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乃至和甚至的区别
“乃至”表示由于某件事导致另外一件事的发生,是在意料之中的;“甚至”则有一种出乎意料的意思,没想到会有某件事的发生可是它却发生了。
二:甚至和乃至的区别
甚至:表示更进一层和强调。如:这件事,甚至小孩都知道。 乃至: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如:这本是几天乃至几十天完成的事,现在一天就完成了。
三:乃至的意思
乃至nǎi zhì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乃至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基本解释
1.
[and even] 甚至
全城军民乃至老弱妇孺都参加了抢险护堤紶 2.
也说“乃至于”
详细解释
以至;甚至。
《战国策·赵策二》:“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晋书·礼志中》:“ 汉祖 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 清 洪亮吉 《意言·天地》:“不能自造其形,乃至降而学人之形,有是理乎?” 老舍 《龙须沟》第一幕:“他们终日终年乃至终生,都挣扎在那肮脏腥臭的空气里。”
四:“乃至”这个词只有“甚至”的意思吗,有单纯的“从……到……”的意思吗?
这两个是近义词,意思相似,要辨析其差别,可从辨析构词的各个词素着手:
(一)“甚”:此处意为厉害,超过。“至”:到达。“甚至”:表示达到进一层的地步。
(二)“乃”:此处意为竟然。乃至:也表示进一层,因此意思与甚至相似。但若细细品味,二者仍有差别。差别就差别在“乃”字上面。而“乃”字含有“竟、竟然,出乎意料”的意思。
(三)所以,“甚至”只是一般地表示进一层,而“乃至”口气更强烈,含有“不应该如此而竟然如此“的意思(但不是“从……到…範”的意思)。
五:百度知道和知乎的区别?
知乎是一个实名制的网络问答社区。
百度知道——你不知道回答者的可信度,从而也降低了答案的可靠度。非实名,用户难以有的放矢地提问和回答,答案的效用和准确度极低。Ontology 差,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梳理和获取。弱社会化,缺乏互动。容易产生垃圾答案。知乎——知道回答者是谁,并可因此判断其回答的可信度。准实名(用户即便使用化名也会积极维护自己的 ID 信用),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和回答,答案的效用、准确度都更高。Ontology 强,用户容易在此建立起成体系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社会化属性强,用户之间的互动是用户保持活跃的重要因素。垃圾答案少,因为通过「投票」、「没有帮助」、「修改」等功能,每个用户都有规范和管理的权限,会出现 Wikipedia 那样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自发机制
六:与性工作者交往,乃至结婚是什么体验
估计平时要爽翻了
七:为什么现在有人在《王者荣耀》,甚至垃圾页游上花几万乃至十多万,
第一个原因应该是信息量吧,很多人少接触游戏所以很有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游戏“,所以只要来个什么稍微看起来不错的游戏他们就会投入其中
第二个原因就是跟风。像LZ说的农药之所以火起来其实是TX的家大业大还有玩家的跟风,而不是对游戏本身的评定。
不知道LZ有没有发现,包括我们玩的主机游戏,我们似乎一直在玩歪果仁开发的游戏,国产游戏厂商只能做做代理亦或者是“借鉴”别人的游戏,像TX,网易都是这样,就算开发也是页游还有手游这样的“快餐文化”,好游戏都人家的,自己家的比不上人家也就被挤下去了
八:净土宗和禅宗的区别
净空法师:千万不要毁谤三宝
六祖大师当年证道的时候(也就是开悟,明心见性的时候),向他的老师五祖弘忍大师提出他的心得报告,这在《坛经》上有记载。他说“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具足”就是没有一样欠缺的,样样都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大,恒河沙世界;小,微尘毛孔,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所以禅家讲“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佛法是心法,让我们明心见性。禅家叫明心见性,净土宗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家的明心见性,两个宗派用的名词不相同,教下叫大开圆解。诸位要知道,不管它是怎么说都是说的一桩事情,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
知道之后才晓得佛家所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们就真正理解,真正地认识了;不致于生起误会,甚至于无谓的毁谤。学禅的人毁谤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毁谤学禅的,这都是造很重的罪业。
禅宗乃至于密宗都是佛传下来的,你毁谤它,就是毁谤三宝,这个就犯戒。菩萨戒里头“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诽谤别人,这是重戒。在梵网戒里面是轻戒;在瑜伽戒本里面是重戒,是列在第一条重戒,这个是绝对不许可的。
就好像一个大学一样,大学里面有许许多多科系,我学我这个科系特别赞叹,不同科系的人我都毁谤他,这个可以吗?这个不可以呀!所以要认清楚佛家的宗派法门,就像学校的科系、院系不相同是一样的道理,任何一个科系都能够圆满成佛,只是他所修行的方法、手段不相同,方向、目标是不变的,这是大家要好好的记住,要认识清楚。不要一面学佛,一面在毁谤三宝,你所修的功德跟你造的罪业抵消掉,甚至于还抵不过;我们修的功德少,造的罪业太重,抵不过!抵不过,将来的果报都在三途,这非常可怕。往往自己造极重之罪,自己并不觉得,并不知道;知道你就不会造了。
