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均衡理论

一:间断平衡的简介

punctuated equilibrium,间断平衡。间断平衡理论对古生物化石缺少中间演化类型进行了新的、系统的解释。间断平衡描述了一个系谱(pedigree)长期所处的静止或平衡状态被短期的、爆发性的大进化所打破,伴随着产生大量新物种。系谱pedigree,又称“家谱”。一个家族各世代成员数目、亲缘关系、特定基因和遗传标记在该家族内的传递、表达和分布的记载。(《遗传学名词》第二版)

二:间断平衡理论与生物学物种的概念有什么关系

主要的流派有:综合进化论、间断平衡论、新灾变论、分子进化中性学说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等.①现代综合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1)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和通过有性杂交实现的基因重组合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2)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进化是由于群体中基因频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3)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4)隔离导致新种的形成;长期的地理隔离常使一个种群分成许多亚种,亚种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一步发生变异就可能出现生殖隔离,形成新种.②间断平衡论认为:新种只能通过线系分支产生,只能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就处于保守或进化停滞状态,直到下一次物种形成事件发生之前,表型上都不会有明显变化;进化是跳跃与停滞相间,不存在匀速、平滑、渐变的进化.③新灾变论:认为地球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一系列规模和大小不等的自然灾变事件和生物灭绝事件的理论,它与居维叶灾变论的区别在于完全抛弃了特创论.

提出,认为宇宙和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过一系列剧烈而突发性的灾变事件,从地球演化历史来看,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是相对短促的,但能量极高,影响面广,同时引起地球上的生物集群绝灭.④分子进化中性学说主要观点是:突变大多数是中性的,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处,也无好处;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种群中被固定下来,在分子水平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进化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决定,对所有的生物来说都是恒定的.

三:均衡教育的三均衡

教育公平问题的内涵,目前公认为有三个层次:一是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保证教育机会和条件相对公平;三是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即教育质量的公平。从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来说,保证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随着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基本解决了。现在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源配置的问题,教育条件的差异问题,还有就是教育结果的差异问题。应有关媒体邀请,笔者近段时间先后发表了“教育、敬老、慈善和谐社会三大主题”、“发展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两篇文章,在社会引起了一定反响,那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影响我国教育公平的关键症结在哪?有哪些好的措施和途径?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就是要相关均衡点,然后对症下药。笔者在《均衡管理》理论中曾提出,均衡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之一,一切事物都遵循着“均衡-失衡-均衡”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关均衡点,均衡发展实质上都是为了找到均衡点。均衡点出现了,均衡的目的就已达到。就均衡教育发展而言,笔者认为,其均衡点无非就是三个方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在此,笔者就这几个关键均衡点和解决措施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加大公共投入,实行一票否决,办好“每一所学校”。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教育水平显著提高,目前的教育普及程度已经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九成五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百分之五以下。这与教育投入的大幅增长不无关系。然而,一个事实却是,全社会的教育投入高增速“掩盖”了公共财政投入增速的相对缓慢。中国的公共资源投入严重不足。有关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实际公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2.4%,低于印度的2.7%,相当于美国的一半。我国公共教育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例方面,同样处于世界较低水平,2005年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占全社会教育支出的比重为86%,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75%左右,全世界平均水平在80%左右,而中国仅为46%。实际上,早在1993年,我国就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也对此作了相应的规定。然而,直到现在这个目标也没有实现。因而,我们首先必须进一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使增量公共资源在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要做好公共资源配置上的倾斜,城乡之间向农村倾斜,区域之间向西部倾斜,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向职业教育倾斜,学校之间向薄弱学校倾斜,群体之间向困难群体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拓展投资渠道,增加非税收入的投入力度,如有些专家提出的,将“三个一万多亿元”包括进来,即一万多亿元的社保基金,一万多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一万多亿元的国企上缴利润。与此同时,笔者认为,教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其公共投入应当作为政府考核的“硬指标”,如同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等采取一票否决制,只要是投入不到位的,年终考核一律“免谈”。与此同时,应当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如可以借鉴“ISO 9001质量标准体系”的基本模式建立健全教育管理的“ISO 9001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即建立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开始,经过资源配置规划、师资力量引进、教学过程控制、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控制、教育结果评价等基本要素的良性循环体系。二、强化教育体制,配置教学资源,训好“每一个教师”。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优先发展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新时期。然而,同样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余下全文>>

