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一: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怎样

后世对曾国藩不同评价的原因:

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和看法是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对曾国藩做出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不同人的评价:

《清史稿》: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惜秦蕙田五礼通考阙食货,乃辑补盐课、海运、钱法、河堤为六卷;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军礼要自有专篇,如戚敬元所纪者。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营规,其于军礼庶几近之。晚年颇以清静化民,俸入悉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时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故虽严惮之,而乐为之用。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国藩事功本于学问,善以礼运。公诚之心,尤足格众。其治军行政,务求蹈实。凡规画天下事,久无验,世皆称之,至谓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何其盛欤!国藩又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至功成名立,汲汲以荐举人才为己任,疆臣阃帅,几遍海内。以人事君,皆能不负所知。呜呼!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曾府三杰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薛福成:自昔多事之秋,无不以贤才之众寡,判功效之广狭。曾国藩知人之鉴,超佚古今,或邂逅于风尘之中,一见以为伟器;或物色于形迹之表,确然许为异材。平日持议,常谓天下至大,事变至殷,绝非一手一足之所能维持。故其振拔幽滞,宏奖人杰,尤属不遗余力。尝闻曾国藩目送江忠源曰:“此人必名立天下,然当以节烈称。”后乃专疏保荐,以应求贤之诏。胡林翼以臬司统兵,隶曾国藩部下,即奏称其才胜己十倍。二人皆不次擢用,卓著忠勤。曾国藩经营军事,亦赖其助。其在籍办团之始,若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李续宜、王鑫、杨岳斌、彭玉麟,或聘自诸生,或拔自陇亩,或招自营伍,均以至诚相与,俾获各尽所长。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朱孔彰:中兴景运,群公辈出,十年之间,削平大难,非天生圣相而振兴之,乌能若是邪?然履危濒死屡矣,有百折不挠之志,宏济艰难,虽曰成功者天,抑亦人谋也。赵衰之言曰:“说礼乐,熟诗书,为元帅。”孙叔豹之言曰:“太上立德,次立功,次立言,谓为三不朽。”公独兼之。至天津之役,攘垢忍尤,以安邦国,老成至计,谋出万全,可谓至忠矣。

欧阳昱:予观文正一生,不善用兵而善用人,牛溲马勃,无不收纳。所以群才效用,大寇荡平,而为中兴第一功臣也。

梁启超:①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中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②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

谭嗣同:历观近代名公,其初皆未必了了。更事既多,......余下全文>>

二:为什么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反差如此之大?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借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余下全文>>

三:曾国藩这个人为什么历史评价这么高

曾国藩主要成就:

政治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己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

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军事

曾国藩提倡忠君卫道、以儒家学说治军的这一宗旨还贯彻在选将、募兵、军队管理以及协调军内外关系等方面。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内涵极丰,集显过人之处。他认为,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兵少而国强”,“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主张军政分理,扣负其责。他购买洋枪、洋炮、洋船,推进中国军队武器的近代。

曾国藩治军把选将作为第一要务,他说,“行军之道,择将为先。”他的选将标准是德才兼备,智勇双全,而把德放在首位,并把德的内涵概括为“忠义血性”。他提出,“带勇之人,该求我党血性男子,有忠义之气而兼娴韬钤之秘者,与之共谋。”又说“带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计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大抵有忠义血性,则相从以俱至,无忠义血性,则貌似四者,终不可恃。”曾国藩认为,“忠义血性”的将领主要应从既受封建礼教熏陶又少官场恶习的儒生士子中去选择。罗尔纲在《湘军兵制》中统计,凡姓名、籍贯、出身、职务可查的湘军将领179人中,儒生出身的104人,占58%。以如此众多的儒生为将,这在历代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

