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方法学

一:为什么说常人方法学实现了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一、 常人方法学在思维方式上的革命

常人方法学坚决反对传统社会学所持有的科学主义立场,力图从日常生活世界出发,用常人处理日常生活、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而不是使用有诸多预设的科学研究方法。认为社会学、科学研究也与日常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或者说日常活动是社会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甚至自然科学工作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常人方法学就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各种科学研究者的活动不再具有二元论思维方式中的那种主体地位,他不仅是一个在社会生活之中的观察者、反映者、辨析和评判者,一个构造者、整理者与实践者,更是一个在日常交往关系中的受动者,他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来自研究对象的主动作用。这样,常人方法学究克服了科学主义。同时,由于他把研究者也纳入主体间性关系之中思考,因此是彻底经验主义的,常人方法学理论因此也就具有了反思性,克服了传统社会学理论想把社会当成一种经验世界来研究,但又站在经验世界之外,而不能真正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这个矛盾。

二、 常人方法学的重要影响

1、常人方法学从彻底的经验一元论出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社会的全新图像。

2、具有新的思维方式的常人方法学,使社会学从神化走向人化。

三、 常人方法学的局限

1、常人方法学所研究的问题还比较狭窄。

2、常人方法学家之间虽然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但其理论分支之间有时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3、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常人方法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澄清。

www.docin.com/p-43497762.html

常人方法学:着力于发现社会生活中隐含的、通常没有说出来的假设和共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常常使用打破共识这种方式来解释共识的存在。

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跟自然主义的定性实地研究存在相当的差异。根源于现象学的哲学传统,这也是常人方法学者对人们报告其真实经历持怀疑态度的原因所在(Gubrium and Holstein , 1997)。舒茨(Alfred Schutz ,1967,1970)将现象学引人社会学,他认为真实是社会地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外在的。人们不是以自然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而是以一种他们认为有意义的方式来描述世界。这样,现象学者认为怀特的街角帮是以他们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帮派生活的。但是,他们的报告不会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这样就是有意义的。这样,研究者就不能够依赖于他们的研究对象的故事来准确地描绘社会真实。

传统的民族志学者认为应该投身于特定的文化,并报告线人的故事;而常人方法学的目的则是理解线人对世界的理解。这样,一些实地研究者就觉得需要一些技巧来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日常世界的。如:加芬克尔认为研究者可以通过打破常规来揭示人们想当然的规则。加芬克尔因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做的一系列“破坏实验”而出名。所谓的“破坏实验”就是要打破常规(Heritage,1984)。比如,加芬克尔(1967)让他的学生做了一个“谈话澄清实验”他要求学生和熟人或者朋友进行一般的谈话,但是要求对方对每一个陈述都作出澄清。通过这种技巧,他们发现了那些被想当然的谈话要素。下面是加芬克尔的学生所做的两个实验 ( 1967 : 42 ) :案例1:研究对象告诉实验者说他前天上班的时候车胎没气了。研......余下全文>>

二:常人方法学创始人是谁?

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哈德罗·加芬克尔。

哈罗德·加芬克尔,美国社会学家,民俗学方法论的创始人。生于新泽西州,就学于哈佛大学。1954年后,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195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以来,长期执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代表作有《民俗学方法论研究》(1967)。加芬克尔曾师从T.帕森斯,学术思想曾受帕森斯、A.舒茨、A.哥维兹和E.胡塞尔的影响。

三:怎样理解和评价常人方法学的思想来源

常人方法论也称民本土方法论,民族方法学或俗民方法论,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其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

四:什么叫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是一种研究常人用何种方法建构对于现实世界的感受的学问。它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对70年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学派在早期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现实,向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提出了挑战。这种“新现实”的主张,灵感来自胡塞尔和舒茨——社会群体中的人们是怎样在彼此之间制造和维持社会世界有着真正本质这一假设的。他们认为,一个“更真实”的问题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建构、维持、转变他们对于外部社会现实“感受”的复杂方式。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力量不是价值、规范、共同定义和互通有无,更多的是建构社会秩序预设的明显和不明显的方法。

然而,常人方法论学派的理论并没有对主流社会学理论构成巨大冲击,他们的理论更多地是支持了互动论者的表达,他们关于“新现实”的观点,很快就被淡忘了。常人方法论的一些观点被许多互动理论所采纳,而它自身的研究取向却有些离群索居,它的实践者日渐着重对话分析——一种由萨克开创的探讨模式。

与互动论研究之不同

虽然常人方法论运用了参与和观察的方法以研究互动的个人,但他们与符号互动论者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对互动论而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类型的显在和隐在的定义、规范和价值萌发所在的情境,因而解决的问题是:社会组织如何可能。

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是,人们是如何得出这样一种印象——即存在机制、规范、定义之类的东西。而其类型如何,则不是常人方法论家感兴趣的焦点。这里存在着一个更基本的问题:人们通过何种途径来看待、界定和确认现存的规则与定义?人们如何利用他们对于现存的定义和规范的信念来彼此描述进而建构社会秩序?

