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演讲

一:关于“人性”的演讲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

很多人都知道,中国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人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全面的。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既有“性本善”说,也有“性本恶”说,而且还出现了“人性本无善恶”说。西方除了“性恶论”,也有“性善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便认为人性本善。佛教也认为人性本善。佛说“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能德相”,“一切人类,悉有佛性”。

“性本善”理论的代表者是孟子。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但其观点已经表达得比较充分,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

至于家喻户晓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语,则出自南宋王应麟编著的小学教材《三字经》。《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苟不教,性乃迁”,意即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变坏)。这就令人有些不解了。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即使不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仍会保持其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怎么可能会变坏呢?如果孩子在没受任何教育的情况下变得不善了,那么,其本性还是善的吗?

再说,我们自古以来的教育都是教人向善,有教人作恶的学校吗?如果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还要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向善的教育?所以,在孟子提出“人性本善”之后,又出现了荀子的“人性本恶”说。

《荀子》中有一篇,题目就是《性恶》。文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必须从小就要教孩子向善。恶是不用教的,因为人性本恶。

应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性善说”还是“性恶说”,都只是一种观点,谁也没能成为“主体思想”。到了汉武帝时代,行“罢黜诸家独尊儒术”之恶政,孔孟学说这才成为主流,百家争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虽然也有人将荀子归为儒家学派,但其“性恶论”已不为人们所重视。

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孟子毕竟是“亚圣”,比儒家的开山鼻祖孔老夫子还低一个档次。那么,我们感兴趣的是,孔夫子是如何论说人性的呢?

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明说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这个老滑头只给后人留下了一句模棱两可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但每个人后天受到的教育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却很大。那么,这“相近”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他老人家就没了下文了。

不过,从孔子的另外一些言论中,我们可以隐约看出孔子的观点。如,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子曰:“富贵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可见,孔子承认人生来就有欲望。好逸恶劳,嫌贫爱富,贪权好色,趋利避害,这是人的天性。所谓“性相近也”,庶几谓此。

与孟子同时的告子,则持“人性本无善恶”论。他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又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见《孟子·告子》)也就是说,人之初,一切都是出自生之本能,无所谓善恶。其实告子才是真正理解孔子思想的人。

西汉时,又出现了“善恶混”说——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修身篇》里说:“......余下全文>>

二:关于《人性的弱点》的演讲稿,要1000字左右的

人性的弱点

人性的弱点有很多:虚荣、自卑、怯弱、自负、自私、贪婪、欲望……人性好比一座迷宫,其中变化莫测,纵使身在其中的自己也无法摸清。毕淑敏曾说;“心灵世界既有鲜花,也有猛禽。

我们不得不承认触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那是人所不可避免的属性。《遇见未知的自己》中张德芬通过老人的口说:“对于自己的各种感情,不管是消极或积极,你得先学着去接纳它,只有先接纳才会有改变的的可能。存在即为合理,但我们决不能让我们的弱点控制自己的行为,接纳也并不体味着迎合消极,弱点,只是通过接纳,不断地提醒自己,从而改造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脱去弱点,化茧为蝶。

曾记得在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中,《少年王》中有这样一幕:吴奇隆所扮演的卫斯理对白素说为什么人在经历不同的事情之后就会变得自私偏激,而不能从这些经历中去学习成长,从而使自己变得从容豁达。白素的回答让我觉得很耐人寻味:“我想人掉下去,总比升上来要容易的多吧,不费吹灰之力。”

很多时候,在我们遇到让我们痛苦的事情之后,我们会坠向自己弱点的深渊。没有一定的规格来框住任何一个人,你也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因为任何事情都是变化的。如果你不想落入漩涡的泥潭,请多多进行心性的颐养吧。就如名著《复活》所描述的故事一样,主人公精神的复活,是在不断挣扎中上升的。人性的弱点,会使我们失去了对人生美好的感受,是可怕的,可只要我们有一颗,不屈勇敢地心,你就能保持唯一的纯真。

三:求一篇关于社会现状或人性麻木的演讲稿

人性化是 2003 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 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 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 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 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 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 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 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 因此, 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 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 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 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 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 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 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 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 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 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 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 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 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 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 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 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 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 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 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 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 变,所以作出了伤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 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 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不仅发现了犯罪,而且发现了人性的病变, 他作出的不仅是一......余下全文>>

四:以人性向善为题的演讲稿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本性早已深入人心,更是社会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做到善,发扬善的光辉呢?

