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
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
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
二: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思考?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它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规定了我国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四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十七大以后,“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一个“高频词”,上上下下各方面都在领会、落实、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探索和讨论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随意解读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
例如,断言“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个新型文明形态。”这种提法是否确切当然可以研究。但如果认同这种提法,那就是认为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等是同一个范畴。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已经经历了原始社会(或原始文明)、农业社会(或农业文明)m
四:谈谈你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并从不同角度论述我国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增强生态危机意识,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这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理念一脉相承的,是对我们党关于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概括、再升华.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保意识增强.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尽管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全国水土流失严重.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生态脆弱,加之我国发展很快,发达国家几百年逐步显露的问题,在我国被压缩到几十年集中显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牢固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还很普遍.从源头上、从根本上跨过资源环境这道槛,不仅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怎样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六: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包括6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是高于迄今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种文明形态。
第二,生态文明突出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
第三,生态文明要求维护生态安全。
第四,生态文明要求经济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
第五,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第六,生态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态意识和伦理道德。
七:怎样理解生态文明理念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这一论断,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科学判断,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人类对自然应怀敬畏之心,决不能凌驾其上;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应该尊重一切生命。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一方面要科学认识大自然中的各种规律,减少因为无知而违背自然规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因为明知故犯而违背自然规律。像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之类的做法,大都是因为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自然规律,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必须通过制度加以约束。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自然供给人类生存发展所需,人类也理应对自然担负责任,这个责任就是保护自然。保护自然也是确保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保护自然,首先要改变人类的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再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一理念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指明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的总体原则,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体现出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一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在认真反思和深刻总结过去发展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的有力反拨,对工业文明种种弊端的坚决扬弃,对未来中国发展路径的明确校正。昭示出我们党力求通过调整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顺应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良好的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人民群众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余下全文>>
八: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包括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学生态等。深度阐述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物质中心 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 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余下全文>>
九: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参与活动的生活和体会的作文
我的另一半天空就是一个人静静地呆着的的世界。钟情于那份属于我的宁静,那份孤单和那份等待。喜欢在深夜里宁静的街头,静静地站着,抬头看看街上的霓虹灯色彩,为整条宁静的街渲染出一种光华,显得格外宁静。微风轻轻的打在脸上,好像在用不一样的方式和我们打招呼,悄悄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喜欢一个人在四处白茫茫一片的早晨去散步,耸立的山峰被白白的雾包围着。山中的树林带着早晨的“泪珠”更显得翠绿欲滴,飘渺动人。还有凉风吹拂而来,毛细血管土人紧缩,然后又全部舒展开来,那一种闪电般的清凉感偏及全身,让人心旷神怡。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太阳在雾中缓缓升起,显得格外有神采。照在一片片茫茫的“白色海洋”上,显示一抹柔和的光,接着太阳一点一点的往上蹭,霞光一下子扩展开来。有首歌叫“雾里看花”,可我现在是雾里看太阳,朦朦胧胧的,柔和的光像舞者的手轻轻地飘动,在大地和万物精灵的呼唤下,太阳露出了通红的笑脸,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倾听着万物的窃窃私语,一切的一切都变得平静,雅致,美丽。在夕阳西下时,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独自感受着落日西下的那份凄凉,那是即将结束的标志,给人一种遗憾,记得一位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喜欢一人人坐在窗边看着外面乌云密布的天空,倾听着一阵阵闪电后的雷声,看着乌云的移动,看着雨滴下落,洗刷着尘世中的灰尘,大地被冲洗的干干净净,显得格外的生机勃勃。雨儿在各个角落留下嘀嗒的声响,又流向小河,大海,飞溅起一串串晶莹的小水珠,留下一片清脆的声响,好像一首快乐的歌曲。喜欢一个人站在辽阔的大海,看着那水泛的蓝光,轻轻地闭上眼睛,倾听大海的海浪声的汹涌澎湃,感受它的博大···········一个人的世界,虽然有点孤单。但我没有虚度年华,消极的度日。我喜欢在孤单中等待,期待着我的幸福和快乐,期待远方的朋友能偶尔给我轻轻的问候,期待着我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我喜欢在孤单中回忆美好的往事,喜欢在孤单中憧憬着灿烂的未来,喜欢在孤单中期待情意绵绵,柔情串串,这永远是我在孤单中的闪光和动力。光影似箭,岁月如梭,在我的另一片天空下依然一个人静静的走着,在无声孤单中,等待中,不为谁而痛苦烦恼,也不为自己哀愁叹息,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撑起一片蓝天,架起一片小舟,沿着理想的航程,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