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通信方式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矗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三、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四、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五、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余下全文>>
二:古代与现代的通讯方式
古代的通讯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不大可考证确切年份,只能给出个大概的发展历程。
1.通过语言带话,A必须面见了B才能表达自己的来意。
2.文字的出现,带来了副产品——信件。巴比伦的国王用大泥巴和成大泥团,刻上文字内容,再用湿土包裹晒干后(最早的信封)由特使送交各地总督。中国的秦始皇也要每天阅读几百公斤的竹简。
3.随着金属时代的到来,军事活动的频繁带来了加密技术的出现。波斯人用皮带缠绕在木棍上写军事密文,读者找到同样粗细的木棍绕上皮带才能阅读。而恺撒密码成为密码学的一个经典。
4.通讯事业渐渐专业化,出现专人送话。古罗马城里有700多专职的送话奴隶,一个机灵的奴隶要负责往往负责传递100多个口信.
5.信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通讯速度。中国人和印第安人都使用狼烟示警。
6.随着国家规模的扩大和国家职能的逐渐细化,通讯事业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事业。中国、波斯和罗马都修建了大规模的驿路,每隔一定距离设有驿站。对商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7.人类在认识大自然过程中逐渐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开始采用各种类型的载体——直到今日,法国诺曼底人仍然利用海潮把信件送到英国。信鸽技术也兴旺起来。
8.船队的出现和频繁出现了旗语。
自富兰克林验证了电的本质之后,经过法拉第等人的拓展,电的介入使通讯发
生了革命性的突破。
1.1792年法国人雪普兄弟发明了光信号传送器;
2.1837年美国人摩尔斯在华盛顿和巴尔的摩试拍有线电报获得成功;
3.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
4.1877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留声机;
5.1887年德国人赫兹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
6.1889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英法两国间试拍无线电成功;
7.1901年跨大西洋电缆铺设成功;
8.1915年巴黎与华盛顿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成功;
9.1926年英国人贝阿特在英国皇家研究所完成电视图像研制;
10.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摩尔电子工程学院问世;
11.1947年美国人休克莱发明晶体管;
12.1953年IBM公司开发出"IBM 650"系列计算机;
13.1956年美国安佩克斯公司发明录像机;
14.1957年IBM公司开发出第一代高级语言"Fortran";
15.1958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这一年里美国人达沃斯发现了激光原理。同年贝尔公司研制开发成功计算机通信装置。而这一年末,在Texas公司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了集成电路(IC)
16.1960年美国制成第一代小型机PDP I;
17.1962年美国通信卫星与欧洲通信获得成功;
18.1969年美国提出全球通信网蓝图;
19.1970年Intel公司制成超小型集成芯片;
20.1975年美国人比尔·盖茨开发出"Basic"语言;
21.1977年Apple公司制成PC机"Apple II";
22.1978年美国提出建设高速通信网络规划;
23.1979年传奇的美国海ero公司研究小组在鲍勃·泰勒的领导下研究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24.1981年美国Microsoft公司开发出"MS-DOS"。同年IBM发布IBM-PC;
25.1984年出现CD-ROM,通讯进入海量时代。苹果公司推出购物电脑;
26.1988年随着通讯事业发展,virtus剧增;
27.1991年美国Motorola公司和IBM、Apple公司合作推出Power-PC芯片,至今是s......余下全文>>
三:古代通讯方法是什么?
