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教育均衡
均衡教育指的是:政府提供给每个孩子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是平等的,它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平原则,让所有的孩子--不管他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保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所需的校舍、设备、师资等基本条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也是各级政府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均衡教育,也由此产生了办好所有学校,教好所有学生的教育理念。
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50分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精品学习网论文网为您提供教育学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摘要: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基础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学校合理化分布。
关键词:教育公平 互助共同体 阶层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企业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现代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2006 年9 月我国实施的新义务教育法,第一次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在差异性极大的现实中,必须依靠政府补偿性的倾斜政策对弱势地区、弱势人群予以特别关注。同时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根源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在新兴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直接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低,生活困难,成为新经济穷人。只有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使农村教育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通过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的资金,取得更大的办学效益。同时通过城乡学校互助,拓宽当地农民的视野, 转变落后观念,促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 以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科学......余下全文>>
三:什么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这既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和实践问题。
基础教育尤其是其中的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
政府和财政应采取何种制度和政策缩小基础教育在区域间、城乡间、
学校间、群体间的差别,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急待解决。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教育均衡论》一书,
从中国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制度、
政策和实践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系统全面的回答,
尤其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社会价值、内涵界定、
度量和评价指标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和创新。
这对于推进此类问题的学术研究,对于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
教育财政制度建设,乃至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
三亚市崖城镇梅西小学 孙有慈义务教育不公平、尤其是不均衡发展在更大程度上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从目前来看,义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化解基础教育多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手段,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一、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城乡学校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单纯的平均发展,也不是简单的以强补弱,而是要全面考虑各学校在地理位置、办学环境及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距,对处境困难或相对薄弱的学校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新课程的要求,拥有大体均等的办学条件,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达到优质资源更优,薄弱学校优质发展的目的。二、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力支撑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影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制约因素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相对来说,城区学校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远远超过农村学校。由于城区各方面的条件优越于农村,在新教师的选拔中优秀人才首选城区学校,特别是前几年教师流动不设门槛,致使许多优秀师资涌向城区。因此,建设一支敬业奉献、为人师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1、合理配备教师一是在教师配备时要严格按师生比配置,并认真分析学科特点,配齐、配好任科教师。二是在新教师招录中,要优先考虑农村学校,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在原定三年不能调动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以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到农村学校任教(支教)教师的考核管理,使城区学校的教师定期交流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2、促进激励机制一是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农村学校教师倾斜,让农村教师在经济上得到实惠。二是在政治待遇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村教师。如评先评优、骨干教师评选等,要增加农村学校名额。三是改善农村学校住宿条件,努力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鼓励教师扎根农村教育事业。3、提高教师素质一是抓好师德建设。各校要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扎实开展师德实践活动,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崇高追求。二是抓好业务能力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加大教师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抓好骨干教师培养。要通过完善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梯队培养机制,努力发挥其典型带动作用,逐渐打造一支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底蕴的名师队伍。