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

一:编辑word文档死机,重装office和系统都不行,哪位大侠指导一下? 10分

我认为可能是office盘的问题.

龚议你找一个正规的柜台买一个贵一点的.

如果实在不想花钱 ,就 找一个好一点的网站下一个 .

再装装试试... 一般不是系统的问题.(除非你的配置非常低)

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你是如何理解罗斯托经济增长理论

华尔特·惠特曼·罗斯托,美国经济史学家、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罗斯托在学术上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提出经济成长阶段的理论。他试图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历史的进程,他用六个阶段的理论代替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他确信他的理论解释了西方各国已经历过的工业化过程,提示了一个国家在经济成长过程中所要遇到的一系列战略决择问题。

(一)传统社会阶段。此阶段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资源过多配置在农业,而非工业;在社会组织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家族和氏族;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实际收入仅够维持生存。牛顿学说以前属于这个阶段。

(二)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阶段向起飞阶段转变的过渡阶段。此阶段,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工业生产和农业革命中发挥作用;金融业开始发展,并为新的投资提供资金;商业也随着交通运输业的改进而正在扩大。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既要提供更多的粮食来养活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又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和销售市场。所以,农业产量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此过渡时期持续时间的长短。

(三)起飞阶段。此阶段阻碍经济增长的问题得到解决,增长成为各部门的正常现象。此阶段农业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劳动,人均收入大大提高。罗斯托认为,一个区域一旦实现起飞,经济就可以“自动持续成长”了,因为较大的积累比例和较强的主导部门,会使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技术不会感到不足,所需要的原料生产与供给、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起飞阶段大致为30年。

(四)向成熟推进阶段。这是起飞后经过较长期的经济持续发展所达到的一个新的阶段。此阶段,经济中已经有效地吸收了当时技术的先进成果,并有能力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产品。新的主导部门逐步建立,代替旧的主导部门,国民收入中有10%~20%稳定地用于投资。一般来说,铁路建筑、钢铁工业以及大量使用钢铁的通用机械、采矿设备、化工设备、电力工业和造船工业等部门的发展,是一国经济“成熟”的标志。在向成熟阶段推进的过程中,成长所依靠的是对供给方面的投资,也就是靠对工业设备部门的投资,并由此带动了经济成长。

(五)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此阶段工业高度发达,经济的主导部门转向耐用消费品的生产,社会对高额耐用消费品的使用普遍化。越来越多的资源用来生产耐用消费品;技术工人和城市人口的比重都比前阶段有一定提高;用来供社会福利和保障之用的一部分资源逐渐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此阶段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的特点是提供劳务,而非生产物质产品。居民追求时尚与个性,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人类社会将不再只以物质产量的多少来衡量社会的成就,而还包括以劳务形式、环境状况、自我实现的程度所反映的“生活质量”的高低程度。

罗斯托认为,六个阶段中,起飞阶段最重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起飞阶段的开始通常源于一种特别锐利的刺激力量。刺激力量可能表现为政治革命的形式,也可能是技术革新所引起的,或表现为新的有利的国际环境,或表现为国际环境不利变化所提出的挑战。从非经济方面来讲,起飞阶段则表明要使经济现代化的人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方面取得确定的胜利。罗斯托的现代化理论指出了“起飞”的条件最重要的有三个:1.资本积累率要占国民收入10%以上;2.建立起能够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3.通过变革,形成与起飞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这第三项在中国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在腐败严重的地区,司法也被腐败污染了,如此权力不受制约的政治......余下全文>>

三:经济增长的实质是什么

在谈论经济增长实质之前,我想先探讨一下体现经济增长实质的财富的实质。目前比较认同财富的涵义是指具有可交换性的对象。如马克思认为,财富的实质是价值,价值是量上一定的可交换性。财富的表现是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包括一切精神的或物质的东西。所谓"可交换性"即交换双方在品种上的相互短缺性。换言之,这种财富不仅具有以货币衡量的等同性-社会一般主观有用性,而且又在品种上为交换双方主体所短缺。当然,可交换性的隐含前提是可以被独占和让渡。由于任何社会一般主观有用性的形成和发展,都必然有人的体力和脑力付出,因此,这种财富必然都含有所谓的"人类抽象劳动",不管这种财富的具体表现形态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这种财富观与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国民经济帐户体系(SNA)的财富观是一致的,因为这个帐户体系的统计范围包括一切进人市场的有形和无形对象。