五:关于做人的演讲稿

人人都要自己学会感恩

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的所有,天地虽宽,道路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会努力做好自己,花开花落也一样会珍惜。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学会做人,成就阳光人生的支点。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的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的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的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的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愿感恩的心改变我们的态度,愿诚恳的态度带动我们的习惯,愿良好的习惯升华我们的性格,愿健康的性格收获我们美丽的人生!

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浓意深,我感恩上苍,给了我这么多的好朋友,我享受着朋友的温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走出家门,我走向自然。放眼花红草绿,莺飞燕舞,我感恩大自然的无尽美好,感恩上天的无私给予,感恩大地的宽容浩博。

生活的每一天,我都充满着感恩情怀,我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承接,学会了付出,懂得了回报。所以,每天,我都有一个好心情,我幸福的生活着每一天。我懂得,学会了感恩,才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微笑去对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宽容和感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冰峰为春暖,化干戈为玉帛。

学会感恩,我的一颗心永远被温暖笼罩,被甜美滋润,我的生活中没有冰雪,没有冲突,没有愤怒,没有战争,没有咒骂。

我感恩,感恩生活,感恩网络,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每天,我都以一颗感动的心去承接生活中的一切。

感恩,是人生的最大智慧;感恩,是人性的一大美德。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家庭的幸福和生活的快乐。在感恩的世界里,我们还会时时提醒自己: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如果你是一个苦恼的人,你应该学会感恩,因为感恩是驱除你的苦恼的一剂良方妙药;如果你是一个对生活心灰意冷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的时候就是你的身心得到温暖的时候;如果你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的心情渐渐舒畅,渐渐平和;如果你是一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你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逐步释放重负、放松身心;如果你是一个只顾索取的人,你更应学会感恩,因为感恩会使你变得会适当地给予;如果你是一个快乐的人,你也应学会感恩,这样,你的快乐就会取之不尽......

对别人感恩,相应会得到他人对你的感恩,所以你是得到了两份好心情。学会感恩,就是学会了长存感激之情,永存爱心。爱的力量是非凡的,它会把一个人塑造得更为完美。外国有一个感恩节,可咱们中国却没有,那倒无妨,咱们何不把每一天都当作感恩节来过呢。朋友,如果你想有一个好的心境,那不妨试着学会感恩,把每一天都当作你的感恩节。

人们往往会牢记自己的付出,却容易忘记感恩。爱因斯坦说过“每天我都要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劳动的基础上。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我们只是个普通的人,不可能像伟人那样对人类有卓越的贡献。但当我们赤裸裸地来到人世,从无知直到长大成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大自然、亲朋和无数陌生人给予的一切,我们被爱紧紧围绕着,许许多多人在为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生活奉献着、付出过,我们难道不应该永远记住所有人和事,所有爱和恩,为此承担一份歉疚,珍......余下全文>>

