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的来历

一:丝绸最早的来源

关于丝绸的起源,我国古代史籍中流传着不少神话传说;而对蚕一生的生理变化的观察,使先民们产生了与生死天地等发生的联想。古代有关的传说和神话很多,其中有两个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一是伏羲氏化蚕桑为绵帛;二是西陵氏之女,黄帝的元妃嫘〔lei雷〕祖,始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这两种说法年深日久,几乎已成信史,常常被各种书籍和人们加以引用。我们知道传说是伴随着历史而存在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一些伟大的发明,归功到某个圣人或贤哲身上,作为对他们的伟大和贤能的赞颂,中国的蚕丝生产起源很早,对人民生活影响极大,把它的创造发明权推溯到中华民族神话中的祖先伏羲氏和黄帝元妃螺祖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些动人的传说当然是没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因为织作一匹美丽的丝绸,必须要经过育蚕缫丝、织造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样众多的工艺,决不会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在较短时期之内创造出来的,尤其是在远古时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它肯定是经历过极其漫长的岁月,融会了不同时期人的发明创造,并且在各个环节上都取得了突破,才形成的伟大发明。

考古:

考古发现证实了古代传说中的合理因素,至少在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我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曙光。

1、半个茧壳  新石器时代

2、钱三漾绢片  新石器时代

浙江湖州钱三漾出土距今4750年,为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3、河南荥阳青台村出土的罗织物 新石器时代

距今5630年,是黄河流域发现最早的丝织品。

4、原始织机部件  新石器时代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原始织机的使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丝绸的由来,

华丽的绫、罗、绸、缎来源于蚕吐的丝,蚕在生物学上是属于鳞翅目的昆虫。由于它造福于人类、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后人编造了许多关于养蚕起源的故事,有的说蚕是龙精,有的说蚕是马变来的,后来成了天上的天驷星等等,这样的传说很多,但主要的有嫘祖、马头娘和传丝公主等故事。

(1)嫘祖

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cun zhu)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2)马头娘

民间有关蚕桑起源流传最广泛的是马头娘的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位姑娘思念远方的父亲,对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找到父亲,就嫁给白马。后来马儿果然找回了父亲,但姑娘却无法兑现承诺,马儿十分伤心。得知内情的父亲杀了白马,曝晒马皮。一天,马皮卷走了姑娘,在树林里变成了马首人身的蚕。从此那一带开始有了蚕桑,使当地受益。人们就将这片树林称为桑(谐音“丧”),桑树上的蚕便称为 “马头娘”。

(3)传丝公主

唐代时瞿萨旦那(今新疆和田)国王在与东国公主通婚时,让公主偷偷地将一些蚕、桑种子藏在她的帽子里,逃过了边关的检查,终于将蚕桑传到了这个国家。

给您一个链接,您可以去看看:

参考资料:www.chinasilkmuseum.com/...xpos=3

三:陆锦丝绸的由来

在《陆贞传奇》中大齐女官陆贞开办纺织局,用野蚕丝的织的布,皇帝为了特奖她,就给这锦布赐名陆锦。

在第52集中,“陆贞拿着司衣司做出来的锦布给皇上皇后查看,皇上非常的高兴,并命陆贞负责野蚕丝在全国的推广,同时皇上给这种锦布起名叫陆锦。”

丝绸(sī chóu),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

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四大名锦

1.云锦,产地南京,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流行于明清时期,云锦是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2.壮锦,又称僮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传统的著名丝织物,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

3.蜀锦,以产于蜀地而得名,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图案华美,成都“锦官城”得名于秦汉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锦织品几乎均为蜀锦。蜀锦是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前身。

4.宋锦,产地苏州,始于宋末,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产品分大锦、小锦、彩带等数种。大锦又称“仿古锦”。