已有的经济增长理论关于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可概括为两派:供给决定派和需求决定派。前者又可分为供给数量决定派和供给质量决定派。供给数量决定派的代表人物有斯密、李嘉图、马克思、哈罗德、麦迪逊和斯科特等。他们主要强调资本和劳动投人的数量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增长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粗放型增长。供给质量决定派的代表人物有索罗、丹尼森、罗默、卢卡斯、罗斯托和舒尔茨等。他们主要强调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他们看来,凡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也就是经济增长的因素,如技术、知识和制度等等。这种增长也就是通常所谓的集约型增长。至于需求决定派,其代表人物则有康瓦尔等。康瓦尔认为,需求决定产出,强调需求及需求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究竟我国目前处以那种增长方式了?

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情况: 从1978年到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的模式。其基本特征是: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比较高。1978-1995年,中国CDP的年均增长率为9.88%,在持续17年的时间里保持接近10%的经济增长,在世界各国中是罕见的。第二,通货膨胀率较高。第二,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较大1978-1995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落差最大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第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与以上经济增长模式对照,9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持征是:第一,经济增长速度降低。1996-2000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26%。第二,通货膨胀率降低。]996-1999年,中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年均上涨仅为0.26%。第三,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降低。GDP增长率的落差缩小到2.5个百分点。第四.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1996-1998年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平均为70%,比1984-1995年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2.6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特点变化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特点的变化,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商品和服务总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国内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状态基本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需求约束的增强和不同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被描述为初步的买方市场状态。这一变化意味着中国市场商品和服务的总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商品和服务的供不应求状态,是形成简单的数量快速扩张测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冈;而其供大于求状态,则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特点的重要原因。这是因为,供给短缺条件下,由生产者决定商品的交换活动。因此、生产者可以将比较粗糙简单的加工产品卖比较高的价格,获得比较高的利润。这就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物价较快......余下全文>>

四:求关于宏观经济的文章一篇并加以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对策分析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不平衡,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但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从多种角度、综合多种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使这些措施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四大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近年来,双顺差现象呈现强化趋势,纠正国际收支失衡和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汇储备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及措施将可能对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以及货币政策效果等诸多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带来负面影响。

2 内外目标冲突的现状

2.1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自1994年以来,中国连续出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呈现大量盈余。同时人民银行承担了无条件买卖外汇、平衡外汇市场日常供求义务,导致了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使我国的金融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一方面,外汇储备过高,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巨额外汇占款引发基础货币投放增大,导致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扩张,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采取了一系列货币冲销手段,但这些手段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都是不可持久的,其效果稳定性也将是难以预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很难实施。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两大目标的冲突加大。

2.2 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双顺差的产生对充分就业带来了好处。其一,经常项目的顺差是由外贸出口导致的,而外贸出口的增加势必会增加国内人员的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其二,资本项目的顺差是由资本的大量流人造成的,而大量流人的资本大部分构成投资,由外商投资企业主导的加工贸易的制造环节在境内主要采取劳动密集型生产,对扩大就业的效果十分显著。如果出口急剧下降,或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的就业状况,不利于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见,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一定要权衡利弊,采取适当的措施。

2.3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均衡的冲突

国民收入的构成要素包括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它们的增长对国民收入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当前中国消费疲软,人们偏向于储蓄,所以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增长贡献有限。因此,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投资和净出口。目前中国人们的储蓄并没有顺利地转化为国内投资,即对国民收入起到主要作用的投资来自外资的流入。这也是双顺差中资本项目顺差的功劳。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净出口一直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当然这支主力军导致了双顺差中经常项目的顺差。

3 解决措施

双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利也有弊。要充分利用双顺差的利同时减少它的弊需要政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多项综合措施。

3.1 减少双顺差

3.1.1 经常项目

经常项目顺差的根源就是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这部分资源国内居民消费不了,所以只能出口到国外,向国外寻求销售途径。

