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经济发展历程

一:请详细介绍一下东莞市发展史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莞市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东莞博物馆珍藏有村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东莞是英雄的土地,鸦片战争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水质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众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东莞濒临南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这里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3.3摄氏度,年均降水量2042.6毫米。

景观:有中外闻名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抗英古战场遗址,有鸦片战争博物馆、海战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的根据地,大岭山抗日史实陈列馆和榴花抗日纪念亭,吸引不少游客瞻仰。

二:谁知道东莞的经济从哪年开始飞速发展的

1.从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进步  1978年以前,东莞部分群众的温饱还没有解决。如今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宽裕小康。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661元,城乡居民本币储蓄存款余额2013.4亿元。人均居住面积41.8平方米。2000年,在完善职工社会保险的同时,东莞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民养老保险,2006年,全市参加各类社会保险达921万人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大为提高。近年来,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典范品牌城市、制造业十大最具竞争力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教育强市、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名第九、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禁毒先进单位、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市、国家篮球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1978年以前,东莞8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只有377家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0%左右,基础非常薄弱。改革开放20多年,我市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优化,产业特色明显,形成了以IT产业为主导,机械电气、纺织服装、家具、五金等产业为支柱,配套能力日趋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全面参与了国际产业分工,具备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础条件。2006年三大产业比例达到05:58.1:11.4。工业总产值5529.7亿元,是1980年的550倍。东莞工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行业覆盖面广,分布在31个大行业中。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已成为龙头产业,成为拉动工业新的增长点。2006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2194.19亿,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54.14亿元,增长31.4%。  2.是东莞经济在全省和全国的地位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GDP以年均22%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分别是同期全省、全国GDP年均增速的1.14倍和1.43倍。目前,东莞的综合经济实力已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20名,在全省位居深圳、广州、佛山之后,列第四位。 2006年生产总值2626.51亿元,占全省10.11%,全国1.25%  在外经贸方面: 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84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占全国4.78%,全省15.97%,其中出口473.76亿美元,进出总值达368.45亿美元,实现外贸顺差10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3.38亿美元,增长15.63%(旧口径)。2006年东莞市荣获全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一等奖。   在其它主要经济指标方面:2006年,我市全年向中央和省上缴财政收入277.6亿元;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2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全市工商税收总额359.37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47.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  此外,东莞吸引了全国各地500多万人前来创业打工,每年通过邮局汇到各地的款项都超过200亿元。还有许多外来员工通过在东莞工作,学到了技术,学会了管理,积累了经验和资金,返乡创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东莞为什么能发展的这么快?

建“制造业名城”,提升经济增长质量

恐怕谁也不会否认,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造就的一颗耀目的经济新星。仅仅20多年,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东莞便在珠三角群雄中脱颖而出,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全市工业企业有21125家,是1980年的16倍。拥有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源型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工产品种类达到数万种,拥有同行业上下游产品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完善的产业体系。“东莞制造”已成为中国IT制造的代名词,在全球市场也举足轻重。IBM大中华区副总经理李祖藩对此的评价是:“如果东莞通往深圳皇岗的公路被切断,全球70%的计算机商将受影响。”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成为继美国拉斯维加斯、德国汉诺威、中国台北之后的全球第四大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商家参展。

得益于加工贸易的带动,东莞经济社会实现了质的飞跃,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GDP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外贸出口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两百多个城市中位居第七名;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按说,这样的“实绩”不知羡煞多少地方官员,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东莞人却清醒地看到,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莞新一轮的发展将受制于来自资源、人力、环境等等方面的局限。东莞市委书记佟星曾这样说过:东莞最初是在一个农业县的基础上搞工业化、城市化的,当时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东莞采用“三来一补”这种合作方式,走过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令东莞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如果说,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方式获得经济高速发展不失为东莞人实事求是的选择,而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在东莞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的时刻,东莞要实现新跨越,就必须致力于优化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提升东莞的国际竞争力。

进入新世纪,东莞就提出贯彻和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东莞建成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发展战略,实施“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发展思路,即构筑以水、气、路、电、信息网为主的高标准基础设施网,提高城市承载能力,为城市经济提供新的发展平台;大力推进以东莞大道为纵向轴线的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从整体上提高东莞的聚集力和竞争力;突出打造“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加大科技兴市工作力度,营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争取用5至10年的时间,把东莞建成IT产业发达、综合实力雄厚、创新功能突出、城市环境优美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东莞的制造业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围绕着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目标,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人类更高层次的文明,目前,东莞正大手笔地拉开了一场宽领域、深层次的“造城”与“育人”并重的社会变革。

四:东莞哪里的经济发展比较好?急

东莞市长安镇,虎门镇,石龙镇等地经济发展得最好,工业,交通发达。东坑镇在东莞市属于一般镇,工业也很发达,镇区繁华,当地人还可以吧?