四:耗散结构理论中,平衡和有序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是耗散结构理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它提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成功地引用到某些系统。

一座城市可看作一个耗散结构,每天输入食品、燃料、日用品等,同时输出产品和垃圾,它才能生存下去,它要保持稳定有序状态,否则将处于混乱。现代经济系统也是一个非平衡的开放系统,系统内部各部门的联系是非线形的,存在着有规律的经济波动和无规律的随机扰动,因此也是一个耗散结构。

20世纪70年代,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学说,这也是一种系统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只研究平衡系统的有序稳定结构,并认为倘若系统原先是处于一种混乱无序的非平衡状态时,是不能在非平衡状态下呈现出一种稳定有序结构的。普利高津等人提出: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之为“耗散结构”。这种学说回答了开放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的问题。

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内容

耗散结构是在远离平衡区的非线性系统中所产生的一种稳定化的自组织结构。在一个非平衡系统内有许多变化着的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决定着系统的可能状态和可能的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两类:其一是广义流,其二是广义力;而且广义流依赖于广义力。一般地说,这两类因素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函数。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的形成与维持至少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耗散结构;

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区或近平衡区都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另一更为高级的有序;

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动力学过程,如正负反馈机制等,正是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使得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产生协同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使得系统从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

普利高津认为,自组织现象是普通存在的。激光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光粒子能够自发地把自己串在一起,形成一道光束。这道光束的所有光子能够前后紧接,步调一致地移地。飓风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自组织系统的机理是对称性破缺。这种对称性破缺的序都不包含在外部环境中,而根源于系统内部,外部环境只是提供触发系统产生这种序的条件,所有这种序或组织都是自发形成的。

在《确定性的终结》(The End of Certainity)一书中,普利高津还接受了比希里歇尔(Christof K.Biebracher)等对“自组织”的观点:“自然界中的组织不应也不能通过中央管理得以维持;秩序只有通过自组织才能维持。自组织系统能够适应普遍的环境,即系统以热力学响应对环境中的变化作出反应,此种响应使系统变得异常地柔韧且鲁棒(Robust的音译,即“健壮、强壮”),以抗衡外部的扰动。我们想指出,自组织系统比传统人类技术优越,传统人类技术仔细地回避复杂性,分层地管理几乎所有的技术过程。”

皮亚杰的“自我调节”中的“调节”,是有目的性结构化的涵义的。而普利高津则超越了皮亚杰。他的“自组织”区别于“自我调节”,他的“自组织”超越了附带预定的或目的性的、结构化的调节概念,是“开放的”组织......余下全文>>

五: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这种另一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余下全文>>

六:理论力学判断题2

不一定,力系平衡要合力为0,合力矩为0,三力作用线交于一点则只能证明合力矩为0,但不能证明合力为0,也就是说三力作用交于一点,俯合力不为0,则物体不能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力系必不平衡,所以说本命题是错误的。

七:道德经中平衡的表述

第四章:道之动,先天法则。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

.

渊兮似万物之宗。

它就是万物最基础的源泉。

.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它能阻挡一切的不良破坏,解决万物运作的矛盾,让万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如同一脉。

.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它那清澈又深远的体现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实我理解为万物运作的法则!)

--------------------

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可是它的变化又从来不会对之身造成伤害。

它能阻挡一切的不良破坏,解决万物运作的矛盾,让万物融合为一个整体,如同一脉。

它那清澈又深远的体现又看不清又能感受的到,我不知道他是从何而生,更像是帝皇的起源。(其实我理解为万物运作的法则!)

---------------------

愚解释到第四章的时候,能清晰的看见:第二章说的是人性的弱点。

第三章说的是如何想办法去建设一个能将有着无数弱点的人类整合,包容,平和,奋进的社会。

这第四章就是在告诉我们有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它就是万物运作的自然,也就是:道!(一切的法则!)

