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
1) 在创业期,企业组织和流程不正规,但大家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因此效率很高,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和产品的创新。
2) 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由单一产品转向多个产品线;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
3) 在成熟期,这个就不多说了,此时期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做好现在的事,并不断寻求可持续发展方法的时期。
4)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这个完全取决于成熟期所做出的方法操作的延续或者是企业人才应对突发社会经济状况的能力。
二:企业发展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
1) 在创业期,企业组织和流程不正规,但大家高度团结,创业的核心人物能够对每个人施加影响,因此效率很高,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市场和产品的创新。
2) 在成长期,企业业务快速发展,由单一产品转向多个产品线;人员大量增加,跨部门的协调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复杂和困难;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组织均衡成长和跨部门协同。
3) 在成熟期,由于创新和创业精神的渐渐淡薄,企业组织和流程的僵化日趋严重,流程运作困难,效率低下;大部分企业由此走向衰落,也有极少数企业经过剧烈的业务变革,进入持续发展期,实现永续经营的追求(如IBM和通用)。
三:企业供应链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5分
MIS,MRP,MRPII,ERP,SCM
四:企业成长的阶段性分析
我学过战略管理,提给你的意见只能在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一般企业有生命周期为,诞生,成长,壮大,衰退,死亡。这是整个的生命周期,你所说的成长阶段,我觉得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企业成长分为四个阶段,这个理论是按照管理原理,波士顿盒子来确定的,一般成长(新星),壮大,成长到最高点(现金牛),衰退(问题男孩),衰退至最低点 (瘦狗)企业的成长阶段可以按照四个方面来分析。我觉得你写企业成长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可以针对两个方面来写,一个是企业大的方向,就是指每个成长阶段应该采取的战略。另一个是人的方向,这里面涉及到企业的文化, 企业的愿景等待,主要就是人文管理了。 我只能简单的说明了: 这里你可以去看一下 环境,价值与资源 的内容简称 E-R-V 首先做为企业,不管是哪个发展阶段,都会这样的问题:对宏观环境的迷失或者忽略,这里指的是对国家或者政府的政策不了解,对潮流不了解导致企业于环境脱轨。 对企业自身的不了解, 企业的优势,以及弱势,这会让企业对战略制定缺乏对自己的合适程度。比如,企业的优势是货物成本低,那就应该用成本竞争战略,但企业如果忽视这点,用差异化战略,增加自身的成本,那就大错特错了。这里面有点像SWOT分析里的SW,上面所提的环境就是SWOT分析里的OT。 企业对自身的领导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的错误制定。在管理中,管理层的领导力很重要,基本上决策都是管理层做的,所以管理层的领导一旦有问题,企业的成长会受很大的限制。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企业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文化内容,你可以查百度,里面有相关介绍。 根据上面的内容,你可以结合企业成长的四个阶段,提出关于,战略,文化,环境等等不同的分析,以及相对应的应对策略
五:市场营销观念发展的五个阶段都是什么呢
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领导人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其对于市场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种商业哲学或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市场营销观念是一种观点、态度和思想方法。一定的市场营销观念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
1.生产观念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新技术发展加快并大量采用,经济增长迅速,但国民收入还很低,产品不够丰富,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实质内容:“我们会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这种观念立足于两个重要前提:第一,消费者的注意力只集中在是否买得起和价格便宜与否上;第二,消费者并不了解同类产品还有非价格差异(如质量、花色品种、造型、外观等差异)。
结果:各企业将工作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利用生产资源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获得最大产量及降低生产成本上。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生产和销的关系必然是 “以产定销”。
2.推销观念阶段(本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背景:从生产不足进入到生产过剩,竞争越来越重要。
实质内容:“我们卖什么,就让人们买什么”,就是不问消费者是否真正需要,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推销活动,把商品推销给消费者。
结果:企业管理工作,全部为销货工作所淹没和代替。
3.市场营销观念阶段(二战后至70年代)
背景:二战后,科技革命进一步兴起,军工转民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产品供应量剧增;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导致消费者购买力大幅度提高,需求和欲望不断发生变化;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实质内容:“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和推销什么”,“能卖什么,就生产什么”。
结果:导致企业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市场的需要作为出发点,而又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为归宿。
4.生态学市场观念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
背景:市场营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在实践中有的企业片面强调满足消费者需要,追求企业不擅长生产的产品,导致经营上的失败。
实质内容:任何事物必须保持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平衡关系,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企业应扬长避短,生产那些既是消费者需要又是自己擅长的产品。
结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理性化加强了。
5.社会市场观念阶段(目前)
背景: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资源日趋短缺,人口爆炸性增长,通货膨胀席卷全球,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
实质内容:现代企业的合理行为应该是满足社会发展、消费者需求、企业发展和职工利益等四方面利益。
结果:使市场营销观念达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
六: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1.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疑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1)初始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1865年,德国拜尔化学公司在美国纽约州投资开设了一家苯胺工厂;1866年,瑞典制造炸药诺贝尔公司在德国汉堡开设了炸药厂;1867年,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在英国的格拉斯哥建立了缝纫机装配厂,从而拉开了跨国经营活动的帷幕。但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被当作各发达国家的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2)高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虽然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3)全球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各国市场的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今,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化经营活动最主要的载体。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2.企业发展的角度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乔纳森和威施米普尔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国内经营阶段,零星出口阶段,经常性出口阶段,国外销售阶段和直接投资阶段。邓宁认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可以被区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间接、被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地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
