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一:房地产发展的历史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所人们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走势,1998年开始起到的房地产市场到2003年,这一轮的上扬达到高峰,然后从2003年到2007年都在头部横盘整理,2004年调控供给、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估计到2007年底差不多调整完毕,然后,随着2008年奥运会这个东风的作用,中国新的一轮房地产,在把头部转化为底部以后,又有一波上扬。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风险被释放、泡沫被消减、结构被调......余下全文>>

二:房产的发展历史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最早是1978年,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历史。第五阶段:房产泡沫即将破。 历史上三次房地产泡沫●美国:1926年破碎,间接引发上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日本:1991年破碎,导致日本长达15年的经济萧条●东南亚、香港:1997年破碎,香港出现十几万名百万“负翁”20世纪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100年,房地产业的兴盛无疑是刺激这100年间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曾出现过可怕的房地产泡沫,结果使无数投资者转瞬间一贫如洗,从而留下一幕幕悲剧。美国房地产泡沫7.5万人的城市竟出现2.5万名地产经纪人 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建筑业日渐兴盛。在这种背景下,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佛罗里达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房地产泡沫。佛罗里达州位于美国东南端,地理位置优越,冬季气候温暖而湿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里迅速成为普通百姓的冬日度假胜地。由于佛罗里达的地价一直远低于美国其他州,因此该州成为了理想的投资地。许多美国人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购买房地产。随着需求的增加,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开始逐渐升值。尤其在1923年—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例如棕榈海滩上的一块土地,1923年值80万美元,1924年达150万美元,1925年则高达400万美元。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据统计,到1925年,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当时该市仅有7.5万人,其中竟有2.5万名地产经纪人,平均每三位居民就有一位专做地产买卖。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在那几年,人们的口头禅就是“今天不买,明天就买不到了”!在这种狂潮的催动下,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然而好景不长,到1926年,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或自杀、或发疯,有的则沦为乞丐。据说美国商界大名鼎鼎的“麦当劳教父”雷·克洛克,当年也因此一贫如洗,此后被迫做了......余下全文>>

三:中国房产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中国房产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5年)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底宏观经济调控后,房地产业投资增长率普遍大幅回落。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5至2002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阶段:价格持续上扬,多项调控措施出台的新阶段(2003年以来)

2003年以来,房屋价格持续上扬,大部分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明显。随之而来出台了多项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

详细:

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历史大致这样:首先从1981年开始,在深圳和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这些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朱镕基总理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所人们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余下全文>>

四:简述房地产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5年起步维艰建筑形态千篇一律北京金鼎集团常务副总裁王良智认为,我国房地产业真正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房地产业可以说与全国房地产业发展同步。在90年代初期,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借鉴,就注定了北京房地产业起步艰难。在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所建项目也大都为相关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用住宅,只有极少量商品房和外销公寓。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房地产业真正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很多开发商甚至不懂得房地产业的基本常识,只是重复着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无论是多层,还是高层;不管是塔楼还是板楼,都好像出自一个建筑师之手。

随后,由于海南、北海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政府开始清理整顿房地产市场,这对京城房地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开发商被淘汰出局,一些开发商在艰难运作,在这一阶段,北京出现了一批建筑质量差、设计陈旧、偏离市场需求的房地产项目,甚至出现了一些“烂尾楼”。这一阶段京城房地产业经历了一个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

「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重新起步产品品质没有实质性突破1996年-2000年是北京房地产业积蓄力量的阶段。王良智回忆,在这一阶段,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中国房地产业开始重新起步,北京房地产业也在同步发展。在这一阶段,一批已取得相应开发经验的开发商开始拓展业务范围,依据市场需求开发项目。一些高质量外销公寓开始出现,不少规模较大的房地产项目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这一阶段,政府也在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房地产业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具体业务程序、运作规则也在不断建立、健全。可以说,房地产业开始逐步走向程序化、法治化与规范化。

“但在那个时候,产品的品质仍不尽如人意”。全橙房地产增值服务中国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朱凌波表示,“1998年北京实行货币化分房,到了2000年,人们的购买力进入井喷阶段。但这个时候严格意义上还不是卖产品,而是卖售楼处、卖图纸、卖样板间,甚至是卖配套、卖教育、卖文化、卖老板,产品品质并没有实质性突破。”

「第三阶段」2001年-2005年快速成长开始进入产业竞争时代朱凌波表示,2001年- 2005年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期,市场由完全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竞争核心开始回归到产品,北京房地产市场进入产品竞争时代。对于朱凌波的这一说法,王良智非常认同。他表示,在这一阶段,北京市场涌现出多元化物业、新型地产运作模式,新理念、新策划、新项目层出不穷。

“北京房地产产品的确是在飞速发展。我记得在2001年时,北京商品房是东西差、价格高,上海房子是东西好、价格低,但现在反过来了,北京市中心房子价格不及上海的一半,但细节做得比上海的房子好。在这短短的5年中,北京房地产产品品质不断提升,而市场需求是导致品质提升的最主要因素”。来自上海的北京荣丰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征的话引起了不少开发商的共鸣。