五:东莞未来的经济发展会怎样?

2015年东莞GDP达6275.06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50亿元,下降0.4%;第二产业增加值2902.98亿元,增长6.2%,占GDP比重46.3%;第三产业增加值3351.59亿元,增长10.0%,占GDP比重53.4%。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东莞的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2016年,东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2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6.7%)、全省(7.5%)平均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0亿元,下降0.3%;第二产业增加值3172.50亿元,增长7.2%;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7亿元,增长8.9%。三大产业比重为0.3:46.5:53.2。

六:东莞未来的经济状况怎样?怎样更好地使东莞经济更上一层楼?

我给你一个全面的解答吧!

在目前经济转型调整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关于东莞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判断出现略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在常理之中,然而,究竟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呢?对于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的看法,是以东莞今年上半年的综合指标向好为依据,上半年东莞GDP增长9.2%,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增长率,比全国快1.6%,比全省快0.7%,工业总产值增长12.3%,比全省快3.2%,比全国快3个百分点,逆转了去年以来东莞经济增长一直落后于全省大多数市的状况。另一种不同看法,来自南方都市报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了东莞110家企业,有7成的企业不看好制造业,有六成的企业称利润率低过去年,有四成的企业订单下滑,有四成的企业想放弃制造业。两种略有不同的看法,使对形势的判断莫哀一是。我个人认为,第一种向好的看法,根据几项综合指标,可以说明,有可能成为经济向好的拐点,但也只是半年的经济表现,判断东莞整体经济形势的走向和未来趋势,还有待于全年的经济指标来进一步证明,甚至于要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有定论。而第二种问卷调查的结论,从统计范围和时间点来看,还只是局部、暂时的一种现象,能否代表东莞整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如何去解读这两种不同的信息和判断,如何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对东莞的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作出分析研判?我个人认为:一、金融危机给东莞经济带来的冲击,使东莞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经济增长遇到严峻的困难和挑战,目前虽然世界经济形势危机有所缓和,但形势仍然错综复杂,东莞经济面临的经济转型、调整的任务比许多地方更为繁重艰苦。二、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基础,东莞制造业面临的困难也是空前的巨大。制造业的困难最根本的矛盾是市场疲软及产能过剩,由此而带来了订单减少。而经济结构本身内在的矛盾又致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亏损面增加。这些现象并不是表明制造业没有前途、制造业在衰落。作为实体经济的制造业是整个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物质基础,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衰落和消失的,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教训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东莞应该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理性的看法,坚信制造业的前途,东莞的制造业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优势,东莞不能没有制造业,要有坚持把东莞的制造业做好的信心。三、东莞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全球经济矛盾的缩影,如产能过剩、订单减少,也有东莞自身的矛盾,如成本上升,招工难等。美国底特律城市的破产是一个警示,东莞制造业所面临的许多困难和矛盾,表明东莞制造业有面临衰退的危险。在经济全球化面前,能否长久保持制造业的份额,要看你的产业竞争力。东莞原有的制造业的竞争力,如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制造业成本低等在逐渐消失,不调整、创新、升级必然会被淘汰。四、要看清楚东莞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困难和发展方向。要分析搞清楚东莞产业调整升级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未来调整发展的方向在哪里?近年来东莞在产业调整升级方面的探索,有不少突破,找到一些途径,有了一定的成果,如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三来一补企业搞内销、努力打造企业品牌、发展重大项目企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等。这些努力的实践效果近来已有所显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说明东莞的制造业有着坚实的基础,近年来调整升级的措施和路径是基本正确的,必须要持续坚持下去。这次经济的调整无论是对于全世界还是中国,或是东莞都是深刻的、全面的,我们相信东莞的产业经过这次调整后将会更强大,更具有竞争力。

