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牧守稍薄

一: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翻译

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二:翻译: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三:古文翻译

而且他的弟兄当时都很有声誉,但是偃蹇于低阶官位。而(他)却不加以提携。

州郡长官表现得稍稍有些懈怠,他就开始迁居。迁居的地方,有十几个州郡。

四:《旧唐书 李揆传》翻译 急! 40分

李揆,字端卿,祖籍陇西成纪,安家于郑州,世代是显贵的豪门世族。少年时聪敏好学,善于写文章。开元末年,应试进士,向皇帝建言献策,皇帝下诏让中书省考察他的文学才能,破格任命为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认为过去主管科考的部门取士,大多不考查他们实际能力,只是提高标准,索查他们读过的书籍,完全违背求取贤才的意图。他在应试文章中写道:

“作为大国选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试时可把经籍放在眼前,请他们任意查找。”

因此几个月之后,对他好的评价传到皇上耳中,从此后很受皇上的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盗贼横行,有的在当街杀了人把尸体扔到水沟中,此时李辅国专权,他上奏皇上请求选调五百名羽林骑士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过去西汉时用南军、北军统辖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机会从南军进入北军诛灭吕氏,才安定了刘氏天下。皇朝设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区分,用来互相侦察监督。现在用羽林军代替功吾卫军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寻常的变故,将用什么控制局面呢?”于是皇上没有采纳用羽林军巡夜的请求。

李揆在宰相职位上,决断大事,提出兴利除弊、官吏进退的主张,虽然非常博学善辩,但他生性热衷于追名逐利,深受人们非议。还有他的哥哥李皆在当时本来就有名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荐。同列的宰相吕諲的地位名望虽然与李揆悬殊,但处理政事的能力却在李揆之上。吕諲被罢相后,以宾客的身份做荆南节度,声望非常好。李揆惧怕他再入朝当宰相,

于是密令直省机构到吕諲所属的地方捏造吕諲的过失。吕諲密奏皇上陈述了自己的实情,皇上就贬李揆到莱州做职务同正员的长史。李揆罢官后,过了几日,他的哥哥李皆改任为司门员外郎。后来过了几年,李揆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当初,李揆当政时,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但李揆自恃是名门望族,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心中很是轻视,不任用他,且对苗晋卿说:“风采出众的贤士不被任用,而贫贱穷酸的小人却来求取官职。”元载怀恨很深。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调职时,就上奏朝廷让李揆做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既没有禄俸,家境又贫乏,老少百余口人,靠乞讨维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样漂泊于多个州郡,共十五六年,当地的郡守长官对他稍有轻薄,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杀后,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又入京担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被宰相卢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驾幸山南时,命令李揆充任与番邦会盟的特使,加封左仆射。他们一行完成使命回到凤州时,李揆因病而死,死时是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五:易经是科学的吗?

易经本身不是科学,但是它里面有很多深刻的科学道理锭它主要提供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和认识模式,它更类似于哲学,但它也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哲学。

关于你的问题,可以有这样两个版本的回答:

一、纯粹的“心理科学家”的回答。是你在三天后和朋友聚餐的时候你才突然想起了三天前有个梦,梦中的情景和你当时的聚餐情况一致,这个梦实际上是你聚餐的时候的一个心理过程,你在聚餐的时候才制造了一个“三天前的梦”,因此人的预言能力、所谓预知的梦本身都是不存在的,那是一个心理假象,如此而已。

二、人的确普遍地有预知能力,即对未来将发生的事件普遍地有某种形式的感知,预言的梦就是其中一种。

参考资料:新浪爱问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