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粮南运主要运输方式

一:运输粮食的货运车辆最关心粮食的什么

一般使用盖车车皮,那样减少丢失和雨淋,也有用运煤的那车皮的,需要蓬布和清扫

(一)铁路运粮能力不足。

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和煤炭运量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铁路运粮少是由于铁路运输中存在结构性矛盾所致。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市场是商品最直接、最重要、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商品的生产、供给、运输都要追随市场需求的脚步同时,还应保持适度的供过于需状态,使市场始终处于适度的竞争状态。在我国粮食是相对价值较低但重量大的散货商品,主要生产区和消费区严重脱离运输数量大,距离远,环节多。而由于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缓慢,使得粮食的运量大小,运力分配都由铁路部门决定而非市场,因此铁路运输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粮食运输发展的瓶颈。其次,在有限的运力下,运输粮食并不是铁路部门的首选,原因在于:运力不足时选择效益比较高的商品如煤炭、钢铁、木材等。粮食运输体积大,利润低,致使铁路部门不愿运粮,粮食运输企业往往还要支付额外的请车费才能申请到车皮。铁路运力分配不合理,不科学,造成现有运力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二)粮食运输成本过高

与粮食生产成本相比,我国目前粮食运输费用过高,并占据了粮食物流费用的大半。

(三)粮食散运不发达

而我国每年仅通过铁路运输的粮食总量就在1亿吨左右。粮食的包装运输使得包装物和人力装卸成本偏高,导致经营成本增加,完全不能达到散装、散运、散卸、散储的四散化要求。从整个行业来看散运比重不15%。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散装化物流运输程度最高的地区不仅拥有4000辆铁路散粮运输专用车,还有较完善的散粮中转库和港口散粮中转设备。但由于产粮区域分布较广收储、装卸环节较多,包粮运输仍占较大比重,包粮和散粮物流方式并存,粮食物流散装化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散粮运输也不到粮食运输总量。国粮食运输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进行包装运输,四散化的专业技术配套设备建设并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四散化作业的要求。

(四)粮食铁海多式联运发展存在障碍

目前我国粮食流动呈现北粮南运这主要是由于粮食生产区域的集,使得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粮食供给能力增强。东北地区成为粳稻、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玉米、稻谷和大豆大量流向华东、华南和华地区。同时,因为南方地区经济发达,人口流向南方,造成南方粮食需求量增大。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8%,而每年的跨省调运量占全国调运量的60%。在这种局面下,有限的铁路运力无疑会成为制约北粮南运的运输瓶颈。发挥东北地区港口优势,发展铁海多式联运是必然选择。但是我国目前铁海联运发展还存在几方面障碍:

1.北粮南运中尚未形成大型的物流专业组织,大部分是散户运粮,发运人多而发运量少,组织化程度低,不能满足铁海联运整车整船发运的要求,同时运输成本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2.主产区粮食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不仅体现在铁路运力有限还表现在港口建设不足。

3.水路运输潜力开发不足。尽管铁路运力紧张,但是像大连北良港这样的具备国际先进技术的散粮进出口港口,运粮大多不能满足整船发运的要求,而且散户也难以负担运输费用。

4.地域化的限制,即并不是所有的目的地都处于港口附近,即使铁海联运节省了一部分成本但是到达目的地后粮食需要再通过铁路或公路送达,期间发生的装卸费用,也会形成资金负担。

二:北粮南运的有利影响

从“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

在大连北良港,码头上每天都有成百上千吨玉米装船,沿渤海、东海一路南下。这个总投资60亿元的东北粮食物流“龙头”,如今与200个港口库、中转库、收纳库连接,成为“北粮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

在相隔千里之外的浙江舟山老塘山深水港,从北方过来的运粮船不绝于途,源源不断地填补着浙江省每年100亿公斤的粮食缺口。浙江省粮食局有关人士说,目前浙江是全国第二大粮食主销省份,约有一半的粮食依靠省外调入,预计到2015年,全省70%的粮食将由舟山粮油物流基地承载或中转。

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我国传统的三大粮食主产区,一是长江流域,二是黄淮海平原,三是东北地区。历史上,中国粮食供应一直是“南粮北调”格局。

在中国古代,江浙、两广、两湖一带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在全国举足轻重。据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达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方征收北运的漕粮多达400万石。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说,近10年来,这一态势发生了大逆转。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说,我国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步转移,“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日趋明显。目前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地区已成为主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粮供应地,其中东北的粮食外调量占到全国的60%左右。

谈及“北粮南运”的成因,农业部发展计划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有五大因素。其一,北方生产供给增强。这得益于北方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以及水利设施的改善等因素。其二,南方市场需求增加。南方畜牧业、饲料工业发展,拉动了北方粮食南下。其三,消费结构升级。南方经济增长拉动消费水平提高,对东北优质大米(粳稻)需求增加。其四,粮食种植区域变化。南方水稻面积减少,北方水稻地位越来越高。其五,人口向南方流动。东南沿海一带汇集了大量农民工,其粮食消费增加了“北粮南运”量。

著名农业专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万宝瑞评价说,目前我国出现“北粮南运”是地区资源优势发挥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的结果。

粮食物流滞后制约“北粮南运”

吉林农业大学原校长孙立诚说,从2003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较为稳定,当前的粮食形势处于产销“紧平衡”的状态。由于粮食产销区位分布明显,目前全国粮食每年总流量高达1.7亿吨,其中跨省粮食流量约为7000万吨。