七: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经历哪几个阶段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虽然承包制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承包制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1991年9 月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1992年后国务院就不再鼓励企业搞承包。1992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该条例根据两权分离的思路明确了企业经营权、企业自负盈亏责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法律责任等问题。但是很快人们就发现,仅靠企业内部转换机制,难以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
3.国企改革与价格体制改革等宏......余下全文>>
八:创业投资与创业企业发展的相关阶段是什么
从投资者的角度,一般把创业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
1.种子阶段(Seed)
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R&D的技术、产品开发阶段,即试验与发展(R&D)的中后期,产生的是实验室成果、样品和专利,而不是产品。企业可能刚刚组建或正在筹建,基本上没有管理队伍。
这一阶段的投资成功率最低(平均不到10%),但单项资金要求最少,成功后的获利最高。这一阶段的主要投入形式为政府专项拨款、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基金、社会捐赠和被称作精灵投资者的个人创业投资家提供的股本金等。由于投资风险太高,规范的创业投资机构基本不涉足这一阶段。
2.创建阶段(Start-up)
这一阶段,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而且拥有了一份很粗的经营计划(Business Plan),一个不完整的管理队伍。没有任何收入,开销也极低。据统计,创建阶段一般在一年左右。至该阶段末期,企业已有经营计划,管理队伍也已组建完毕。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小试阶段前期,技术风险与种子阶段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投资成功率依然较低(平均不到20%)。虽然单项资金要求较种子阶段要高出不少,但成功后的获利依然很高。这一阶段,那些非营利性的投资,由于法律的限制将不再适宜,所以创业投资将是其主要投入形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从这一阶段才真正介入创业企业的发展。
3.成长阶段(Development/Beta)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小试阶段后期和中试前期,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产品或服务进入开发阶段,并有数量有限的顾客试用,费用在增加,但仍没有销售收入。至该阶段末期,企业完成产品定型,着手实施其市场开拓计划。这一阶段,资金需求量迅速上升,由于创业企业很难靠自我积累和债权融资等方式解决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所以创业投资依然是其主要投入形式。
4.扩张阶段(Shipping)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中试阶段后期和工业化阶段,企业开始出售产品和服务,但支出仍大于收入。在最初的试销阶段获得成功后,企业需要投资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已具备成功的把握,企业可能希望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扩大生产线、增强其研究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开拓市场,或拓展其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这一阶段,企业逐步形成经济规模,开始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此时成功率已接近70%,企业开始考虑上市计划。
这一阶段融资活动又称作Mezzanine,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底楼与二楼之间的夹层楼面"。可以把它理解为"承上启下"的资金。是拓展资金或是公开上市前的拓展资金。这一阶段意味着企业介于创业投资和股票市场投资之间。投资于这一阶段的创业投资通常有两个目的:
(1)基于以前的业绩,风险性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基本到位。业已具有的成功业绩,使风险显著降低。
(2)一两年以后便可迅速成长壮大走向成熟。这个阶段之所以对创业投资家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因为企业能够很快成熟,并接近于达到公开上市的水平。如果企业有这种意向,在这一阶段介入的创业投资,将会帮助其完成进入公开上市的飞跃。公开上市后创业投资家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而撤出企业。因此,"承上启下"阶段的投资对创业投资家来讲可以"快进、快出",流动性较强。
这一阶段资金需求量更大。比较保守或规模较大的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希望在这一阶段提供创业资本。在股本金增加的同时,企业还可争取各种形式的资金,包括私募资金、有担保的......余下全文>>
九:ERP发展的几个阶段与主要特点
ERP的发展历史
基本MRP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物料需求计划,用于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即按时按量得到所需要的物料。
局限性:没有考虑企业实际制造工艺、生产设备及生产规模的变化和限制,以及能源供应、供应商的能力等的影响。
闭环MRP:
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与市场需求来制定企业生产规划;根据生产规划制定主生产计划,同时进行生产能力与负荷的分析。该过程主要针对关键资源的能力与负荷的分析过程。
特点:
1、 主生产计划来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划与市场需求(如合同、订单等)
2、 主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的运行伴随着能力与负荷的运行,从而保证计划是可靠的。
3、 采购与生产加工的作业计划与执行是物流的加工变化过程,同时又是控制能力的投入与产出过程。
4、 能力的执行情况最终反馈到计划层,整个过程式能力的不断执行于调整的过程。
MRP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闭环MRP,制造资源计划):
是一个围绕企业基本经营目标,以生产计划为主线,对企业制造的各种资源进行统一计划和控制的有效系统,也是企业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冰使之畅通的动态反馈系统。
局限性:
1、 企业竞争范围的扩大,要求对企业的整体资源(如分销资源、人力资源、服务资源、市场信息和资源)进行集成管理,而不仅仅是制造资源。
2、 全球信息化的趋势要求企业内部各集团、各工厂协调作战,统一部署,企业间加强信息交流和共享,加强供应链和分销渠道的管理。这都超越了MRPII的能力范围。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业资源包括3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ERP就是对这3种资源进行集成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概括地说,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系统是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不仅仅是信息系统。ERP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与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望采纳,感谢!!!
