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慈禧太后的功与过
孙殿英
发财了-----------------可惜被蒋介石敲诈了---------
二:怎样评价慈禧的功与过
一提到慈禧太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中国的罪人,因为她使中国沦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女皇武则天在死后留下了一块无字碑,功过后人评。而我在读完慈禧的一生后,却觉得这个实质掌握中国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无冕女皇实在不简单。
慈禧一生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期间,她两次决定皇室,两次发动政变,三次垂帘听政,可以说在权利的掌握上是极为成功的。他将王公大臣,甚至皇帝都玩弄于股掌之中。但她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却是一个失败者。在她47年的统治中,在中国历史走向最危难的时期,她没有将中国这艘古老的航船带出外强侵略的激流险滩,而且正是由于她的不谙世事,使得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地陷入了更为危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所以我们也有理由去痛恨她。从一个女人的角度去看她,她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她十七岁入宫,在众多嫔妃中,只有她所生的儿子存活了下来,正是因为她的儿子,使得她在后宫当中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母以子贵,由此她成为了大清王朝的主宰。也由于她手中的权利,她尽享了人生中数不尽的荣华富贵。可她又是不幸的,她二十七岁就没有了丈夫,直到七十四岁,且不说她在朝堂之上那一脸的威严,一脸的铁面,在后宫当中,她又是怎样熬过那一个一个漫长的岁月。慈禧中年丧子,同治帝十八岁就死于天花,而且死得非常急促,所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生中的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她无法将自己做妻子温柔的一面与身为人母侍犊的一面充分展示出来。纵观慈禧的一生,人们有理由在自己的形象里去描摹这个女人。
慈禧十七岁以兰贵人的身份选秀入宫,她的父亲因为做过比贴士,所以她懂得满汉两种语言,这在后宫之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再加上慈禧善于揣摩咸丰帝的心思,所以一入宫便受到了宠爱。慈禧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女人,她有痛经的病症,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和勾心斗角的后宫中,直接找太医无疑是引人注意的。而慈禧则是在咸丰帝高兴时,提出自己腹胃不适,而咸丰帝也很爽快的为她宣召太医。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她为咸丰帝生下了皇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存活下来的皇子——同治帝载淳。慈禧还是一个处事不惊的人,当八国联军即将侵入北京时,咸丰帝与嫔妃们在圆明园中享乐,而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咸丰帝大为震惊,随即与妃嫔们抱头痛哭。但唯有慈禧不哭,她提醒咸丰帝哭是没有用的,当务之急是要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为咸丰帝推荐了他的弟弟——恭亲王奕?。后来咸丰帝逃亡热河(承德避暑山庄)避难时,身体每况愈下,在即将离世之际,为同治帝载淳钦点了以肃顺为首的赞襄八大臣尽心辅政,由于慈禧当时越来越表现出能独当一面的能力,肃顺就借杀母留子的典故希望咸丰帝杀掉慈禧欲掌握政权,这时的慈禧装作不知,以退为进,并向肃顺示弱及经常带着载淳探望咸丰帝并哭成一团,最终使咸丰帝不忍杀她。
慈禧的一生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 “视权如命”应该毫不为过。她与奕?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了八大臣,重新夺回皇权。政变成功之后,她又封恭亲王奕?为议政王。但虽说是议政王,但决定权永远是在慈禧手中的。当奕?越来越表现出他出色的才干和外交能力,朝野上下无不对奕?大加赞赏之时,慈禧又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打压奕?。清末的历史可以说是屈辱的历史,作为大清王朝实质的最高统治者的慈禧来说又何尝不想兴国呢?但在权利与国家之间,她却毫不犹豫地将天平倾向了个人的权利。洋务运动时,当她得知被自己送出去留学的孩子正在自由的国度中慢慢被洋化时,她立刻终止了这些孩子的留学,因为她怕自己的政权会被将来留学归来的孩子所推翻,这在中国留学史上是非常可惜的。同治帝死后,她选择了醇亲王奕譞之子,不满四岁的小载湉入宫当......余下全文>>
三:慈禧对清朝的贡献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
当然是功大于过了,原因如下:
1、慈禧在历史上做过很多好事,例如兴办洋务、兴办海军、废除科举、消灭太平天国等等。她的手段,非常厉害,至少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这类大臣,都是非常听话,也就是说,在她在位的几十年中,中国保持了稳定,而她死后,清朝很快灭亡。
2、另外一方面,慈禧改革幅度过大,使清朝灭亡。尤其是废除科举,把整个读书人得罪了,所以导致清朝很快灭亡。而编练新军,是埋掉大清的最后一锹土。
3、综合而论,慈禧本身是有大功与国家的,但是她根本上要维护满族的统治,所以中国人对她评价不一。但是不戴有色眼镜的外国人对她的评价是正面居多(详见百度百科)。而国内也有很多正面评价)(例如《走向共和》中)。
而负面评价中,多数是不靠谱的指责,例如挪用海军军费等等(其实光绪和翁同酥的责任比慈禧更多)。
四:谁能说说慈禧太后的功与过?