将清朝的世兵制改革为募兵制,也是曾国藩建立湘军的首要一着。他说,“数年来痛恨军营习气,武弁自守备以上无一人不丧尽天良。故决计不用营兵,不用镇将。”因此,他组建湘军时,主张不在市民而在乡农中招募兵员。其用意就是乡农中招募的兵员朴实壮健,有利于灌输封建的忠义伦理思想和便于适应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曾国藩还规定,“招募兵勇,须取具保结,造具府县、里居、父母、兄弟、妻子名姓、箕斗清册。各结附册,以便清查。”凡无保者,概不招募。曾国藩的这一做法,完全是承袭了明末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募兵思想。曾国藩对绿营的编制方面也进行了改弦更张。湘军的编制以营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以下设哨,哨以下陆师为队,水师为船,马队为棚。湘军之始,营以上不再设官,各营全辖于曾国藩一人。其后营数增多,才有统领和分统的称谓。曾国藩要求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找、层层节制的原则组建军队,自统领至兵勇都是逐级进行募选,改变了绿营中“兵与兵不相知,兵与将不相习”的弊病,但也明显暴露了建立私家军队的用心,并从此就开创了近代中国“兵为将有”的先例,军阀拥兵割据的局面也就初显端倪了。

曾国藩在治军方略上苦费心机,主张用儒家学说治军,即用封建伦理纲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礼忠信作为治军之本......余下全文>>

四:中国近代史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怎样的?

近代中国产生过不少矛盾人物。曾国藩就是中国近代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具有多面性的人物。

他维护传统又越出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同时却抉破了旧物。作为“中兴名臣”之首,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作为“自强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引接的门洞。

“世事别来一番新”。这种富有历史内容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儒学中人的忧患困惑及其艰难曲折的历史分化。曾国藩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首开“私家军队”之先例;他亦是历史上少有的大誉大毁之人—肯定之言,谓之成就“震古烁今”;否定之言,则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誉之而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最具争议的历史近代人物。

五:曾国藩的功过

历史人物评价从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曾国藩评价的问题上的分歧更显得突出。曾国藩在世时就兼有“中兴第一名臣”的桂冠和“曾剃头”、“增屠户”、“卖国贼”的徽号;曾国藩死后,清政府称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然而也有人说他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离聚敛”之风,“以夷狄攻中国”,“杀人割地”,取媚洋人,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戎首”。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评价,很大原因是人们以自己的眼光去评价曾国藩,而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曾国藩的立场。

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 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

“同治中兴”局面中,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是否比前人提供更多的东西?这是评价历史人物一条很重要的标准。在学术道德文章方面,曾国藩有很高的造诣,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这些成就有没有超越前人?哪此方面超越前人?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所以,只有对以上三个关键性问题有一个实事求是的分析,才能对在这个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的争议人物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和辨别。

一个人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是多方面的,即使在一个事件一个运动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呈不同的色彩,在处于不同时代的后人眼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的眼里会有不同的曾国藩。

下面,按照曾国藩走上历史舞台进行活动的顺序,分析曾国藩在一下几个重大的历史活动及其作用。

一、镇压太平天国之功过

言罪者说:曾国藩镇压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它代表着中国人民大众反封建反外国侵略的政治要求,大方向是进步的,性质是正义的。所以,曾国藩罪莫大焉。

言功者则说:“曾国藩打败了太平天国,避免了中国历史倒退到神权政治的黑暗时期”,应当肯定。

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实现了中国重新统一与重建顶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任务,其历史功过是不言自明的。

二、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

我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近代化运动。而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倡导者、最早的实践者正是曾国藩。

(1)他率先筹设了中国第一家近代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

(2)曾国藩并不满足于手工制造近代船炮。1865年,向美国朴得南公司购回中国向西方直接购办的第一批机器。

(3)曾国藩与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办起了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基础。

(4)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的近代化。

(5)曾国藩促进了我国的海军建设。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化运动,不仅有发轫、首创之功,而且还使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

曾国藩在文学、理学方面的造诣很深,在清代文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在治学、治家方面都有可垂范后世的贡献;在治军方面也取得了影响后人数代的成就。连毛泽东也说:“独服曾文正”。这些都为人所共知,不必多说。

总之,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余下全文>>

六:曾国藩为什么受到后人推崇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主持领导的湘军集团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而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的结果又广受非议,所以有些史家在评论曾国藩时,往往称之卖国贼、刽子手。然而,事物总有两个方面,排除政治因素,近代对曾国藩的思想理念、处世哲学推崇备至的名人也能数出一大串来,如李鸿章、梁启超、毛泽东、蒋介石等。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能让毛主席佩服的人极少,曾国藩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主席年轻时说他自己“独服曾文正公”,晚年又评论曾国藩“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国藩也极为推崇,说其足以任自己的老师。毛泽东、蒋介石二人无论在意识形态还是性格特点上,都是迥然不同的,他们分别领导的政治集团还是相互对立、征战多年的,而他们对曾国藩的认知上却是一致的。

究竟是什么使得毛蒋二人对曾国藩如此推崇呢?