粮食专家分析认为,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北粮南运”为代表的粮食跨省调运数量日趋庞大,而制约“北粮南运”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现有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

大连保税区宏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给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北粮南运”主要靠铁路和海运。他通常在内蒙古通辽当地收购玉米,经过减斤、过磅、装编织袋后运到火车站,成本每吨约40元;火车运到大连港,每吨运费50多元;从火车站搬运到港口码头粮库每吨需15元;玉米装船费用每吨60多元;如果运到福建,海运费每吨在60元至80元。加上港口仓储费、沿路玉米千分之二的损耗等各环节的费用,一吨玉米从东北经过大连口岸运至福建,运输成本至少在250元,流通费用占销售总成本的30%。

记者在北方产销区走访发现,目前粮食物流体系建设至少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主产区粮库的建设水平普遍滞后,许多粮食存储在由苇席、竹片等器材制成的简易露天粮囤里。二是散粮配套差,部分资源被闲置。三是铁路运力紧张,水路潜力开发不足。刘金成说,长途运输时如果赶上车皮紧张,企业就需要付出高额的“请车费”,一节车厢要5000元左右,等于......余下全文>>

三:降低配送中心物流成本的重点是什么

(一)大力提升物流社会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促进企业内部物流需求社会化。优化制造业、商贸业集聚区物流资源配置,构建中小微企业公共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社会化物流服务。着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引导传统仓储、运输、国际货代、快递等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能力;支持从制造企业内部剥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发挥专业化、精益化服务优势,积极为社会提供公共物流服务。鼓励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创新,不断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发展定制化物流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物流需求。进一步优化物流组织模式,积极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提高多式联运比重。

(二)进一步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

加强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发挥核心物流企业整合能力,打通物流信息链,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踪。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等有实际需求、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物流信息平台发展,鼓励各类平台创新运营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

(三)推进物流技术装备现代化。

加强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推动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加快食品冷链、医药、烟草、机械、汽车、干散货、危险化学品等专业物流装备的研发,提升物流装备的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逐步淘汰栏板式货车。推广铁路重载运输技术装备,积极发展铁路特种、专用货车以及高铁快件等运输技术装备,加强物流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吸收引进国际先进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四)加强物流标准化建设。

加紧编制并组织实施物流标准中长期规划,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按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基本满足发展需要的要求,完善国家物流标准体系框架,加强通用基础类、公共类、服务类及专业类物流标准的制定工作,形成一批对全国物流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物流标准。注重物流标准与其他产业标准以及国际物流标准的衔接,科学划分推荐性和强制性物流标准,加大物流标准的实施力度,努力提升物流服务、物流枢纽、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运作水平。调动企业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积极性,推进重点物流企业参与专业领域物流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物流标准的培训宣传和推广应用。

(五)推进区域物流协调发展。

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整体战略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要求,继续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物流协调发展。按照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规划要求,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通道建设,重点打造面向中亚、南亚、西亚的战略物流枢纽及面向东盟的陆海联运、江海联运节点和重要航空港,建立省际和跨国合作机制,促进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东部地区要适应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制造业转型、内外贸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探索国际国内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按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区域合作和发展等要求,加快商贸物流业一体化进程。中部地区要发挥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强与沿海、沿边地区合作,加快陆港、航空口岸建设,构建服务于产业转移、资源输......余下全文>>

四:南粮北运、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都是哪边往哪边运输?比如 南梁北运可以是南方的

按字面意思来即可

南水北调就是南方水运往北方。南方水资源比北方丰富,比如西南地区

北煤南运,北方的煤资源多,山西大同,内蒙古等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如此道理

五:(28分)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根据以下材料,结

(1)①交通 ②水源 ③土地 (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6分)(2)①沿海(东都沿海) ②海洋运输 (每空2分,共4分)(3)①内陆向沿海迁移 ②城市化 (每空2分,不分次序,共4分)(4)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资源、能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农产品:西菜东运、北粮南运等(每点2分,共6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5)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西部高山冰川消融、青藏高原冻土加速消融等等。(每小点2分,共8分,多答不给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能超过本小题总分) 试题分析:(1)此问注意审题,抓住题目信息“可以增加的区位因素有...”的关键词“可以增加”,在“世界工厂”示意图中的区位因素还有交通、水源、土地等因素。(2)“世界工厂”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由生产的产品主要出口国外,所以使得海洋运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崛起的最重要“生命线”。(3)由题干信息: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成为了“世界工厂”,可知“世界工厂”在近30年逐渐形成的,在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从内陆向沿海迁移,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过程。(4)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世界工厂”促使了我国内陆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劳动力、资源、能源和农产品等区域间协作。我国的劳动力从中西部向沿海迁移,西部的资源、能源输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因而建设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5)此问难度较大,容易出现审题不准,对问题“这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了什么深刻变化”中“这”判断不准,“这”是指我国成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带来什么影响,碳排放量大,加剧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加,西部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海水倒灌等现象。

六:中央刺激经济的各种措施如何体现财政的

1财政的巨大作用

(一)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政府手中就有钱能在保证吃饭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资源包括:土地、水、矿藏、林木、厂房、技术以及人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必须实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而通过财政支出改变各种资源在生产场合的配置,就是实现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也是因为,通过对西部地区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发、利用,将促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1) 调节资源配置

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

2) 促进经济的发展(板书)

这些图表和数据都充分地表明了我国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仍然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3) 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板书)

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丁基础。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将不得社会的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