在众多的评价慈禧太后的著作中,德龄的描写是最有人情味的。德龄在《慈禧后宫实录》中,行文至最后,给我们展现了曾经统治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古老帝国的老佛爷的另一面:她只不过是个女人。她有女人对美的追求,对青春的渴望。她写道:"'啊!青春!'她很温柔地说,'这是天赋予人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恩物,所以人必须竭力爱惜它,设法把它积储起来;即使老了,也得如此!'"
正是从这个角度,人们对于女人当政有着奇特的偏见。妇人干政是不符合中国正统观念的。于是晚清的衰败,中国的失败,都被夸大到必须由这位女政治家负主要责任不可了。而中国在近代面临的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必须由一两个执政者负责,这种看法是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客观标准的。从政治斗争的核心问题--权力斗争的角度而言,慈禧只是做了她的角色召唤地必然要做的一些事情而已。文化的危机实非她一人之过。
苏同炳对慈禧可谓不以为然。他假定如果不是道光误立奕詝,"清代历史上不会出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的局面,不致以一个浅薄无识的妇人面量手握定中国的命运达四十余年,当可断言。"又说"慈禧虽有才具而实无见识,所以晚清中国的命运,才会在她手中变得衰败没落,终至有亡国灭种之虞。首先历史不可假设,即便假设奕欣真的是皇上,也未必能挽救晚清中国的命运。其次,"同治中兴"正是在慈禧当政期间发生,而洋务运动如果确实可以算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次努力的话,这和慈禧大量信任、启用洋务派有必然的关系。
唐德刚认为"西太后原是个阴险狠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人。对于政治中的人物,是否适用普通的道德标准去衡量呢?在权力斗争的顶峰上或旋涡中,没有手腕本不能自存,何况还想实现政治抱负呢?心狠手毒是一种必备的政治技巧,没有这点能力,如何能对众人之事负责?而责骂一位古人"泼妇"则太失风范了。严肃的学者应该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政治人物的环境、对策及政策的后果。
濮兰德·白克好司认为:"如太后之为人,不可以寻常道德之见解观之,若执此以断,既不能得其真评。观于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旱灾这人物,证以中国百姓之公论,则太后并非一残暴之君。不独此也,即英国近世,以争国家权力之故,其杀人之手段,亦难言乎仁道也。这是较为公允的评价。
对于慈禧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又引来如此争议的人物来说,很难作出服众的公论。但是有几点似乎经常被忽略了:一是评价慈禧太后在有几千年父权统治传统的中国,很容易不自觉地受到男权思维的影响,本能地对女人统治怀有或多或少的敌意。慈禧之登上历史舞台本身就是父权统治创造的机遇,而宫廷斗争谁能取胜,也实在不是她一人能决定的。二是评价慈禧太后时,也很容易不自觉地受正统思维的影响。僭主政治和妇人摄政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遭怀疑和唾弃的。问题是,如果咸丰帝以后的几个皇帝如果能当政,就一定比慈禧太后强吗?实际上,中国危机的根源在于千年的王朝统治,而即使奕欣被道光选定为继承人,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中国落后的一个表现,如何证明皇帝换了人就具有了历史上的正当性呢?三是评价慈禧太后的概念化倾向。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以"好人"或"坏人"的简单标准去衡量。
蒋廷黻认为,自鸦片战争到庚子年,这六十年中所受的压迫,所堆积的愤慨,他们(指顽固派)觉得中国应该火速抗战,不然国家就要亡了。"我们不要以为顽固份子不爱国,从鸦片战争起,他们是一贯......余下全文>>
五:慈禧太后有很多得失,有没有一些功过啊?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1928年7月4日至7月10日遵化驻军军阀孙殿英部勾结守陵满员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东陵第一起大盗案。慈禧饮食之奢侈、花样之繁多,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也是晚清宫廷之中最大的一项消费内容之一。每天数百个品类的美味,花样繁多,一一端上御桌。清室专门为她一人准备膳食的寿膳房,就多达三百余人。加上1881年《中俄伊黎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等卖国条约的签署及对维新运动的激进派代表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戊戌六君子”的杀害、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等事件使慈禧成为几代人心目中败家亡国的女人、阴毒奸诈的妖后、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