(1)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然后扩大内需。

当前国内出现的困......余下全文>>

五:赵皓阳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在当今依然实用

马克思在拓宽研究领域、改进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某种共性,是马克思能够对西方经济学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马克思站在比所有西方经济学者都更高的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则是马克思至今仍然能够对西方经济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海尔布伦纳和瑟罗说,马克思“是一位改变了社会思想方式的人”,“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当今很少有经济学家能够读完马克思所有的著作,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确实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感受到他的影响”.[1](P38)马克思到底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他为什么能够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影响,这就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依次从拓宽研究领域、改进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创新三个方面分析马克思对西方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对西方经济学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马克思在拓宽研究领域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在被西方经济学者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中曾经包含有运用经济学方法对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历史的分析,但是,他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探索,后来逐渐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遗忘,却被非主流的马克思经济学所继承和发展.当现代西方经济学者意识到这种缺憾,即意识到有必要重新拓展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时,他们不仅对斯密的开拓性探索产生了兴趣,而且更加关注离他们更近的马克思所进行的相关研究.马克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拓宽研究领域方面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一)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对政治的分析--对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

简而言之,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就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政治领域.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直到它诞生30年、布坎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引者注)之后才得到承认”,[3]即被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接纳.不过,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在布坎南获奖的前一年就曾指出,从马克思对“历史的经济解释中”可以“看到今天的公共选择理论的萌芽”.

(二)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拓宽到对制度的分析--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由于采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而最终被西方主流经济学所接纳,其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C·诺思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也先后获得了1991年、1993年和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姆森在《治理机制》一书中说,欧洲“有一种较古老的制度经济学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当然还有卡尔·马克思的伟大著作”.[10](P269-270)卢瑟福在《经济学中的制度》一书中也表示,“各种各样的制度分析”也可以在包括“马克思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著作中找到.[11](P1)恩格曼在《文化价值理念、意识形态倾向和劳动制度变迁:对三者互动关系的诠释》一文中,则将马克思的著作列为 “关于欧洲经济变迁可参阅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研究相结合--对经济学与社会学交叉学科的影响

现代西方兴起的经济社会学或社会经济学,实际上是一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正如斯威德伯格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一书的导论中所指出的,在20世纪末出现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之间的交流,只不过是“亚当·斯密、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马克思”当年所进行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交叉研究”的再现.

(四)将经济学与法学的研究相结合--对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的影响

通常所说的“法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实际上应当直译为“......余下全文>>

六:理论综述的理论综述范文之一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摘要:关键词:(略)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1)模型派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2)结构派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3)阶段派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4)因素派或起源派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5)新增长理论派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余下全文>>

七:怎样有效进行马列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教学

张志怀 中共宝鸡市委党校【摘 要】《资本论》等马列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对高校学生和党校学员来说很有必要,但这几年有被弱化的趋势。笔者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阶段仍然是我们的指导经济理论,并对高校进行马列经济学经典著作选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选读教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资本论【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1-0074-01一 讲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科学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以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为标志基本建立起来。《资本论》从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细胞的商品开始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同时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进行深入分析,创立了资本理论、工资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再生产理论、利息理论、地租理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这样,马克思便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剩余价值论为核心,使各种理论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1.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在继承前人积极的经济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研究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上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当时流行的经济学思潮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和创新,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和运用,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2.揭示了资本主义生存方式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展起来的秘密,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的产生、资本主义必然灭亡。3.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基础《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指导,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而且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共产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等问题,这些都是指导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二 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可取之处在分析方法、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理论结构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原则区别,各自反映和代表了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和观点对我们在现阶段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可以提供有益的启示。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16世纪起,作为适应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经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中有许多有利于认识和指导社会经济活动的值得肯定的有益成分。新古典经济学中可供我们参考的理论有: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行为理论、投资乘数理论。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充分就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等都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三 在高校课堂加强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1.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我们的指导经济理论在当前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才能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指导理论,除此之外,还没有其他的经济学理论能作为我们的指导经济理论。党校的学员来党校培训,不是来提高工作能力的,而是想找到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使党性得到加强。通过对他们进行经济学经典著作教学,让他们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思考伟人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有助于学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让学生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就像士兵没摸过武器,既缺乏直观感受,又没有实践过程。2.坚持“......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