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转移

一:中国历史上有几次经济中心的转移

主要有三次:

1.西晋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统治者衣冠南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是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2.唐朝中后期的安史之乱后,北方的胡族攻入中原,唐朝进入战乱和藩镇割据时代,以及之后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大量中原人向南方迁移。南方地区与北方中原的差距开始缩小

3.北宋末年,金人攻入汴京,史称靖康之乱,统治者衣冠南渡,在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之后蒙元又占领中原,中原地区破坏很严重。南方的江南地区作为南宋的统治中心区域取代中原成为了新的经济中心。

经过这三次主要的大规模南移,经济中心最终从中原地区转移到了江南地区。

华夏中国(中华)的核心以前一直是中原地区,差不多从中华文明诞生一直到北宋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地区都是经济的中心。历史上中国外部的威胁一直比较多且大,主要威胁来自于长城以外的很多游牧民族,比如羌人,匈奴,突厥,蒙古等等,他们大多还都处在落后的原始或半原始状态,以游牧为生没有固定的住所,异常野蛮,到处抢掠。修建长城主要就是为了抵御野蛮的游牧部落,就像要用篱笆来阻挡野兽的道理是一样的。当我们军事强大的时候,就能够征服他们,让他们臣服和归顺,成为中华的藩属。当我们国力衰弱,甚至分裂内战的时候,他们就会乘机南侵,中国的统治者抵御不了,便只得南渡,依靠长江天险抵御。这个时候中心就会南移。

二: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什么时候?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重心曾发生从北至南、从西到东的转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正是由于该地区在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它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这就使黄河流域原本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不断遭到破坏。

特别是东汉末年,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高度文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长江流域此时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一些便利条件。南方此时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也是江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南方的某些统治者,如宋的刘裕,也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件。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平均十年左右即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乱,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民迁居江南,补充了当地劳动力;加上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生产,因此南方经济又一次获得发展。

南宋时期,北方为落后的金政权,而汉族建立的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 第二个问题:大都 扬州 泉州 广州

三:经济中心的五次转移

在19世纪后期,1875年?895年的20年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世界的经济中心随之也转移到了德国。在1830年英国产业革命达到高潮时,德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德国人不甘落后,大批德国人去英国和法国留学并且学成回国。由于德国人重视理性、重视应用,德国政府重视知识,整顿教育制度,创办专科学院和大学,科教结合,聘请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主持柏林大学,开创教学、科研相统一的高教体系。1839年后,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科学家,如世界著名的数学家雅可比、高斯,发现电学中的欧姆定律的物理学家欧姆,发展了农业急需的肥料技术和有机化学的化学家李比希,在柏林大学成立规模较大的有机化学实验室后在英国人w.H.柏金发明合成颜料的基础上,对香料、颜料和医药合成做出重要工作的李比希的学生霍夫曼。德国特别注意科学技术和工业的结合,出现一批善于应用科技成果于生产的企业家。例如,克虏伯将英国的炼钢法用来发展德国的钢铁和武器工业,还有西门子,既是发明家又是企业家。德国的煤和煤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合成工业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还特别注意综合利用,出现了联合企业,成立了康采恩式的生产体制,当时德国的一些企业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德国只用了40年就完成了英国100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过程,德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德国工业化的进程,充分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一次和二次大战使德国的经济基础受到重创,入才和资金也受到严重的损失。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德两个中心带动了欧洲经济的普遍繁荣,在这一段时期,出现了很多重大的科研成果。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法拉第(1791?867)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麦克思威尔创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出现了第二次物理学理论的大综合,但是由英国科学家门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科技革命之果,这主要是德国发明家应用电磁理论,发明实用型的发电机,其意义和作用相当于瓦特的蒸汽机,由此导致以电气化为特征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德国科技和经济这时迅速超过英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德国造就了一批克虏伯、西门子、詹斯这样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人才。19世纪还出现了三大发现,即生物进化论、细胞理论和能量守恒,科学已经走向成熟。基础科学的研究明显地走到了生产前面。美国(20世纪)美国的独立战争后的宪法中,明确了对科学技术的方针。美国的领袖人物和历任首脑人物都重视科学技术,有的人本身就是科学家,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第三任总统杰弗逊。美国政府很早就明确以教育带动科研,对教育采取特殊优惠政策,赠予美国的一批大学土地,每州至少建立一所传统农业和机械院校。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大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西门子发明电机、贝尔发明电话之后,发明了电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引起了世界乃到全世界的一场电力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次大战期间,美国又得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美国采取拿来主义,采取移民政策大批吸引人才,一批著名的科学家被吸引到美国,如提出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著名物理学家费米。40年代末,美国留下了不少来自中国的科技人才,如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经过很多努力才得以回国。人们曾经将美苏在二次大战后的做法归结成美国抢人,苏联抢机器,可见美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利用战争中获得的资金大幅度地增加对科技的投入,研究开发经费投入每四年翻一番,二次大战期间,从1939年的一亿多美元增长到15亿美元。这一系列的措施导致了美国完成和完善了欧洲的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技术,发展了汽车、......余下全文>>