十:相当阶段的成功是什么阶段
从投资者的角度,一般把创业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种子阶段、创建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种子阶段(Seed) 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R&D的技术、产品开发阶段,即试验与发展(R&D)的中后期,产生的是实验室成果、样品和专利,而不是产品。企业可能刚刚组建或正在筹建,基本上没有管理队伍。 这一阶段的投资成功率最低(平均不到一0%),但单项资金要求最少,成功后的获利最高。这一阶段的主要投入形式为政府专项拨款、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基金、社会捐赠和被称作精灵投资者的个人创业投资家提供的股本金等。由于投资风险太高,规范的创业投资机构基本不涉足这一阶段。 二.创建阶段(Start-up) 这一阶段,企业已经有了一个处于初级阶段的产品,而且拥有了一份很粗的经营计划(Business Plan),一个不完整的管理队伍。没有任何收入,开销也极低。据统计,创建阶段一般在一年左右。至该阶段末期,企业已有经营计划,管理队伍也已组建完毕。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小试阶段前期,技术风险与种子阶段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但投资成功率依然较低(平均不到二0%)。虽然单项资金要求较种子阶段要高出不少,但成功后的获利依然很高。这一阶段,那些非营利性的投资,由于法律的限制将不再适宜,所以创业投资将是其主要投入形式。一般来说,创业投资从这一阶段才真正介入创业企业的发展。 三.成长阶段(Development/Beta)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小试阶段后期和中试前期,技术风险大幅度下降,产品或服务进入开发阶段,并有数量有限的顾客试用,费用在增加,但仍没有销售收入。至该阶段末期,企业完成产品定型,着手实施其市场开拓计划。这一阶段,资金需求量迅速上升,由于创业企业很难靠自我积累和债权融资等方式解决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所以创业投资依然是其主要投入形式。 四.扩张阶段(Shipping) 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我国划分的中试阶段后期和工业化阶段,企业开始出售产品和服务,但支出仍大于收入。在最初的试销阶段获得成功后,企业需要投资以提高生产和销售能力。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已具备成功的把握,企业可能希望组建自己的销售队伍,扩大生产线、增强其研究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开拓市场,或拓展其生产能力或服务能力。这一阶段,企业逐步形成经济规模,开始达到市场占有率目标,此时成功率已接近漆0%,企业开始考虑上市计划。 这一阶段融资活动又称作Mezzanine,在英文里的意思是"底楼与二楼之间的夹层楼面"。可以把它理解为"承上启下"的资金。是拓展资金或是公开上市前的拓展资金。这一阶段意味着企业介于创业投资和股票市场投资之间。投资于这一阶段的创业投资通常有两个目的: (一)基于以前的业绩,风险性大大降低。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基本到位。业已具有的成功业绩,使风险显著降低。 (二)一两年以后便可迅速成长壮大走向成熟。这个阶段之所以对创业投资家有一定的吸引力,是因为企业能够很快成熟,并接近于达到公开上市的水平。如果企业有这种意向,在这一阶段介入的创业投资,将会帮助其完成进入公开上市的飞跃。公开上市后创业投资家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从而撤出企业。因此,"承上启下"阶段的投资对创业投资家来讲可以"快进、快出",流动性较强。 这一阶段资金需求量更大。比较保守或规模较大的创业投资机构往往希望在这一阶段提供创业资本。在股本金增加的同时,企业还可争取各种形式的资金,包括私募资金、有担保的负债,或无担保的可转换债,以及......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