那么应该用什么态度对不同的宗派法门呢?要赞叹。你看看《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菩萨,每一个人修学的法门不一样。善财童子去参访,这一些善知识接见,对于自己修学的法门非常谦虚,都赞叹别人,都是说我自己善根浅薄,能力薄弱,我只知道修学这一个法门,我比不上他们那一些大菩萨们,他们智慧、德能都超过我。这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尤其是在不同的道场参学。佛门有一句俗话说:“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大家互相赞叹,佛法就兴旺了。彼此互相毁谤,这个不但是不能兴佛法,实在是灭佛法,让社会大众对佛法猜疑,对于佛法轻视,甚至于对佛法不敢接触。甲毁谤乙,乙毁谤甲,旁边的人在那里听到,我到底学哪一个好呢?这一想,你们都不是好东西,算了,我都不学了。这是破坏众生的法身慧命,造这个重业,往往自己不知道。
一九七七年,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的圣一法师,曾请我到他的道场跟同修们讲开示。他的道场是禅宗道场,每一天都还坐香参禅,有四十多个人,完全是男众。我这一生当中所看到颇具规模,是我看到第一个禅宗道场,我对他非常尊敬,非常佩服。我是一个修净土,念阿弥陀佛的,我到他那个道场去如果赞叹念佛好,参禅恐怕没有把握;如果我要是这样说法,那就破坏人家道场,那就造业了。俗话常讲“宁动千江水,莫扰道人心”,我们到那个地方去,是要赞叹人的,是要礼赞的。所以我在他那个道场,不但是在讲台上说话,就是私下谈话,我对于净土念佛法门是一字不提;偏赞禅宗,赞叹他的道场,赞叹他的老师。这是圣一法师领导的,我们是外面来的客人,对他的师父这一赞叹,他们自己的同修信心就增长了——我这个老师不错啊!修行成就实在没有别的,就是对老师的恭敬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赞叹这个道场,他觉得这个道场是真正修行的道场,自己叹为稀有,信心增长,信心坚固,领导的老师是真正......余下全文>>
九:中西方修辞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05分
长期以来,中国修辞学一直在学界(甚至包括语言学界)的斜视中存在着。然而近年却逐渐受到人们的正视和重视。就连一些“最”瞧不起修辞学的高校也频频与修辞学结缘,如北京大学聘请了美国的蒲安迪和加拿大的高辛勇分别做了《中国叙事学》与《修辞学和阅读》的演讲,出版了美国学者布斯的《小说修辞学》。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事,然而却又有几分尴尬,因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是文论界而不是语言学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是请国外的学者用西方甚至我国传统的修辞理论对我国的文学文本进行修辞批评,而我们自己却很少有人去做这项工作。
文学的修辞批评,就是系统探讨文学修辞行为和规律,解读各种文学作品。在这一点上,我国古代做得相当出色,不少方面比现代西方毫不逊色。所以,我们非常同意钱钟书先生《读〈拉奥孔〉》一文中的观点:我们的注意力不能一直放在那些“名牌的理论著作”上,“诗、词、随笔里,小说、戏曲里,乃至谣谚和训诂里,往往无意中三言两语,说出了精辟的见解,益人神智;把它们演绎出来,对文艺理论很有贡献”。因为,“自发的孤单见解是自觉的周密理论的根苗”。[1]这就是说,问题并不在于中西方修辞学和修辞批评孰优孰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阐释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修辞学思想,而不仅仅是照搬西方现成的东西。本文就是通过对西方修辞学的借鉴,“演绎”中国的修辞理论,并试图对未来中国文学的修辞批评提出一点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中西修辞学都起于对说服性口语交际的研究,最后逐渐扩展到书面修辞。然而在对书面语修辞、尤其是文学修辞的研究方面,西方的发展速度却慢得多。虽然早在纪元前高尔吉亚就开了演讲文体文学化的先河,亚里斯多德的《修辞学》也在修辞术和诗学两个领域中涉及到隐喻等文学修辞问题,但西方修辞学的研究对象主要还是放在演讲和辩论的说服性技艺上。罗马时代只有一些零星的文学修辞讨论,直到17世纪以后,修辞学才与文学评论较紧密地结合起来,而真正对文学进行修辞批评则是20世纪的事。
20世纪初,修辞学作为有效地使用话语的社会行为的理论逐渐被人们认识。1914年发端的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批评和修辞批评。他们强调文学的自主性,认为艺术作品是技巧介入的产物,因为技巧才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本质,才决定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即文学性或艺术性。他们认为形式决定一切,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程序。认为程序是包括手法、技巧、安排、搭配等一切对现成材料进行变形处理而引起审美效果的艺术加工方式。可以看出,这些认识都是修辞学的,至少大部分是修辞学的。另外,形式主义独特的文学语言观也是建立在语言艺术使用的基础之上的,如什克洛夫斯基说:诗就是扭曲受阻的语言,是陌生化的语言。雅格布逊说:“诗歌性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词使人感觉到是词,而不只是所指之对象的表示者或者情绪的发作。表现在词、词序、词义及其外部和内部形式不只是无区别的现实引据,而都获得了自身的分量和意义。”[2]
雅格布逊还有一个重要贡献是把本是两种普通修辞方式的隐喻和换喻看作是语言的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并把这两种基本模式提升为了解人类一般行为的普遍模式,这就获得了美学意义。雅氏认为:“在诗歌当中支配一切的原则是相似性原则;诗句的格律对偶和韵脚的音响对应关系引起了语义相似性和相悖性的问题;…… 散文则相反,它主要在毗连性上面做文章。结果使隐喻之对于诗歌,换喻之对于散文分别构成阻力最小的路线。这便是对诗歌比喻手法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隐喻的原由。”[3]无庸置疑,这是一种修辞学批评。
和俄国形式主义一样,50年代前后的英美新批评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作品上,不过......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