.....

百炼丹心

2014/12/18

第五章.平衡之道,平衡可平不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的法则不会偏心,他对一切都是平等的;领导者也要这样,对于百姓也要平等。

.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万物的运行就像是一个风箱,纳气过多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时在想做什么就要先将气吐出去。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社会也是一样,容纳的太多就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动一发则牵全身,要想在继续发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旧的事物,就像话说多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不如去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为长久打算。

----------------------------------

天地的法则不会偏心,他对一切都是平等的;领导者也要这样,对于百姓也要平等。

天地万物的运行就像是一个风箱,纳气过多就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这时在想做什么就要先将气吐出去。

社会也是一样,容纳的太多就会限制我们的发展,动一发则连全身,要想在继续发展就要先拆除一部分老旧的事物,就像话说多了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们不如去保持一个稳定的平衡为长久打算。

-----------------------------------

天之道过则降,虚则升。

过多的臃肿会限制我们的行动,过于的轻寡会限制我们的力量。

无论选择了那个方向都会有弊端。

有其向必有其往,有其往必有其弃,有其弃必有其损,损之又损其灾眼前。

所以把握着一个平衡将换来更多的应变能力。

----------------------------------

这第五章既第四章给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之后,又给我们一个忠告,做事要一步一步的稳扎稳打,急不来的。

可见祖师在这没有出口的迷宫前如何为我们留下了一线生机。

.

百炼丹心

2014/12/19

----------------------------------------------

-----......余下全文>>

八:怎样改变说话断断续续的毛病?

心理因素的作用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治疗心理因素应该是治疗口吃的基础。但是,由于多年来不断地重复积累,形成了一年强一年的牢固的条件反射作用,实践证明,对症疗法的发音矫正也是不容忽视的。矫正口吃是言语的再学习,是两种不同言语习惯的斗争,所谓发音矫正就是掌握发音法重新训练患者的言语来粉碎已形成的牢固的条件反射枷锁。

口吃患者多年来与口吃现象进行没有策略的斗争,渐渐地养成了一种很坏的说话习惯,说起话来又急又快,又猛又重,这种说话方式必然会导致更多的口吃。言语的再学习就是学习一种良好的发音技巧,取代过去那种坏的发音方式,使言语能够逐渐地变得流畅起来,我们把这种良好的说话方式取名为“发音法”。

通过发音法的言语练习,建立新的言语结构定型,以改变言语机能系统中的病理性相互联系。

发音法是改变口吃现象的强有力的武器,它的作用之大,常被人们惊叹为“奇迹”,即使严重的很难说出话来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音法的矫正训练,也能流利地说出话来,不少患者把发音法称之为说话的“法宝”。在我们口吃矫治班里,因有专人指导,又有集体的相互督促,而自我矫正因缺少这样的有利条件,困难可能多一些,不过,若能领会发音法的要领,也可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希望熟读本书,反复体会,细细琢磨,认真刻苦地练习,并且要坚持练,一鼓作气地练,决不可练练停停,停停练练,防止出现疲塌状态。

二,发音法的法则

口吃患者在说话时,口吃的显著表现是在第一音,遇到难发音,表现更为突出。其实中阻性、难发性都是在第一音出了故障,我们究其实质是第一音犯了以下几点毛病:

急:心慌意乱,肌肉紧张。

快: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都讲出来。

短:与第二音紧迫。

不独立:与第二音几乎同时发出。

高和重:猛然一声,冲出第一音。

根据上述原因,我们吸取正常人讲话的优点,针对口吃患者(第一音)障碍的特症,对矫正口吃须要进行“重新训练语言”的练习,也就是“语言的再学习”。练习一种正确的说话方式,要求做到第一音发出的时候要:

平静:情绪稳定,肌肉松弛。

慢一些:不要很快,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

拖长些:第一音少许拖长些。

独立:说完第一音,再发第二音。

低和轻,第一音(子音)比第二音要低一些。

以上述这个方法说话,叫做“发音法”,练习时,注意下列几点:

