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发展稳中求进中的稳是指什么
"稳中求进"中的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稳"字当头的经济政策将有利于中国实现自身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二:我国经济社会稳中求进的原因有哪些
稳中求进是指:要在保持温和通胀的情况下,gdp等稳步上升。
如果经济过热或是过冷,会导致通胀率的大幅变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降低(通胀过高,则物价过高;通货紧缩,则就业困难),国家政权的不稳定。所以要稳步。
人民生活水平想要更好,物质财富想要更丰富,同其他国家相比想要有更好的经济环境,人民币想要含金量提高,那么国家经济实力必须提高,所以要求进。
三: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中的“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中求进,“稳”和“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将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而将稳中求进从经济领域提升到治国理政重要原则的新高度,不仅是基于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更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判断。为了实现“稳中求进”,我们要努力做到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稳”是大局,是总基调,意义重大,具体体现在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要稳,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要为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服务,要继续减税降费,要满足社会政策兜底要求;货币政策要“稳健中性”,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要适度,要保持利率和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稳定性增强,消费、投资、进出口增长十分平稳;更体现在稳中有进,经济发展出现更多积极变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服务业占比上升,消费对增长的贡献提高;也体现在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贫困人口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绿色发展初见成效。
所谓“稳”,就是要稳定大局,主要是在内外风险比较大的背景下,做出需要加强风险防范的判断,并将其由过去经济工作的方法论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我们当前面临着各种内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各类金融风险、高杠杆风险和资产泡沫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是资本流动和美国总统换届导致的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
“进”是目的,主要体现在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外延由过去主要强调的“三去一降一补”,扩展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和建立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以及国企、金融、财税、养老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所谓“进”,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都要加以推进。主要是指在改革开放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增长质量效益提高、经济金融风险化解等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力度,在放管服、国企、财政、金融、价格等领域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实现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
遇事稳得住,是难得的品质;不断求进取,是可贵的精神。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把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既稳扎稳打,又勇于进取,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四:2017经济工作为什么要坚持稳中求进
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解释
1.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2.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3.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五:经济稳中求进政治原理
关于“稳中求进”的哲学依据问题.稳中求进”是中央与时俱进提出的科学决策,蕴含丰富而深刻的哲理.(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2)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体现了相对静止,“进”体现了绝对运动;(3)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因此要不失时机的促进飞跃,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5)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6)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稳”和“进”在不同阶段要求是不同的,双方力量不平衡.
六:中国经济坚持稳中求进,稳是进的什么
稳是进的什么?
稳了才能进,稳是进的基础。
七:如何理解2015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人民日报14日评论员文章: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项总体要求,对于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这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认识新常态,适应新
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只有主动适应,
科学把握,积极作为,才能抢占先机,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反之,如果被动应对甚至逆势而动,就可能错失良机,付出代价。
主动适
应新常态,就要认清大势,顺势而为。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但不会无限下滑;结构调整有阵痛,却是不得不过的关口;前期政策消
化是必需的,但可以通过有效引导减缓各类风险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结构由中低端转向中高端,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
点。我们要历史、辩证地看待这些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变化,发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只要波动在合理范围内,就应保持平常心,不必大惊小怪,做到观念上适
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坚持发展,因势利导。新常态,新阶段,发展仍是第一要务。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了,但发展机会
依然很多,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为明年和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用好新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一心一意谋发
展。
主动适应新常态,就要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新常态是发展水平的飞跃提升,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新
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以就业充分、效率提高、结构优化为支撑的发展。发展阶段的转变意味着经济领域“破”与“立”的转换,
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看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力度。要依靠促改革调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加快转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狠抓改革攻坚,
突出创新驱动,在速度下台阶的同时,力争质量上台阶,推动经济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明年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艰巨,我们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挖掘新动力,努力创造新亮点,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