守;曹操及其子孙多有文才,曹魏亲族曹氏和夏侯氏也多具有高度的封建文化水平,再加上他们是皇族,所以早已跻入世族之林。假若曹魏统治者不是首先代表世族的利益,那末,世族地主之所以乐于拥护曹操,曹魏统治者之所以屡次给世族地主以政治特权,都该作何解释呢?《三国志》卷9《夏侯玄传》:

玄……少知名,弱冠为散骑黄门侍郎。尝进见,与皇后弟毛曾并坐,玄耻之,不悦,形之于色,明帝恨之。

可见夏侯玄早已以名士世族自居,而不屑与出身于寒门的新贵族并肩共坐。和曹爽同时被司马懿杀害的曹爽派首要分子也多是权门大族出身。如何晏,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其母被曹操霸占后,何晏亦为操“收养”,“见宠如公子”,并“尚主”。显然是紧紧靠拢于曹氏皇族的人物;邓飏,是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后;丁谧,父斐,为曹操“典军校尉、总摄内外”;毕轨,父“建安中为典农校尉”。桓范,“世为冠族”。曹爽派这几个主要人物,只有桓范年高资深,然而他与曹爽的关系并“不甚亲”,其余何晏、邓飏、丁谧、毕轨都是少年公子。他们虽有高度的文化修养,但只利用他们的知识“修浮华,合虚誉“。曹睿时,这些浮华少年都被抑黜。及曹爽秉政,“乃复进叙,任为腹心”。这些少年,生于富贵之家,没有领受过农民起义的教训,充满骄奢淫佚,不切实际的气息。史言邓飏“为人好货”;毕轨“在并州,名为骄豪”;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他们秉权之时,还搜刮土地财物,如史云“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承势窃取官物,因缘求欲州郡。”至于曹爽,如前所述“饮食衣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其党何晏等纵酒其中。”如果说这些人代表什么比较先进的庶族地主,是难以令人理解的。确切地说,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

再看司马懿一派。这派包括高柔、刘放、孙资、孙礼、王观、卢毓、钟毓、傅嘏等,他们多系曹魏元老,对曹魏经济、政治事业,多作过一定贡献,言行措施比较切合实际。如前所述,曹爽等人是代表腐化已深的曹魏皇族和世族地主中的浮华派,司马懿则是代表从曹操以来世族地主中的事功派。后者工作与作风比较有魄力,行政效能较高,其所以能取得胜利,并非偶然。

首先司马懿对于农业生产比较注意。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都后......余下全文>>

四:司马懿的人物评价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五:对于司马懿你的客观评价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如果说,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东平公孙等战例,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他多次装病,韬光养晦,奇诛曹爽,则显示了他政治斗争的韬略。对此,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谋略家

六:三国司马懿有怎样的历史评价

人物评价

总评

司马懿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叙述了司马懿的业绩和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何去非对司马懿的忍耐、气度和用兵能力,都给予分析,不与诸葛亮正面对战并非胆怯,而是高明的耗敌军之策:“仲达提秦、雍之劲卒,以不应而老其师者,岂徒然哉!将求全于一胜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师引还,而仲达不穷追之者,盖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饱,而军未有变,蜀道阻而易伏,疑其伪退以诱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于相持,则仲达之志得矣。或者谓仲达之权诡,不足以当孔明之节制,此腐儒守经之谈,不足为晓机者道也”。评其“制其兵,出奇应变,奄忽若神,无往不殄,虽曹公有所不逮焉”。详见《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73] ,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余下全文>>

七:李世民为什么评价诸葛亮德性太高,司马懿打战太过胆小?

1李世民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很一般。

这个显而易见,李世民认为以司马懿的军事素养和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应该能很轻松的打败诸葛亮。很明显,李世民心目中诸葛亮仅仅是治军严谨的统帅而已,军事才能还不如司马懿。司马懿和诸葛亮对抗的结果也很明确的显示出司马懿的战略水平还是略高于诸葛亮的。

2李世民认为司马懿军实力上占有优势。

对于这一点,历来都有不同看法。很多研究者认为在军事实力上司马懿未必占有优势。一方面诸葛亮后期在蜀汉地位显赫,能够不听后主的劝住穷兵黩武攻打曹魏,而且还和东吴联盟,几乎倾巢而出所动员的战力绝不会处于劣势。曹魏虽地大兵多,但是防御战线较长,兵力分散,而且还有东吴的后顾之忧,加上司马懿一直遭受排挤,并没有当时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他所率领的军队的实力很难达到诸葛亮军的水平。而且历来曹魏方都是偏重治理发展和防守的,没有囤积绝对优势军力专门在家防守的先例。应该说李世民对双方形势的判断还是存在一定偏差。

3司马懿胆怯。

能胜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退。几乎是最基本的兵法道理。对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司马懿考虑的是不容有失,如果诸葛亮的兵力不占优势那么他希望同司马懿决战绝对是孤注一掷的考虑。反过来说,如果诸葛亮有必胜的信心才求战,那么更印证第2点中诸葛亮的兵力占优势。当然,双方最终没能决战,诸葛亮还是被司马懿逼退了。比较而言,司马懿的表现还是比诸葛亮略强一些。 (摘自网络)

八:如何评价司马懿

历史评价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残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古人评语

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②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③有符于狼顾也。

孙权:司马懿善用兵所向无前。

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植:魁杰雄特,秉心平直。威严允惮,风行草靡。在朝则匡赞时俗,百僚仪一;临事则戎昭果毅,折冲厌难者,司马骠骑也。

杨俊:此非常之人也。

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 崔琰:聪亮明允,刚断英特。

九:对司马懿的评价 50字左右 好的加分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如果说,南擒孟达、西拒诸葛、东平公孙等战例,显示了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他多次装病,韬光养晦,奇诛曹爽,则显示了他政治斗争的韬略。对此,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司马懿不愧是三国时期杰出的谋略家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