1,别把发音法看得太简单:我们不可能因为简单而不相信它。它的作用实在是出于我们意料之外的。在笔者直接矫正下几千名患者经过短期训练就能不口吃地说话,这主要是依靠“发音法”说话的技巧。我们对发音法应该有正确地认识,要愉快地、满怀希望地接受它。

2,慢:当我们口吃时,好心人常常劝我们:说话慢一点,别着急,慢慢说。由此可见人人都晓得,说话慢一点,口吃就会轻些,它已是一个公认的好方法。因为快和急是导致口吃加重的主要因素。

现在国外在矫正口吃的语言训练上大致都要保持一个慢的原则。但也不要过分地慢,那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慢速度,好象唱歌似的慢速度是不好听的。但是一定要比我们原来口吃很着急的说话要慢得多了,也要比一般语言能力很强,快速度说话的正常人要慢得多。每个人的语言能力不同,我们的语言能力本来就较差,再加上口吃的长期障碍,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尽可能慢一点,是有好处的。

3,轻: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说话轻一些,对口吃患者确实有些帮助,口吃可以减轻些,也许不会口吃。但是,所谓“轻”,并非轻到使人听不到,只要不象你发生口吃时那样重的语音就可以了,另一方面要注意第一音(子音)要比第二音低,这样就不会二个音一起冲出。

4,柔和:口吃时的说话往往是很粗重的,这种粗重的发音就容易使我们语言发生障......余下全文>>

九: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第一,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尽管投入的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能够导致经济生活的变化,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经济变化;还有另一种经济变化,它是不能用从外部加于数据的影响来说明的,它是从体系内部发生的。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这种另一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第二,创新是一种“革命性”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决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而恰恰就是这种 ‘革命性’变化的发生,才是我们要涉及的问题,也就是在一种非常狭窄和正式的意义上的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充分强调创新的突发性和间断性的特点,主张对经济发展进行“动态”性分析研究。第三,创新同时意味着毁灭。一般说来,“新组合并不一定要由控制创新过程所代替的生产或商业过程的同一批人去执行”,即并不是驿路马车的所有者去建筑铁路,而恰恰相反,铁路的建筑意味着对驿路马车的否定。所以,在竞争性的经济生活中,新组合意味着对旧组织通过竞争而加以消灭,尽管消灭的方式不同。如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创新和毁灭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实体的扩大,创新更多地转化为一种经济实体内部的自我更新。第四,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熊彼特认为,先有发明,后有创新;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而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只要发明还没有得到实际上的应用,那么在经济上就是不起作用的。”因为新工具或新方法的使用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作用,最重要的含义就是能够创造出新的价值。把发明与创新割裂开来,有其理论自身的缺陷;但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必须产生出新的经济价值,这对于创新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这个思想为此后诸多研究创新理论的学者所继承。第五,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熊彼特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他认为,可以把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如果是由人口和资本的增长所导致的,并不能称作发展。“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有同一种适应过程,像在自然数据中的变化一样。”“我们所意指的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同我们在循环流转中或走向均衡的趋势中可能观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转渠道中的自发的和间断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我们的发展理论,只不过是对这种现象和伴随它的过程的论述。”所以,“我们所说的发展,可以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这就是说,发展是经济循环流转过程的中断,也就是实现了创新,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规定。第六,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熊彼特把“新组合”的实现称之为“企业”,那么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们便是“企业家”。因此,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执行这种“新组合”。这个核心职能又把真正的企业家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每个企业家只有当其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新组合”时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企业家。这就使得“充当一个企业家并不是一种职业,一般说也不是一种持久的状况,所以企业家并不形成一个从专门意义上讲的社会阶级。”熊彼特对企业家的这种独特的界定,其目的在于突出创新的特殊性,说明创新活动的特殊价值。但是,以能否实际实现某种“新组合”作为企业家的内在规定性,这就过于强调企业家的动态性,这不仅给研究创新主体问题带来困难,而且在实际生活过程中也很难把握。学术界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