核心概念

常人方法论分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有助于解释人的现实感的被建构、维护和改变的概念和原理的发展。虽然常人方法论从未发展出一个概念和命题的统一体,但是在70年代,常人方法论还是形成了一个概念核心。

反身行为和互动。人类的很多互动都是反身性的,人类用一种特定的现实观来解释彼此之间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即使事实看起来跟信念相反,也仍然支持相反的信念,以维护信仰和知识体系。

例如,针对神的仪式支持着这样的现实观:神影响着万事万物。当热切的祈祷和仪式行为并未从神那里带来所愿的干涉时,他们仍然会虔诚,而不是反对这一信念。并宣称,可能是因为自己祈祷的还不够,或者是神另有宏图大略。这就是反身性,它支持和促进某一信念,即使是面对相反的证据时也是如此。

意义的索引性。互动的各方所收发的暗示、姿态、言辞和其他信息,在特定情境下,尤其特定的意义。只有具备了关于索引的知识——互动各方的过往、他们声明的目标、他们的互动经验时,才可能准确地解释互动各方的符号交往。当我们说一种表达有索引性时,就是说这一表达的意义与特定的背景相联系。

索引性的设想把注意力投入到这样的问题上来:在具体情境中,互动者是如何制造现实的。这样,索引性就引导研究者进入特定的互动场景,以观察互动者如何建构索引性表达(言辞、面部和身体姿态以及其他暗示)以建构和维持特定的支配他们行为的现实的假设。

人际互动的一般技巧

寻求正常模式。如果互动双方感到何者为真是模糊的,他们的互动就会十分紧张。这是双方趋于发出提示,告诉彼此回到他们情境的“正常”模式中去。行动者认为具有关于情境正常模式的观念,或具有创造这种观念的动机,所以他们的行为就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进行视域融合。除非人们受到特殊信息的特别强调,行动者一般会忽略他们独特经历所引起的视角不同,假定个人与他人具有关于社会现实的共同感受。

运用等等原则。在实际互动中,有很多东西是隐而不谈的。行动者总要......余下全文>>

五:怎样才能做到忍常人所不能忍?求实用方法

忍是一种美德,但是真的要忍是需要智慧的.忍不是单纯强迫压制自我,而是正视自我. 人们所烦恼的事情所需要忍的事情,无非是自己难以接受的事情.之所以难以接受, 是因为什么呢? 大多都是希望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或者逻辑去做,一旦别人所做所说与我们期望相差甚大,那就是矛盾就是问题,就出现你所谓的需要忍.人烦恼的时候,把太多的精力时间放在烦恼本身上了,只是被烦恼痛苦折磨的死去活来. 从来没有认真想过究竟烦恼痛苦的根本是什么.当一个人越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对的时候,那么他遭遇不同意见时受挫感就越大.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只要控制好自我,外在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可以转变的. 如果单单希望外面的东西随自己改变那基本是没有可能的.要想改变一切就必须改变自己.遇到问题错的一定是我们自己,不可能是别人的错,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认为对的思维和逻辑存在着.我们只能尊重和接受并尝试改变自我. 当你理解这一切的时候,忍其实是一种美德. 祝你好运

六:请用常人方法论分析角色失调现象

角色失调

常见角色失调: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定义:个体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矛盾、障碍

七:管理学中哪些工具

SWOT分析模型...

SCOR模型...

SFO模型...

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Model,结构-行为-绩效模型)

安索夫矩阵...

三维商业定义(Three Dimensional Business Definition)...

ADL矩阵...

安迪•格鲁夫的六力分析模型...

标杆分析...

SERVQUAL模型...

鱼骨图(Cause & Effect/Fishbone Diagram)

头脑风暴法...

PDCA循环...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80/20法则)

SMART原则...

ABC分类法(Activity Based Classification)

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波特竞争战略轮盘模型...

定向政策矩阵(Directional Policy Matrix,指导性政策矩阵,简称DPM或DP矩阵)

二元核心模式(dual-core approach)...

服务金三角(Service Triangle)

福克纳和鲍曼的顾客矩阵...

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F)

全面质量管理...

朱兰的质量三元论...

DMAIC模型...

六西格玛(Six Sigma)

差距分析(Gap Analysis,又称缺口分析、差异分析)...

CSP模型...

QSPM矩阵...

战略地位与行动评价矩阵(SPACE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 Matrix)

BCG三四规则矩阵...

波士顿经验曲线(BCG Experience Curve)...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 Matrix,IFE矩阵)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矩阵)

内部-外部矩阵(Internal-External Matrix,IE矩阵)

大战略矩阵(Grand Strategy Matrix)

变革五因素...

策略方格模型(Strategic Grid Model)...

波特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多点竞争战略...

杜邦分析法(DuPont Analysis)...

GE矩阵(GE Matrix/Mckinsey Matrix)

盖洛普路径(The Gallup Path)

竞争资源四层次模型...

价值链信息化管理...

竞争优势因果关系模式...

竞争对手分析工具(Competitor Analysis)...

完整价值链分析(VCA)的基本原理...

脚本法(Scenarios,Scenario Analysis)

KT决策法(KT Matrix)

扩张方法矩阵...

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

雷达图分析法...

卢因的力场分析法...

六顶思考帽(Six Thinking Hats)...

华信惠悦人力资本指数(HCI,Human Capital Index)

横向价值链分析...

行业内战略集团分析...

基本竞争战略(Generic Competiti......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