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一: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是怎么回事?根据课文内容

大陆漂移假说是解释地壳运动和海陆分布﹑演变的学说。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并且向附近移动的活动

二: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什么原因不能被认可接受

不能解释漂移的动力

三:刚提出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觉的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对的?

本来,地质界在讨论地壳运动时,差不多都认为大陆与海洋的基本位置,从古到今没有什么多大变化.地壳运动是以垂直的升降运动为主.而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想法,无疑是一块巨石砸到平静的湖水里.于是在地质界引起了热烈反应,随之也有很多反对者出现。

1924年,以英国颇有名气的地球物理学家杰弗里斯为首的研究组首先对魏格纳的主张提

出异议。他们指出,把漂移说建立在地壳均衡说的基础之上是错误的,假设硅铝质地壳像冰

山一样沉浮在较重的硅镁质的岩浆之上是不可能的。他们以地球物理的研究新成果证明大洋

底仍然是坚硬的岩石,于是向魏格纳质问: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大陆壳又怎能在坚硬的洋底

上漂移?这批英国地球物理学家们又经过周密的计算,认为地球自转的离极力和潮汐磨擦力

都很小,这一点微弱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深厚而庞大的陆块发生移动。

不久,又有实验证明,硅铝质花岗岩的熔点低于硅镁质玄武岩,如果地球温度升高到足

以熔化大陆壳底层的玄武岩层并使大陆壳漂移的话,那么花岗岩质的大陆壳也就不可能保持

固体状态而漂移,这是不可违背的物理定律,也给魏格纳的假说造成致命的弱点。

为此,1928年魏格纳与许多知名的地质学家聚会在纽约,共同探讨大陆漂移问题,在到

会的14名成员的发言中,各持已见,5人表示支持大陆漂移说,7人表示反对大陆漂移说,2

人则表示有条件支持,双方势均力敌,反对者提出一连串问题,诸如是什么力量推动大陆漂

移的?大陆是在什么样的一层物质基础之上进行漂移的?原始大陆为什么到中生代开始分

裂,然后漂移?石炭纪以前的大陆又怎样分裂?怎样漂移?等等。当时,魏格纳也曾进行答

辩,但终因当时的科学资料不足,无法说服对方。会议主持人也只好提议,学术争论不能轻

率否定或肯定,应该继续研究,讨论会暂时告一段落。

四:用先,接着,于是,然后,最后,写出魏格纳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学说最初由奥特利乌斯(Abraham Ortelius)在1596年提出,后来德国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在1912年加以阐述,中文中“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假说”均指同一概念。这个大胆的学说一直被学界忽视,直至1960年代海洋扩张说出现,令大陆飘移说得以发展,后来更阐述为板块构造理论。主要内容为远古时代的地球只有一块“泛古陆”或称盘古大陆的庞大陆地,被称为“泛大洋”的水域包围,大约于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到距今约二、三百万年以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值得一提的是大陆飘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有些不同,前者假设推动力是潮汐,后者假想推动力是由于地幔出现对流,拖动板块。奥特利乌斯(1596年),弗兰西斯·培根(1620年),本杰明·富兰克林,史奈德(Antonio Snider-Pellegrini,1858年)与其他地理学家都曾发现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海岸线有惊人的吻合,看似最初是并合起来。奥特利乌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书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与潮汐而从欧洲及非洲分裂开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图,然后仔细观测三大洲的海岸线,就会发现(大陆)分裂的痕迹”。来自南非的地质学家杜托伊特(Alexander du Toit)和英国的阿瑟·霍尔姆斯(Arthur Holmes)都支持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假说。可惜到了五十年代,大陆飘移学说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在六十年代前,终于出现转机。罗伯特·迪茨(Robert S. Dietz),布鲁斯·希曾(Bruce Heezen),以及哈利·哈蒙德·赫斯(Harry Hess)得出一份地质研究报告,这就是海底扩张学说,得出实在的地质证据,解释了三大洲为何分裂,令大陆漂移学说更具说服力。此学说在魏格纳因实地考察中丧生后沉寂一时,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扩张学说中的地质报告证明了大西洋正在扩张,而三大洲就渐渐分离,令学界重新研究大陆漂移学说,后来更有人提出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亦是现今地理学根基。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