四:丝绸的历史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 ,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商代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有限,但已出现了提花丝织物,这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手工业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丝绸生产技术比商代有所进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 。此时中国丝绸也传进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 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与发展的时期,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初实行“与民修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绸业建立起来,其产品主要满足宫廷与官府的需求;民营丝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知名度。丝绸产区较商周时期有所发展。西汉时期丝绸的生产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东汉时期开始,西南地区的蜀锦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产品。 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内地通向西域并连贯欧亚大陆的道路。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余下全文>>

五:丝绸的由来,最初的丝绸是怎么来的.那个朝

夏、商时期。古蜀国的人弄出来。

六:“丝绸之路”的由来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名称由来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张骞开辟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谓称[2]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丝绸之路(Silk Road)古代贯通中西方的商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 von Richthofen)命名。不过他所指的系“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中国于河间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所谓西域则泛指古玉门关和古阳关以西至地中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后来,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丝绸之路。因其上下跨越历史2000多年,涉及陆路与海路,所以按历史划分为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按线路有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之别。陆上丝路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陆上丝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它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高山峡谷丝路”和“沙漠绿洲丝路”。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

海上丝路在中世纪以后输出的瓷器很多,所以又名“瓷器之路”。总之,丝绸之路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丝路是古代中西方商路的统称;狭义丝路仅指汉唐时期的沙漠绿洲丝路。

丝路兴衰丝路起始时间史学界尚无定论,但至迟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从陆路传入波斯,再转贩至罗马帝国。公元前4世纪西方古文献中已对蚕丝有了记载,并指明“其丝货有贩至印度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西方已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其拉丁语意为“丝之国”。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8年?~前87年)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张骞(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出使西域,“凿空”丝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他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分赴大宛(今费尔干纳)、康居(今阿姆、锡尔两河流域)、大月氏(今阿富汗中西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于阗(今和田)、扜弥(今于田东)等地,从此开通丝路。汉武帝又开河西四郡,筑河西长城,起亭障直至盐泽(今罗布泊),与乌孙联姻,设使者校尉(后改西域都护府),移民屯田。汉出使各国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相属不绝”。中亚、西亚的商人“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欸于塞下”。新莽时期(公元9年~23年)丝路中断。班超(公元32年~102年)在重开丝路中功绩卓著,曾派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遇西海(......余下全文>>

七:周村丝绸的来历

周村被誉为“丝绸之乡”。丝绸生产可以追溯到汉代,具有悠久的历史 。明清时期,周村丝织手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为当地五大行业之首。植桑养蚕也已成为乡民的主要产业。方圆百余里内所产蚕茧大都运往周村市场出售。“每于夏季,丝市极盛”。周村因此而闻名国内外。“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桑;步步皆闻机声,家家织绸缎”,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出当时周村的繁荣景象。至清末,各地丝商纷纷到周村投资办厂。周村发展成为山东丝绸业的中心。 清末到民国初期,周村织绸木机就达2000余台。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的织绸机械达1.4万台,所产绫罗绸缎多达三十几个品种。1936年出版《现代本国地图》介绍,“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绸、绫之属,称山东第一”。现周村已成为全国12个丝绸出口生产地之一。生产品种80余个,出口品种20余个,销往12个国家和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村丝绸业开始规模生产,初步形成了缫丝、丝织、印染的丝绸工业体系,并设有丝绸研究所和丝绸学校。丝绸行业职工达7800余人,缫丝、丝织、印染机械近1500台,年产丝绸1250万公尺,品种达到60个。以真丝为主的高档产品迅速增加,花色品种发展到近百个。如和服绸、电力纺、人丝羽纱、新华绸、美丽绸、柳叶绸、提花被面等都是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绸抗折性好,富有弹性,组织缜密,光泽柔和,手感丰满,弹而不硬,软而不纰,穿着舒适。销售日本多年,长盛不衰。线绨被面、真丝被面和软缎被面,花形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高档被面软缎的原料是桑蚕丝和人造丝,质地细腻,缎纹紧密,柔软而富有弹性。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畅销于泰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八:丝绸起源于哪个朝代

西汉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