七:说明东莞市工业区位的变化

东莞市近30年经济发展现状及产业转型的调研(2008-08-24 21:24:01) 标签:杂谈 一、 东莞市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1、 起步启动阶段(从1978年到八十年代前期):1978年8月底,广东省,也是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市虎门镇正式成立,尽管其规模极小、设备落后、产品低档,但却掀起了东莞利用外资的序幕。2、 迅速发展阶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所制订的政策深入人心,加上国际社会正寻求多余资本转出,因而迎来了东莞利用外资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3、 巩固提高阶段(1992年到2007):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掀起了东莞新一轮引资历高潮,利用外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1994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宣告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号召全市人民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我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我们按照“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招商引资历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优先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在巩固香港资金来源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工作着眼点逐步转移到欧美、日本、南韩、台湾等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后劲。4、 产业转型及升级阶段(2007-):东莞市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资本的积累,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健全,这为东莞市引进高端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基础。目前由于东莞市的地价、员工成本的提高以及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很多中小型的三资一补企业无力承担这样高的成本,纷纷转入到越南,或者内地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留下的企业或转型或升级,这是保证东莞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二、 东莞市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三资企业,近几年三资企业的发展的特点:1、 外资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的最重要的拉动力。2、为东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的发展。3、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市场的有效供给4、以开放促建设,改善了投资的“软”、“硬”环境,营造出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优势5、外资经济的进入,产权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重组,完成了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三、东莞市区位优势及目前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香港/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东莞作为大京九铁路沿线与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重要连接点,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常平铁路枢纽、虎门港一类口岸、高速公路及国际机场(周边地区)等硬件完备,是广州、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乃至香港、澳门的后勤供应和储备基地,是大京九沿线和珠三角实现互补的重要物资集散地、是面向全球市场的重要工业产品采购基地。遇到的问题:东莞市主要是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产品80%依赖出口,随着人民币升值、美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经济的普遍低迷,东莞市的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风景一边独好的中国,国外市场都看中中国这块蛋糕,东莞市应做好两手打算,一方面巩固外贸经济,另一方面去占据国内市场,毕竟国内市场更有发展的潜力。四、东莞市的产业体系:东莞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有18094家,是1980年的14倍。其中“三来一补”工业8496家,中外合资工业1012家,中外合作工业485家,外商独资工业1618家,拥有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余下全文>>

八:东莞经济有什么特点?

楼主你好!东莞毗邻港澳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东莞有外商企业13800多家,在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全球100强企业有12家,跨国公司有12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近800家。20多年来,东莞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30强。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218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3%。第二、第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54亿元,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1232.70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927.20亿元,增长17.8%。企业总体数量增加。至2005年底止,全市注册登记的工商企业和个体户有35.33万户,比上年增加7.28万户。 价格总水平温和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3.0%,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4%。在消费品价格中,食品价格上升6.5%。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0.97%。 经济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0:56.5:42.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0.2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侧重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与高科技项目建设,以电脑资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市工业的支柱产业。 宏观经济效益趋好。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税收的增加。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含关税)331.91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03.97亿元,增长25.8%。从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来看,2005年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顺差74.87亿美元。 镇村集体资产增加。年末镇、村、组三级资产总额1547.27亿元,比上年净增116.77亿元,增长8.2%;资产净值1114.51亿元,净增83.95亿元,增长8.2%;总资产负债率为27.97%。 民营经济加速发展。我市落实培育“两自”企业,放宽投资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一批环保、交通、能源、文化等项目,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年末注册登记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32.21万户,比上年增长30.5%;注册资金535.41亿元,增长19.6%。全年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462.69亿元,增长27.6%;2005年私营个体经济缴纳各项税收55.01亿元, 增长21.7%,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额(不含关税)的18.8%。 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从业人员101.23万人。2005年新登记失业人数5451人,全年失业人员安置就业人数6044人。年末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数4437人,登记失业率为1.5%。 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市有16个镇区基本完成村组股份制改造,142个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370个经济联社、1657个经济社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分别占两级经济组织的66.4%和68.1%。改革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实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成立镇区安全生产监督分局,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建立“实时在线财政预算监督系统”,市财政全额供给的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现联网。全面清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并完善监管制度,推行税务协管制度。全面实行社会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登记备案,建立投标人投标资格集中审查制度和建设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37项。做好国企改革的后续工作,对10户国有企业实施了改制,有209家企业作关停处置。妥善安置企业职工895人,改制面达95%以上。基本完成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查工作,顺利完......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