六:求一篇以人性(或者社会或者自然)为主题的演讲稿

人性化是 2003 年法治的焦点和亮点,但不同的声音也能时常听到,有些受害人及其亲属认 为,对罪犯讲人性,就是对受害人的不公平,因为罪犯毫无人性地践踏受害人的权利;有些 学者认为,人性应该是法治应有的品质,何必还需人性化?还有人耽心,人性化可能“化” 掉法律的威力,因为法律的威力来自无情无私,而人性必须承认有 情有私。显然,为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性的关系。 首先,必须研究法治与人的关系。法治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 务,维护的是人的秩序,追求的是人的发展,实现的动力是人的实践。法治的起点、终点、 目标和手段都离不开人, 抛开人的法治是不可想象的。 法治的最终主体要素是自然人, 因此, 法学是人的科学,法治是人的实践,法学必须研究人,法治必须服务人,法治的终极价值目 标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法治是工具,人是目的,法治必须以人为本。 其次,必须研究法治属性与人性的关系。人的根本属性是人性,人性引导着人按人的生 活方式生活着。人性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从理性具体看,基本人性是生存、尊严、 名誉、亲情、合群、自由、发展等需求倾向。 基本人性普遍地存在,不以财产、地位、职业、宗教、文化、地理、种族等为根据。人 的属性决定了法治的属性,前者是内容、目的、灵魂,后者是形式、手段、躯体。人为了塑 造人性而立法,为了扶持人性而执法,为了修复人性而司法,为了发展人性而守法。弘扬人 性的法是良法,压制人性的法是恶法。法治必须以人性为基础。 最后,必须研究法治与人权的关系。生存需要产生生存权,人有珍惜自己生命的权利, 也有珍惜他人生命的义务。 尊严和名誉需要产生人格权, 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把自己看作人 的权利,更有把他人看作人的义务。人有捍卫名誉的权利,也有尊重他人名誉的义务。亲情 需要产生亲权,人有保护亲缘的义务,有享受亲情的权利。合群需要产生参与权,人都有参 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也有接受他人的义务。自由需要产生自由权,人有自己的自由,不能妨 碍他人的自由。发展需要产生发展权,自己要发展,他人也要发展;穷人要发展,富人也要 发展。基本人性凝结成人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人权不可剥夺,只能作适当限制。 法治必须以人权为核心,尊重和保护人权是法治的底线。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人性法治 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资本、市场等物质力量的异化可能扭曲人性,出现苏格拉 底式的悲剧。因此,人性的种籽还得我们去播撒,人权的幼苗还得我们去哺育。 第一,培养人性化法律意识。医院拒救、有偿救人等,折射出生命意识的淡漠。尊重生 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应该成为人类活动的最高准则。 第二,构建人性化法律体系。宪法、行政许可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的修订,是我国 法律体系人性化的重要里程碑,但是还有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有待人性化修订。 第三,构建以人性为指导、以人权为底线的执法方式。执法者必须怀着人性的理念,对 执法过程中的细节、新问题和执法失误有一种人性的判断力,不至于出现执法的异化。 第四,司法要以人性的救济为最终目的,对被害人而言,其人性权利遭到损失,司法机 关以公力去救济,恢复被害人的人性权利,这是人性的救济;对加害人而言,由于人性的裂 变,所以作出了伤害他人人性权利的行为,司法机关强迫加害人承担法律责任,使其痛苦、 反思、悔恨、自新,从而恢复人性,这也是人性的救济。 人性化的法治更有威信。作为执法者,从人性的角度,更容易与行政相对人取得共识, 事半功倍。作为司法者,以人性救济为己任,他不仅发现了犯罪,而且发现了人性的病变, 他作出的不仅是一纸判决,而且是修复人......余下全文>>

七:人性的光辉,演讲稿

人性的力量

今夜,我仰望着满天繁星,突然看见:在天堂门口,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爷爷正在向我微笑。啊!是他!冉阿让。我不禁想起了一本刚刚读完的名著——《悲惨世界》。

它讲述了苦役犯冉阿让因为偷了个面包而被判刑,又由于越狱,刑期被延长。社会的不公与排斥,消弭了他重新做人、改过向善的信

心。是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慷慨的援助之手收留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他不仅不计较冉阿让偷他的银器具,反而将一对银制烛台送给了他,并嘱咐道:“答应我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到好的地方。你把这些银器卖掉,用这些钱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冉阿让被爱征服,当晚他悔改了。我坚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在逃亡途中,他做的好事不计其数。

在一幕幕精彩的情节中,最令我难忘的要数他(冉阿让)亲手放了沙威。要知道,沙威可是千方百计想要捉他回监狱的啊!我百思不得其解:冉阿让为什么要放走他呢?哦!我明白了,是善良!是善良使冉阿让敞开心胸。他用自己的善良、宽容设身处地为沙威着想,他感到沙威是职责所在,是迫不得已,他放走了沙威。冉阿让的宽大、善良因而感化了冷酷、固执,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长沙威。

书中提到了许多人,但最令我感动的只有一个。她就是芳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女人。她为了让女儿珂赛特能过上好日子,将她托付给人面兽心的德纳第夫妇,而且将自己每个月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寄给他们,这一切为的就是使女儿能够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但是,狠心的德纳第夫妇非但不体谅她的苦,反而变本加厉,隔三岔五地问芳汀要钱。对小珂赛特,他们是又打又骂,从不给她好日子过。但是,这一切,芳汀都还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出于对女儿的爱,她卖掉了满头金发和满口洁白的牙齿,一夜之间老了三十多岁。但是,她依旧工作着,日夜不眠......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冉阿让身上,不禁百感交集,他从囚犯到市长,简直是天壤之别,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面对着穷困潦倒,世态炎凉,将会产生两种人:第一种是卑微的人。他们丑陋、自私、贪婪的本性无法隐藏。就如书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财不惜一切进行诈骗,一会声称是演员,一会儿又变成了画家,但他再高明也掩盖不住他丑陋的本性。其实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有一些为了眼前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凭借职权贪污受贿者;在重大赛事中为得到好成绩而服用兴奋剂者;还有小到考试作弊者……任何刻意地伪装都将被识破,虚伪不可能永久。另一种则无论什么情况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宽容的高尚情操的人。

我被人性的力量而震撼。希望我们身边多一些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一句话: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望望天空吧,也许冉阿让正在向你微笑!

PS:这个是读后感,修改一下可以作为演讲稿。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