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

一: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普遍反映不好组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基于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为特性的一门新课程。它的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是课程改革中的一类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要想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以下特性:

一、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课程的实践性,是使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成为可能,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亲身经历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从而直接获得经验,真实感受自然和社会。例如:组织学生游玩家乡的“西海”。“西海”的水声、鸟鸣声、孩子们的欢呼声,奏出一曲美妙的“大自然之声”,孩子们徜徉海畔,尽情的领悟大自然的美。再如,在低年级我设计的《我们的学校》,带领小朋友在校园里四处走走,看看,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了解自己学校关于成长的校园文化,感受校园的美,体验学校生活。

2、角色扮演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扮演一个新的角色,以一种新的身份来从事活动。例如:《我的一家》,请学生扮演一家人是如何生活的。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晚饭后又辅导孩子功课,一家人其乐融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爸爸、妈妈的辛劳,也感受到一家人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小组扮演: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就吵架,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的麻烦,也给自己的幼小的心灵烙下了伤痕,自己渴望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幸福的家庭对自己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3、合作交流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它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社会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把个人行为与群体要求协调起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学会与他人沟通,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例如《我们的小菜园》,六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在活动中,有一些力气活,如翻地、整地,需要男同学做,男同学们特卖力,女同学在一旁加油鼓劲;有些活儿,如播种一些细活,就由女同学来操作。活动中,男女同学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分工,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

4、自主探究

保证学生个人或小组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品尝了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情绪,获得探究问题的初步经验,激发了学生对自然与社会问题的研究兴趣。例如:在《让鸡蛋浮起来》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动手自我探究以下几个问题:1、把鸡蛋放入水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2、往水里加糖、小石子、沙,鸡蛋会不会浮起来?3、加上盐以后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积极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自行设计实验表格,将研究结果归类。

除了以上活动方式外,还有观察、调查、访问、实验、制作……事实证明,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了,而且活动的效果非常好,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地活动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应具有开放性特征,集中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及师生关系的开放。1、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和验证的......余下全文>>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具体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各部分内容和组织形式。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劳动技术教育主要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一般劳动技术能力的教育,进行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就业选择的指导。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本社区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学校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会创造条件。”(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号) (1)综合性: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往往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通过活动或亲身体验来进行学习,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顾名思义,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但这里所讲的“活动”或“实践”,不能仅仅从字面上、从直观上去理解,把它理解为让学生“动”起来,或者让学生去“操作”。而是要把它理解为“知与行”、“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与统一。那些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没有触动的“活动”,不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所讲的活动。真正具有“育人”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应当让学生在活动结束时“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讲,“活动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它本身不是目的。(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其内容与学生个人的生活或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系,往往表现为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要解决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不可能到书本上去找现成的答案,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才能找到可能的答案。(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很少从预定的课程目标入手,它常常围绕某个开放性的主题或问题来展开。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的集中体现。(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十分注重从学生现有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探究。学生不仅可以选择学习的内容、进度与方式,还可以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活动课程的区别

其目标是:第一学段(一、二年级)1.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三、四年级)1.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五、六年级)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3.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4.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其区别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语文综合性学习属于“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三至六年级、七至九年级和十至十二年级(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它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的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的,因此,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四:什么是综合实践课?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含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弧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这样阐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本理念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二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一)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启发学生潜能,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交往能力。

二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

四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五方面,有利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传统的教材为依托,需要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学校特色和当地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给予学校教师丰富的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促进学校课程的创生与发展。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习型学校建立和校内组织文化罚革。

再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促进了学校管理制度变革。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转变教师新课程实观念、提升课程开发能力、改变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大促进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通过主题开发和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开发意识和课程整合意识。

第二、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课程实践能力。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有助于提高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师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有助于提高了指导教师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自主获取信息、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增强课程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第三、有助于教师成为反思型新时代教师。

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哪些

综合实践课,语文课程里就有,属综合性学习,探究学习写计划或者策划方案什么的,锻炼学生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

数学课里也有,比如学画画比例,学生去量操场,然后来制作比例尺图形。这些活动都强调学生亲自参加实践,得到锻炼

其实这个课程,包含在其他课程之中,把它独立出来,就是给充足的时间去做这些事。而不是以口代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