嘉宾热论

「理念变迁」

开发:先市场后产品再营销北京荣丰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王征:我主张产品主义,但是我又反对伪产品主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产品高于营销;市场高于产品”。

我举个例子,非常男女很多户型在15平方米-20平方米之间,可能到现在还是北京最小的房子。应该说这么小的房子基本谈不上什么舒适度,但在确定户型时我也没考虑产品的舒适度。我采取的是反推模式,项目周围机关比较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承受什么房价,这是我们首先考虑的。经过调查,他们的消费能力大概在“首付三万,月供七百”,贰掸蹿赶讷非......余下全文>>

五:绿城房地产集团的发展历程

13年成长过程中,绿城终坚信“讲正义、走正道,得正果”,坚持以人文主义理想为指导,坚守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秉承“真诚、善意、精致、完美”的核心价值观,以“为员工创造平台,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美丽,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使命,致力于为社会创造文明、和谐、温馨、优雅的居住文化及人文环境,为城市和历史留下优秀的作品。其旗下的“桂花”系列房产声名卓著。如:丹桂公寓、金桂花园、银桂花园、杭州桂花园、桂花城、兰桂花园、紫桂花园、舟山丹桂园和临平桂花城都数度获奖,已经成为绿城集团的代表作品。

六:世联地产的发展历程

1992年――1993年1992年6月,世联置业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1993年4月13日,世联在深圳注册成立世联深圳公司。 1994年――1996年1994年7月,世联公司取得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批文,核准公司开展房地产信息咨询、交易代理、价格评估、投资策划等咨询业务。这是深圳市政府为房地产咨询企业颁发的第一张正式批文。1994年,世联开始探索新的业务方向――代理。1996年,以景桦花园为标志,世联地产代理业务树立了另一杆旗帜——策划领先和前期介入;该楼盘同时成为快速营销和大户型豪宅萌芽的代表。1994年的7月4至24日,世联成功举办“深圳小套型住宅展销会”。南山华联花园独占鳌头,快速成交50余套。 1997年--2000年1997年 ,以丰润、居雅、柏景轩、万达丰、柏丽等一批物业为代表,世联开始对各种物业类型代理销售的全面探索。1997年5月,世联最早尝试店铺式经营,设立世联地产上步分行。1997年12月,世联与中房指数系统(CREIS)办公室签订协议,承办中房深圳指数的数据收集、整理、发布和产品销售工作,并于1998年第一季度开始正式发布中房深圳指数。中房深圳指数是深圳的首个房地产行业指数。1998年,世联物业估价部洞察和响应市场需要,推出新业务品种——“项目按揭分析”,获得良好社会效益。1999年,世联顾问业务高端起步,受深圳市盐田区政府和盐田区规划国土局委托,世联就盐田区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这是深圳市首例政府委托地产咨询企业就区域发展战略进行专题研究。 2001年——2008年“咨询+实施”独特业务模式形成2003年4月2日,按照国家建设部及广东省建设厅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关于同意世联公司脱钩改制的批文,成立了“深圳市世联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为世联地产顾问(深圳)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为房地产评估。2003年6月9日,世联地产三级市场工商部正式成立,主要从事写字楼、商业及厂房类物业的租售业务,三级市场工商部的成立是公司全面发展三级市场业务的有益尝试。2004年6月2日,深圳市世联行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致力于房地产三级市场物业买卖、租赁委托代理,同时代办各项房地产产权相关手续、代办银行按揭服务,并提供房地产信息、法律法规、物业转让税费及手续等咨询。2004年7月27日,深圳盛泽按揭代理有限公司成立,正式开展房地产按揭代理业务。2007年,世联地产整体改制,深圳世联地产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形成顾问策划、代理销售、经纪业务3大主营业务。2008年,世联地产上市申请获中国证监会审核通过,将成为首家拟通过IPO登陆A股市场的房地产服务企业。 2009年,成功上市,再上新台阶。2009年8月28日,世联地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成为首家登陆A股的房地产综合服务提供商。本次A股发行并上市,是世联地产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世联地产将实现顾问代理业务的全国战略布局、集成服务管理平台、人力发展与培训中心建设和品牌推广,为主营业务的规模扩张提供有力支持。2012年1月1日至12月9日,公司累计实现代理销售金额2,002亿元。 2001年2月20日,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并取得北京市经纪资质。同年4月,北京世联公司代理的第一个楼盘项目亮马名居开盘,并运作成功。2002年4月30日,广州市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获政府批准成立。2002年11月22日,世联公司首度以“世联中国”新形象亮相第四届中国房地产交易会。2004年1月,世联董事长陈劲松代表董事会宣布,世联进入后十年时代,将重视长远发展,......余下全文>>