一、中国古代通信的发展
(一)从烽火台谈起
在我国古代社会里,人们很早就使用通信的方法来互相联系了。根据古书记载和发掘出来的古代文物来推断,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云南省境内,有些少数民族中的个别部落,在解放前还停滞在原始公社阶段。他们没有文字,也没有交通工具,可是却有原始的通信方法:例如景颇族有些部落,人们把辣椒送给朋友,表示自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载瓦族的青年人把一片叫做“得郎”的树叶送给他的女朋友,表示请她去赴约会;在佤〔wǎ〕族中,如果送的是火药或铅弹,是表示要打仗了,如果送的是一块结晶的方盐,中间钻个小孔,那就是困难问题已经解决了的意思。从这几个例子里,我们不难想象古代人们是怎样用以物示意的方法来互相通信的。
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是一种很原始的方法。后来,人们的来往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就开始出现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
根据古史记载,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周朝幽王时期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据说在边疆及通达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烽火台里装满柴草,遇到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点起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就会派兵前来援助,共同抵抗敌人。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周幽王有个宠爱的妃子褒姒〔bāo-sì〕
长得很美,可是总不爱笑。有一天,周幽王为了逗她发笑,就无缘无故地下令点起烽火。各路诸侯看到警号,都纷纷带兵赶到。结果自然是白跑一趟,上了大当,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么一来,果然把褒姒逗笑了。可是后来到了真有敌兵入侵的时候,各路诸侯看到烽火,都不再相信了,因而谁也不派兵来救。周幽王因为得不到各路诸侯的援助,抵抗不了敌人的进攻,不但自己被杀,西周王朝也因此灭亡。这个故事表明了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中国历代王朝,利用这种烽火报警的方法来传递军事情报,相沿很久。从后来发掘出来的“汉简”①可以知道:在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今新疆东部罗布泊),都有烽火台设置,而且规模很大,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这些烽火台由各地地方官吏管辖。在地方最高长官太守以下,还设有不同等级的管理烽火台的官吏,如都尉、鄣尉、候官、候长、燧长等②;各台还按照远近大小,分别配置若干兵卒。举放烽火的方法,昼夜不同,白天举烟,夜晚放火。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来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例如敌人在五百以下的放一道烽火,五百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这种有组织的通信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这种通信方法,直到明、清时代,许多地方还在使用。例如山东省的烟台市,就是因为明朝在那里设置狼烟台,防止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用烽火传递军情,固然很快,但它不能把详细的敌情从边境传达上来,更不能把上面的命令传达下去。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还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严密的邮驿〔yì〕制度,和烽火配合使用。
(二)两千多年的邮驿通信
周朝时期,诸侯都自成一个国家。他们为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都在大道上经常设有驿马和邮车,往返传送官府文书。春秋时代的孔子就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说,他所提倡的道德学说,会比邮驿传送命令传播得更快。可见那时邮驿通信不仅已相当完备,而且速度也相当高了。
古书《左传》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和晋国(在今山西南部一带)图谋联合进攻郑国(在今河南郑州一带)。郑国是一个小国,处......余下全文>>
四:古代的通讯方式有什么特点
途径单一;
传递慢,不及时;
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易造成信息丢失。
五:古代通信方式和现代通信方式有什么区别
古代通信是通过书信、飞鸽传书等方式交流。
现在通信是通过网络、电话、电子邮件等进行甲流。
六:古代通讯方式有哪些(写10个)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揣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三、鱼传尺素
四、青鸟传书
五、黄耳传书信鸽传书
六、风筝通信
七、竹筒传书
楼上说的也是
参考资料:tech.163.com/...1.html
七: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并说说它们的优缺点
除去带神话色彩的通信方式,古代的可行通信方式主要有:击鼓传信、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 、驿站传送、风筝通信 、竹筒传书、灯塔指航。
击鼓传信:古代主要用于战争期间的运用,传达一些简单的行军命令。优点是简单,小范围内传递快速。缺点是使用主要限于军旅,传达信息极为有限,范围小。
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优点是传播范围大,比较迅速。缺点是传播信息极为有限,只能用于军事,成本巨大。
鸿雁传书:古代利用鸟类携带信息送达对方,比如鸽子等。优点是方便快捷,携带信息量可以比较大。缺点是驯养成本高,不易普及。
驿站传递:利用遍布各地的驿站,骑马传送。优点是使用范围广,信息携带量大。缺点是需要无数人力物力,使用者限于朝廷。
风筝通信:军事上利用风筝传递信息。优点是利用风筝的高度可在一些人力不便的地形上传送信息。缺点是限于使用范围,信息量少,限于军旅等。
竹筒传书:古代寄信方式,常让朋友携带家书等顺路送达。优点是成本低,比较可靠。缺点是效率低,不能大规模使用。
灯塔指航:古代海上建立灯塔为航船指航。优点是传播范围广,可长久使用。缺点是代价高,只能指路而没有其他用处。
八:古代的通讯方式
途径单一;
传递慢,不及时;
受外界环境影响大,易造成信息丢失。
九:我国古代官方的主要通信方式是什么
一、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中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二、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三、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四、青鸟传书
据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五、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风筝通信
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