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什么意思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新挑战、新问题,使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加重、难度增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动态优化的健康运行状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序的生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这些问题将长时期存在,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甚至可能激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形成有序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抓好用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不断分享发展成果,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多元、分配制度不完善等等原因,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各种因利益冲突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才能真正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进而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水平的高低、社会管理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与人民群众的团结。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求党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们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现代化建设的组织者,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才能提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能力,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
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深化认识、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根本。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不但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使人民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人。
关键词:社会管理 转型期 创新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了总揽和谐社会建设全局性的工程,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实践。
1.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这个问题任其积累蔓延必将引发更大的矛盾,势必成为“发展的陷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阶层群体冲突逐年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多元多样多变,社会价值观混乱,社会失范风险加大。这些问题都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问题重视不够、解决不好,不但经济社会发展要严重受阻,而且过去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受到侵蚀。
2.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
要进一步树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理念,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1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要把人民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靠服务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让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
2.2是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我们必须在发挥好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组织、基层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在更大范围配置社会管理资源、更深层次整合社会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效率,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2.3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要求,把科学发展作为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机制,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2.4是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社会矛盾的大多数都属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使用利益分析法解决问题,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既左盼右顾,又瞻前顾后,学会更多地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来进行社会管理。
2.5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我们工作的最终取向,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要牢固树立依法管理的理念,依法回应社会诉求,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综合运用经济调节、行政管理、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余下全文>>
三: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有哪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在2月19日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8点意见,这是指导基层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纲领性要求,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十二五”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淮安实际,笔者认为应从五个方面着力解决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民生为先,加快亲民淮安建设,进一步提升群众对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淮安作为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我们始终坚持学习和弘扬他的亲民爱民理念,把“三看”即看天空蓝不蓝、看流水清不清、看老百姓的口袋鼓不鼓,作为衡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象要求和检验发展成果的三把尺子,高度重视民生保障和改善,着力解决住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生活的问题,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成果。率先建立农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城乡“尊老金”制度和实施“万人助保工程”,城乡低保在应保尽保基础上补贴标准提高一倍以上,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比2005年提高4倍,覆盖率达99,9%、居苏北首位;每年兴办十件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完善共有产权房等住房保障机制,环境综合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列。只有让发展带来的增量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而从根本上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将紧紧围绕“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干亿,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的“十二五”奋斗目标,自觉地把以人为本、发展为民的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不断做大经济蛋糕的同时,以更大的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6年倍增计划,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加大民生投入,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让经济发展的春风化为滋润民众的“及时雨”,让社会进步之花结为可供百姓分享的丰硕果实,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稳定是福,大力推进平安淮安建设,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促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建立8条“民意表达高速通道”,实施“阳光信访、风险评估、信访老户创业”三项创新工程,探索形成“和谐拆迁”、“和谐城管”等工作机制,使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或缓解;始终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抓安全生产,为人民群众管好生命、财产“两本簿子”,创造的“1+3”安全生产全过程监控体系经验(“1”是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监控法,“3”是建立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改进机制、系统评价机制),得到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并在全国推广。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变革深刻,各种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社会呈现多元化的利益格局,人民内部矛盾大量涌现且更加复杂。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是我们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我们将切实抓好社会稳定这一安民之基,不断创新理念、机制和方法,深入推进平安淮......余下全文>>
四:什么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2 月19 日的讲话中明确强调,把群众( D)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A.答应不答应
B.幸福不幸福
C.高兴不高兴
D.满意不满意
五:浅谈社区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
一、完善机制体制,发挥城市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社区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终端”,是传递党政关爱的桥梁。各社区要切实履职尽责,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实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要加强社区居委会体系建设,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城乡社区管理机制,引导社区多元建设主体在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要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明确软、硬件建设标准,积极争取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增加投入,发挥市场多元主体作用,多渠道落实资金,大力推进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精神,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开展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要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工作,探索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的新途径、新方法,整合社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协调处理群众利益问题,加强社区舆情掌控,强力推进网络问政,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在城市社区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重大舆情报告、疏导与防控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要着力加强社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社区工作监督管理机制,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和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制度等,着力形成自律与他律、要求与制度相衔接的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二、改善民计民生,发挥社会救助的保障兜底作用保障社会底线公平和增进国民福利是时代赋予的最紧迫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保障基本民生最首要、最基本的任务。各社区务必高度重视,紧紧围绕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构筑底线公平。要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城市低保对象调查、认定、审核、资金发放等工作,加强对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其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要制订社区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处置小组和应急小分队,组织相关应急预案演练、人员培训和相关应急知识普及工作,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切实增强社区灾害应急处置及防灾减灾能力。要加强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劝导和生活救助,引导其到救助管理站求助,同时加强辖区内精神病人基本情况调查,逐一建卡立档,强化监管,确保管控万无一失。要大力组织社区党员、志愿者“攀穷亲”、“结穷对”、“帮穷户”,对社区困难群众进行帮扶。要大力发展社区慈善事业,加强对社区捐助接收站点、“慈善超市”的建设和管理,搭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平台,增强社区扶贫济困作用。要重视福利彩票销售,积极配合开展福彩销售进社区工作,大力搞好公益宣传,树立“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公益形象。要建立健全监督保障和工作评价体系,推行“乡、村两级联查联审制”、“城乡低保听证评议制”、“票决制”、监督员制度和资金发放打卡直发制度,进一步细化和规范社会救助的申请、调查、审批、公示等程序,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使社会救助工作真正成为阳光操作、对象准确、管理规范、社会满意的民心工程。三、深化服务内涵,发挥公共服务的利民惠民作用为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本质。各社区务必把为民、利民、舒民、安民、娱民作......余下全文>>
六: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是什么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七: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六个加强”、“两个完善”,即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要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做出的战略决策。一、明确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社会管理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善,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全社会才会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党中央重视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政策导向,是人民群众的福音,是各级党员干部的新课题,是国家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用30多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等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中国短时期内同时展开。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我国相对集中地在较短时间里叠加显现出来,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尖锐,有些问题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有些问题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爆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我国社会管理已经并将长期面临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秩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活动。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必须搞好社会管理,也只有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促进科学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各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趋于明显,全国刑事犯罪、社会治安案件居高不下,群体事件易发多发。社会管理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和薄弱环节。城乡社区治理思路不够明晰,社会组织、基层自治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不顺,社会服务需要加强。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调各社会阶层、群体、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和基层社区健康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