七:房地产税的发展历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务院发布《全国税政实施要则》(1950年)将房产税列为开征的14个税种之一。1951年8月政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将房产税与地产税合并为房地产税。1973年简化税制,把对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并入工商税,保留税种只对房管部门、个人、外国侨民、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征收。1984年改革工商税制,国家决定恢复征收房地产税,将房地产税分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两个税种。1986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同年10月1日起施行,适用于国内单位和个人。2014年税收专项检查大幕初启。记者日前从国家税务总局获悉,房地产及建筑安装业再次被列为指令性检查项目,这是房地产业自2002年以来连续12年被纳入检查范围。体量大、利润高的房地产行业涉及8个税种,包括广受关注的土地增值税。在往年的税收专项检查中,房地产行业成了查补税款的“大户”,有些年份几乎占到全部查补税款数额的一半,其涉税违法手段花样百出。

八:2010年到2016年房地产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以价换量时代

2010年下半年,中央出台“三限”,至2012年中;

整体房地产市场由于三限,迅速降温,主要体现在成交量的下滑,起初,开发商期望顶住压力,房价未呈现松动状态,后来,迫于形势,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纷纷以价换量;房地产由此进入所谓的刚需主题时代;

【第二阶段】刚需时代

2012年中至2014年中;

供应端,大量推出以适应刚需的中小户型,在2012年以价换量后,2013年房价呈现反弹趋势,可以说,这个阶段是以刚需来拉动房地产的过程。

至2014年,有限刚需被消耗殆尽,整体上严重的供求失衡凸显出来,一些城市再度降价求活,如温州、杭州等地出现大跳水;

【第三阶段】硬撑——常态化时代

2014年至2015年,

2014年,各地纷纷出台“限降令”,再度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开发商处于两难境地;市场也由此进入冰封期;撑得住撑不住,都在撑;

【第四阶段】去库存时代

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去库存,由此,拉开了房地产去库存的序幕;2016年初,相继出台系列利好政策;房地产市场由此回温,尤其是一线城市,显效迅速;

从今后看,短期内,去库存仍将是主题,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内有反弹迹象;但就整体而言,常态化是大趋势,房地产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强,波动性明显,任何政策的或其它方面的因素都难以在中长期影响市场。

九:恒大的发展历程

从第一个项目奠基到拓展全国20余个城市,恒大地产集团坚持“质量塑品牌、诚信立伟业”的方针,实施目标计划和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滚动开发,高效运作,以“规模+品牌”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企业强大的体系竞争力,使恒大一直保持高速稳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上升,成为全国房地产企业的先进典范。艰苦创业 高速发展【1997-1999】公司成立之初,正值亚洲金融风暴,恒大地产集团逆市出击,抢占先机,采取“短、平、快”的策略,首个项目金碧花园以“环境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创造了广州昼夜排队购房,日进亿元的销售奇迹。其后,恒大经过三年艰苦奋斗,于1999年从当时广州的1600多家房地产企业中脱颖而出,首度跻身为广州地产10强企业;2000年,排名跃升至广州第6位。苦练内功 夯实基础【2000-2002】经过三年多的高速发展,从2000年开始,恒大地产集团着力于有效整合资源,规范开发流程,狠抓管理促效益,支持未来发展。在广东地区同时开发及储备多个项目,陆续开发销售金碧华府、金碧新城、金碧世纪花园等多个金碧系列楼盘。2003年,恒大被评为广东房地产企业竞争力第1名。二次创业 拓展全国【2003-2005】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发展,恒大地产集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从2004年开始,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着力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全方位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经营战略。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在开发经验、品牌美誉度以及规模实力等方面,初步具备了全国拓展的条件。迈向国际 跨越发展【2006-2008年】恒大已战略性的进入上海、天津、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南京等20多个主要城市,拥有近50个项目,规模与品牌已取得实质性的跨跃。恒大一流的管理团队和成功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超常规发展,吸引了国际资本巨头青睐。恒大累计在国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10多亿美元,已成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典范。稳健经营 再攀高峰【2008-2011】恒大已战略性地进入广州、上海、天津、重庆、深圳等全国120个主要城市,拥有项目200多个,规模与品牌进一步取得大幅跨越。2009年11月5日,恒大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上市当日,公司股票收盤价较发行价溢价34.28%,创下705亿港元总市值的纪录,成为起于内地、在港市值最大的内地房企。2010年,公司先後成功发债27.5亿美元,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企业全球发债的最大规模纪录,全年实现销售金额504亿元。2011年,公司总资产达1790亿元,销售额804亿元,销售面积、在建面积、进入城市数量等核心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品牌价值突破210亿元。深化管理 稳定增长【2012-至今】2012年,恒大步入稳定增长期,全面实施向管理要效益方针,制定各项核心指标(销售额、主营业务收入、核心利润)年均增长30%的计划目标,并通过拓展商业、酒店产业,探讨体育、文化产业,加强队伍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恒大品牌,确保公司实现可持续稳健发展。2012年,恒大全年销售923.2亿元,销售面积1548.5万平方米,蝉联全国第一;截至2013年6月30日,公司总资产达2745.9亿元。未来,恒大在巩固国内领先优势后,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在已有的国际化基础上,寻求更多、更广泛的顶尖国际合作伙伴,并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构筑国际产业集群,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顶级企业。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