三、进一步加强学校规范管理,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质量保证学校办学的差距说到底就是质量的差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人民满意的教育质量,而一流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流的管理作为支撑。因此,我们要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1、抓校长素质提升一是搞好校长培训。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拓宽校长队伍建设渠道,为中小学校长搭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综合素质。二是创新管理方法。校长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要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有效的办学举措。三是加大奖惩力度。对校长履行职责情况及时进行督查,对实绩突出的校长实施奖励,对不胜任工作的校长及时调整。2、抓学校规范管理一是进一步强化常规管理。每一所中小学都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不合法、不规范、不健康、不诚信的办学行为,努力创建和谐的教......余下全文>>
五:均衡教育的好处
学校大门口每周都有喜报,有的是老师的论文、课堂教学竞赛获奖了;有的是学生在各级组织的活动、比赛中获奖。从这些喜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校教师理论水平高越来越高,因为获奖的级别越来越高;学校的活动越来越丰富,因为喜报中的活动涉及到语数外体音美各个学科;孩子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越来越多……儿子的名字也在喜报中出现,让我们非常自豪。
学校的发展、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素质教育的落实,真的从客观上增加了我们家长择校的难度,最后也在主观上消除了我们择校的意愿。我和孩子妈妈一致认为把孩子送到武当路小学读书是正确的。教育均衡化发展,是政府给我们吃的一颗定心丸。
国家的政策多好啊,我们的孩子生对了时候。
孩子的改变,让我切实感受到教育均衡化发展给我们家庭和孩子带来的好处。希望教育均衡化工作更全面更深入,让我们的孩子从中得到更到的益处。
六:什么是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 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地区。 平衡发展理论,是以哈罗德-多马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为理论基础发 展起来的。平衡发展理论认为, 由于各经济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 一味地侧重某一个部门或地区的投资影响了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发展, 由于落后的部门和地区的阻碍作用, 所有的部门和地区都不会得到发展。 因此所有的经济部门和地区应该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其中又有两种代表性理论,即 罗森斯坦·罗丹 的 大推进理论 和 纳克斯 的 平衡增长理论 。
七: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科学第一步工作是先发现教育的最高目的,而后寻求达成这种教育目的的工具。他以所研究出的心理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来指导其教育理论,并以伦理学为其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个人品格和社会道德。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这种道德是由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善意的观念、法权的观念和正义的观念组成的。赫尔巴特还把儿童未来的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希望达到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个人有时可以根据自由选择而给自己提出的目的,或者说与职业选择有关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就必须发展人的多样的、各方面的感受性,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必要的目的就是道德的目的,这是一个人在任何活动中都必须达到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各种观念来丰富儿童的心灵,把他们培养成具有完美的道德品格的人。他不赞成裴斯塔洛齐对教育目的的见解,裴氏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能力,和官能(Faculty)调和的发展,但他则认为官能是不能分开多种的,心灵本身作用是统一的,用不着求其调和的发展。同时他又反对卢梭(Rousseau)对教育目的的见解,卢梭认为教育目的是促进儿童个人自然的发展,而他则认为教育目的应顾及社会的适应。赫尔巴特主张个人品格与社会道德,两者并重而不冲突,譬如善良意志、社会合作的行为、正义以及适当地服从权威等,都是他所谓品德的含义。
赫尔巴特以为品德是内在自由的观念,成为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The idea of inner freedom as a constant state of mind)。所谓内在自由观念,是一种自愿的意志。心灵持久的意识状态,是观念持久地存留在意识中,而且支配着心灵。品德具有自愿而持久的意志,可以控制个人的行为。因此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建设心灵,使品德的观念成为最强的观念,这种品德的观念,是靠着正确知识的判断和领悟而来的。他说,当意志和教育领悟相符合的时候,品德便得到了。换言之,品德是靠着后天的教育而得到的。固然未受教育的人,不是不能为善,但是其为善可能是由于习惯或模仿,缺乏正确知识的判断,与领悟观念的选择,无法如受教育者具有自愿而持久的善良意志。教育内容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是基于他的心理学,称之为“统觉联合论”。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生种种统觉;各种统觉联合方成心灵作用的种种范畴,这些统觉的互相联合或排斥,有一定的机械性。他甚至用数学公式来说明心灵作用的现象,以奠定近代教育科学化的基础。 赫尔巴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建设心灵或培养品德的过程,而建设心灵的原料是教材与课程。他主张教材应包括两种知识:
第一种知识是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知识,从物体本身、力量性质和自然法则推理而来的实证知识。第一种知识来自与事物接触的感官感觉,就像未进学校的儿童累积了许多感官得来的具体经验;但是这些经验进入学校后就会发现有许多错误,因为这些知识太偏狭,缺乏有系统的推理。教师要补救这种缺点,应运用两种方法:一是提示学生接触广泛事物,使得到完整而广泛的见识;二是教......余下全文>>
八:均衡价格理论的主要内容
均衡价格理论也称为均衡价值理论,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之一。最早由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杰出代表马歇尔所倡导,并在20世纪初期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们所广泛采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去的出售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所愿出的购买价格)相等之点,即所谓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点;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需求价格则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这一理论把市场价格与商品价值混为一谈,把“生产费论”、“边际效用论”和“供求论”混为一体,集庸俗价值论的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