但综合起来看慈禧执政的47年,也并不是一无是处。
其一,派人留学、废除科举而创办新式学堂、办报等。当时,清王朝的一部分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训练新军,购买枪炮、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尽管他们的改革没有触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是,在顽固派看来,却是“用夷变夏”,违背了祖宗成法和圣贤古训。所以,洋务运动一开始,就遭到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由于慈禧的支持,洋务运动才得以冲破重重阻力向前发展。洋务运动虽没有使中国富裕强大起来,但重要的是,洋务派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学习了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为以后中国资产阶级的活动(如康、梁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二,慈禧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堪多,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能臣,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在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事时,就确立了她正确的政治策略,成为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实际上就是慈禧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其三,废除科举,倡办新学。废除科举虽然也来自袁世凯和张之洞等洋务派重臣的呼吁,但也是受到保守派和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请注意,是受到全国人民普遍反对的,也是受到朝廷大多数反对的。袁世凯等人的声音其实微弱得很。是慈禧顶住压力,予以支持才得以实行的。统治中国社会1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一朝而废之,这于中国,实为一场巨大的文化革命。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文化革命就是废除科举。其四,慈禧太后下达的“禁缠足令”,开中国近代妇女解放之先河。将来如果有人要写《中国女权运动史》,那么第一章必须从这道“禁缠足令”说起,这是无可回避的。其五,英明决策,1851—1866年,镇压太平天国;1866-1867年,剿灭西捻军;1862-1873年平定陕甘回民起义;1876-1877年,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千秋功业,莫此为甚矣。以当时的情势能做出这个决策,并能够贯彻始终,算得上英明伟大。当时朝廷的两条路线(“海防”和“塞防”)斗争十分激烈,全靠太后定策庙堂,权谋善变,顶住了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权臣干扰和反对,挽救了大清。其六,智擒肃顺,内除权臣,维护了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擒肃顺意义重大,当中体现的大智大勇,艰难曲折,更是说明她的过人之处。其七,京剧能够成为国粹,全拜慈禧之赐。因为慈禧喜欢,原来处于社会底层的草台班子,才能够登庙堂......余下全文>>
六:慈禧太后对清朝有功吗
慈禧太后对清朝有功: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七:慈禧太后对国家有过哪些功劳
其实历代每个帝王都是这样,只不过慈禧刚好处于外乱的时候,说她对身边的人不好,其实和所有帝王比起来她算是仁慈的了。当八国联军进攻时,皇帝要逃,是她把皇帝给留了下来。一个统治者一定会有些责任感的。
我要是她的话说不定还没她管的好呢,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管理国家的。管理成啥样就更不好说了
八:慈禧太后对佛教的功过
摘--净空老法师
1 中国自古以来,确确实实是礼义之邦,泱泱大国,一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专政之后,才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因素很多,近代史里面都记得很清楚——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有问题,是当时国家领导人慈禧太后她出了问题。
2 清朝从开国到咸丰,历代的帝王都把儒释道这些高人——现在的名词叫专家学者,请到皇宫里讲学,皇帝带着嫔妃、文武大臣天天听课,天天在学习,真干!
