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建筑文化

一: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余下全文>>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统建筑有哪些

斗拱公元前5世纪出现,到现在用了2500年,世博中国馆“东方之冠”是对斗拱的应用。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斗拱是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中的一个奇特构件,它悬挑出檐,层层叠加,将檐口的力均匀传递到柱子上,其目的是将檐口加大并富有美感。这种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门、山西应县的木塔、西安的钟鼓楼等建筑上都有应用。斗拱既是承重构件,又是艺术构件,它的应用使建筑形成“如鸟斯革,如翚(hui)斯飞”的态势。传统建筑中斗拱“榫(sun)卯穿插,层层出挑”的构造方式成为中国馆建筑形态的文化表达。古代建筑斗拱挑出屋檐最多可以探出4米,而现代建筑用钢结构和混凝土,可以发挥更大优势。

三:中国建筑文化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 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 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余下全文>>

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论文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也秉着自己独有的性格绵延下来,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皖南明清建筑、乔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 世界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近年来西方建筑发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对东方的建筑失去信心。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探明东西建筑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未来建筑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认识,我们不能片面的把视觉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图案上,建筑的内在结构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筑 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近一个多世纪。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二、中西方建筑 西方和东方的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也就不一样,所以对建筑的认识也不一样。在中国建筑对人们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实际需要,满足当时的居住需要就行,所以几千年来,保留下的建筑痕迹也很少。西方建造的建筑大部分以永久性建筑为主,大都用很长时间来建造他们的教堂,神庙和陵墓。在中国,在建筑建造上花的时间就少。 比较中西建筑,西方的永久性建筑大都和神灵,宗教有关。这是和他们的政体是有联系的。由于文化的不同,我们不能一味地批判两种文化的好坏,这是无法比较的,我们只能从文化的性质出发来吸取最优秀的成果。历史已经证明,无论科学还是文化艺术,通过交流学习必然会得到好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建筑材料和结构方法也不断出现。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建筑各自发展,各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建筑是有很多原则性和科学性,等待着我们去潜心学习和认识并实践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传统与现代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当代新建筑中,它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先进行屋架的拼装,然后再增加墙壁。就比如人一样,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风格变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材料、结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中有些建筑是用着现代的材料,却披着传统的外衣,显得貌合神离;也有一些创新理念很强的,也能博得大众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进发展,中国的建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建筑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现代建筑所采用,这是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我国是......余下全文>>

五: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

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种种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我们需要增强民族的自信和文化的自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中共中央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

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

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

。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

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 ;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骇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余下全文>>

六:中华建筑中具体包含了哪些文化基因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七:中国建筑文化最基本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下列九点。

(一) 单个的建筑物,一般地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

(三) 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是以木材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两柱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

(四) 斗栱:在副梁架上,在立柱和衡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栱”。斗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最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渐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六)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 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 大胆地用朱红为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

(八) 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件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其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

(九) 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

八: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如何在这个黄金时代整合建筑文化、让中国创造的中国房子能够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房地产行业已经取得了壮观的物质成果,但和最近提出的建立创新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距离尚远。在建筑文化领域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造成了房地产开发不顾民情、建筑文化传统面临断裂的严重问题。  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在新的时空和环境下,研讨建筑文化已经超过了学术的范畴,不仅对个人和企业成长有关,更与房地产产业的发展有关,也关系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崛起乃至对世界建筑文化应该做出的积极贡献。反思是总结的前奏,总结是前进的基础。在反思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变异现象、追根寻源的同时,研讨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本质及其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中国建筑文化的三大误区反思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先天不足,后天多难。  中国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长期受儒家思想的约束、皇权政治的主宰,中国建筑在世界的影响力很低;加上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强权经济、政治的侵略,薄弱的中国建筑文化传统不断遭受到外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在不平等的中外建筑文化交流中,尽管产生过有特色的作品,但先天不足的中国建筑传统文化和国家的命运一样,是多难的、落后的。建国后产生出不少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959年通过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国建筑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发扬;但此后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受俄罗斯建筑文化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多年紧缩和调整建筑标准,以及文革中的“大批判”,都波及到建筑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本来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却又受到“欧陆风”的侵袭;严重的“青黄不接”使西方建筑文化填补了我们发展的空间。由此引发出的建筑文化问题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反思之二,对中国建筑文化业内至今定位不清,误区重重。  对于中国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什么、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就是一种形式,主要是大屋顶、廊子、院子;不了解中国这些特殊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只会在现代建筑的楼体上硬搬某种廊子、亭子。误区二,认为中国建筑文化已经过时了。他们承认中国建筑文化很有特色,但认为这些传统已经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不相适应,是过时的文化;因此,在是否需要发扬传统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其实,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第三,就是体系的对立。有人认为中西文化体系各不相同,要搞现代建筑就不要讲传统,两者不可兼得。这种观念在房地产业界颇有普遍性,在建筑师中间也有很多人是这样看问题的。虽然他们在中国土生土长,但受现代建筑教育多于受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建筑传统的根基很薄,基本上是喜新缺旧,缺乏建筑文化修养。新一代的建筑师认识上的浅薄必然导致一方面迫于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设法去满足政府领导和发展商的意愿,另一方面又要受到“明星”、“大师”的左右,在我们的建筑报刊、书籍、报告中,到处充斥着西方的建筑文化,许多建筑师难免受其影响,随波逐流。  有一位著名的外国的建筑师曾这样说,我在中国的看到的建筑基本只有两种:要么是模仿、要么是彻底的破坏。外国同行都如此深刻地看到中国建筑文化存在的问题,现在,应该是为中国建筑文化传统重新定位、走出重重认识误区的时候了。

九:中国的建筑文化有哪些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建筑从总体上说是以木结构为主,以砖,瓦,石为辅发展起来的。从建筑外观上看,每个建筑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为屋顶,下为基座,中间为柱子,门窗和墙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还有一种由木快纵横穿插,层层叠叠组合成的构件叫做斗拱。这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内的梁与天花板,有俨然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斗拱这个词在谈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不提,由于它在历代建筑中的做法极富变化,因而成为古建筑鉴定的最主要依据。

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包括皇家宫殿,寺庙殿堂,宅居厅室,陵寝墓葬及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寺庙,陵墓等都采用相近的建筑形式与总体布局方式即对称齐整,主次分明。以一条中轴线将个个封闭四合院落贯束起来,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可以说是地道的儒家风范。唯园林建筑与此迥异,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当是更多地带有道家思想的痕迹。

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上述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