四:世界有几次经济重心的转移?

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仍在加剧,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   去年此时,金融危机就已经开始了初始阶段。然而,我相信我们大家当时都没有料到,自那以来的世界经济会变得如此动荡。此次金融危机是我作为银行家25年来见过的最糟糕的一次,可能也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恶劣的一次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很多的教训需要吸取,银行、金融机构、政府、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都需要从中吸取教训。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很多人都致力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一些事情。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当今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或许也是唯一一个能在2009年预期将达到8%GDP增长的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显著,这就意味着,对我们每个人以及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将从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变得更强大和睿智。  我们高兴地看到,即使在全球面临信心和信任崩溃的时候,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仍然收到了正面的效果。中国政府迅速而果断的措施令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些措施成功地维持了市场信心,保证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今后很多个月甚至很多年,人们还将继续分析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和教训,但是我认为,这场危机不会逆转20多年以来的全球经济的根本趋势。我说的这一趋势指的是:全球经济的重心正在向新兴市场特别是亚洲转移,而中国是亚洲的强国,其次是拥有大量石油财富的中东。  长远来看,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将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随着亚洲和中东经济体的壮大,我们将看到区域性和国内资本市场将继续发展。快速增长的新兴市场所创造的资本将更多地留在国内,这是不可避免、也是人们希望看到的。这对于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都将是件好事。近年来,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发展越来越失衡。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长期赤字的国家须要鼓励国民多储蓄少消费,而长期盈余的国家则需要采取措施鼓励消费。  常言道:危机即是机遇,机不可失。中文“危机”这个词是两个字组成的,一个是问题和风险,另一个是机遇。英语“危机”一词来自于古希腊语,也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医学用语,即一个转折点的意思,生病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我们必须承认所犯的错误,认识到不足之处,化危机为契机,以求改进。  此次危机的根源错综复杂,在寻求解决途径时,各国的政府、商界和学界必须携手合作。各国政府都在通过出台各种政策,确保他们为应对危机而承担起相应的社会和经济的职责。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为应对危机而拿出协调一致的政策。  开放的市场和互联性仍然是促进增长的一个动力,仍然是使数以百万计的人脱离贫困的一个方式。所以,我们要继续进行资本市场的改革。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一个重大的威胁来自保护主义。有一个英国诗人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够像孤岛那样存在。在中国、在欧洲、在日本、在美国,我们都需要相互联系,现代经济是连为一体的,从经济增长这个角度来看是相互依赖的。

五:宋朝经济重心转移原因 10分

宋朝经济重心转移是在宋仁宗开始,宋仁宗初年北方米价大概三百文一石(重量单位),但因为宋仁宗时候对西夏开战,米价提高,最高峰达到七八百文,战争过后,也只是降低到六百文。

由此可见战争对北方的破坏。

而北方米价昂贵,南方米价相对便宜,一些贫苦的人开始南下。到宋神宗的时候,对湖南一带的五溪蛮征讨,平定了洞庭湖一带的混乱局面。迁移大量百姓在到此耕作。于是有了后来‘湖广熟,天下足’的基础。同时在南方也有大量的百姓、大户将河道围住,圈出河床耕作。

不过没有多长时间,便是金国南征,造成北宋灭亡,大量士大夫、百姓、大户南逃。

南宋苟延残喘,自然也将经济重心南移。这个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过经过百年发展,南宋人口一度达到八千万(有争议),距离北宋人口最高峰一亿(有争议)已经不远。

六:求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的解析

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中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方转移到南方。而在这一转移的过程中,六朝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唐宋之际 江南成为中央财赋的主要来源之地,中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生产。

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二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突出;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掌握不同时期江南开发的状况,江南开发的过程就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咸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偿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七: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什么时候?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开始南移:唐朝中后期。

完成南移:南宋。

最主要的原因: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工具。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