3 这样好的一个制度却被慈禧太后废除了,为什么?因为她的心行与经典相违背,这些儒释道大德的话她听不进去。慈禧太后许多事情不像从前的帝王向高僧大德请教,她喜欢驾乩扶鸾,连国家大事都在乩坛上去请示,所以亡了国。这个话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
4 章嘉的前世是清朝历代皇帝的国师,这是皇上的顾问,他老人家告诉我,他说这个事情坏在慈禧,是她把制度破坏。所以要知道,我们传统文化这么好,为什么到今天有这种地步?源头出在慈禧。
九:关于慈溪太后的功与过
关于后宫参政问题的调研
这是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纵观整个明代,什么事情都有,太监专权,大臣独裁,可偏耿老婆(后宫)参政的问题并不多见,什么女主当国,垂帘听政,压根就没有市场,看上去很让人费解,但只要略为分析,就会发现,其实原因十分简单。
先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要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女性参政折腾事的并不少见,但折腾出好结果的却并不多见,像慈禧这类的二杆子更是数不胜数,讲到这里,也请诸位女性同胞暂不要动手,容俺说完。
女性在从政方面之所以比男性困难,说到底是个生理结构问题,政治问题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需要极大的理性,但女性情感丰富,很多事情上往往会跟着感觉走,比如慈禧大妈,开始知道光绪改革,还比较支持,但一听说改革要革自己,就把人给废了,这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她明明知道大清国快完蛋了,不改革不行,只为了吐口恶气,把维新派的那一套也给废了,实在太不理智。
冲动是魔鬼,这话一点不错。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139]
当年秦孝公的儿子恨透了商鞅,等老爹一死就找来几匹马把他给分了(五马分尸,学名车裂),但分尸归分尸,商鞅的那一套他还是照着用,一点不耽误,相比而言,慈大妈的档次实在差得太远。
到后来,慈大妈因为洋人不准她废掉光绪,且一直指手划脚,一怒之下,就去利用义和团,把那一帮大师兄、二师兄都请到京城,估计是戏看多了,什么刀枪不入的鬼话都相信,还公然向全世界列强宣战(早干嘛去了),也不派兵出国,唯一的军事行动就是攻打各国使馆,就那么高几层楼,对方撑死也就上百人,清兵围,义和团围,十天半个月打不进去,等到人家一派兵又慌了,赶紧撤除包围,还往使馆里送西瓜,被人赶到西边,一路上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回来却又十分大度,表示愿意以举国之力,结列强之欢心。
说起这位慈大妈,真是一声叹息,不知从何讲起,国家被她搞得一团浆糊,乱象丛生,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慈大妈感情太丰富,不按常理出牌,虽说工于心计,也只能玩玩权谋,整死几个亲王,过过舒坦日子,让她治国安邦,那是没有指望的。
当然了,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比如伟大的武则天女士,那就真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步一个脚印,从宫女到皇后,再到皇帝,但凡敢挡路的,全部干掉,连儿子也不例外,看似和慈禧没什么区别,但她在历史上的名声比慈禧实在好得太多。
因为当慈禧看戏的时候,武则天在看公文,慈禧在吃几百道菜的时候,武则天连晚饭都顾不上,自执政以来,她始终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她很清楚,作为一个政治家,除了得到,还必须付出。
所以慈禧只是个阴谋家,而武则天是政治家,阴谋家只能整人,政治家除了整人外,还要整国家。
历朝历代,之所以老婆干政频繁出现,说到底还是因为皇帝权力大,用历史术语讲,这叫后权源自皇权,一旦皇帝死了,儿子又小,老婆想不掌权都不行。可在明代,皇帝本人就没什么权,隆庆皇帝干了五六年,有一多半时间在挨骂,想买点珠宝首饰,户部还不给钱,过得非常之窝囊,面对这种局面,想把日子过下去,也就只能依靠张居正了。
(长篇)明朝的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140]
听其言,观其行。
“宁与洋人,不与家奴”,“谁让我一时不快活,我就让他/她一辈子不快活”
正是在这些言论的指导下,慈安、光绪的死,她能脱了干系吗?
买回外国人在中国修的铁路,把火车头扔进大海就是她对新政的表态!
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不就是“我死以后哪管洪水滔天”的现身说法吗?
同时向八个国家宣战,就是她的政治才能吗?
她只不过是长在金銮殿上的狗尿苔。
所谓新政......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