曾国藩是清朝咸丰、同治两朝权势最重的汉臣。在他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不但自身官至两江总督,手下总揽江苏、江西、安徽、浙江四省(清政府的税赋重地)的军政大权,全国十八个省(当时)中有十三个省的督抚由其门生故吏出任,而且其一手组建起来的湘军更是扩至五十万之众。湘军集团所拥有的政治、军事力量空前强大,足以与满族贵族为主导的清廷分庭抗礼。在这种情势之下,湘军集团内部拥立曾国藩“更进一步”以使自己飞黄腾达的人大有人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湘军的发展到了顶峰,曾国藩被历史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一则小“故事”,说明了当时的情景——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在天京被攻陷后的一天晚上,湘军的三十几员高级将领齐聚曾国藩的住所求见大帅。曾国藩整装步入大厅,态度严肃地命众将就坐,也不问众将来意。众将见主帅表情如此,也不敢出声。如此相对片刻,曾国藩命人取纸笔,进以簿书纸,命换大红笺,曾国藩就案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写后掷笔而起,一语不发,从容退入后堂。众将不值所措,屏息良久,才由曾国荃趋前拿起红笺,只见曾国藩写了十四个大字:

倚天照海花无数

流水高山心自知

由此可见,曾国藩当时完全了解众将的来意是什么,但他却不点破,只是以很隐蔽的方法,很明确地表明了心迹。试论曾国藩为什么会同时受到毛主席和蒋介石的推崇?

与手下所期望的截然相反,为了向清廷表明自己没有拥兵自重,更没有其他的非分之想,曾国藩一方面压制平乱有功的九弟曾国荃向朝廷要官;另一方面自剪羽翼,主动裁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湘军。他未雨绸缪,在两江总督的任内拼命筹钱,两年内募集到五百万两军费,1864年7月攻下天京,他在次月就开始裁兵,没有向朝廷要一文钱的裁兵费。曾国藩的这番以退为进的苦心之举,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自然是看在眼里,心照不宣的。曾国藩生前曾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在他死后,清政府给他谥号“文正”(按谥法:道德博闻曰文,靖共其位曰正)便是对他最好也是最高的回报!

功高震主,古来有之。不管哪朝哪代,统治者对手下的功臣总有一份顾忌,这点在改朝换代的初任统治者身上尤为明显,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莫不如此。“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似乎成了成功的统治者对待功臣们惯用的手法。

曾国藩自幼接受孔孟之道的教育,一心希望通过“修齐治平”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他也确实按照这个步骤一一做到了)。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某些方面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在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的同时,还不时地将自己的心得经验灌输给弟弟和学生们,而其中积极的部分也确实影响了许许多多的后人。曾国藩在他政治生涯顶峰时,仍能保持十......余下全文>>

七:曾国藩对自己对联的评价 挽联留世

上联:自诫,尘世繁杂,世事多变,处事遇忙则乱,所以做事要稳。

下联:自勉,有成就的,人大多吃过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八:曾国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曾国藩和湘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地主家庭。1838年中进士,1839年任侍郎。他崇尚程朱理学。1853年,咸丰帝任命他为帮办团练大臣,在湖南督办地主武装团练。他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兵勇及其将领全用湖南人,因此被称为“湘军”或“湘勇”。湘军以地域的、封建的关系为纽带来巩固内部;以程朱理学作为思想武装;以抢劫掳掠和官爵鼓舞士气;将领大多数选自所谓“宿儒 ”、“生员”等地主知识分子。1854年2月,湘军练成水陆两军约一万七千人。

江南大营溃散以后,清政府升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曾国藩提倡“捕人要多,杀人要快”。这个杀人如麻的刽子手被称为“曾剃头”。他举办洋务,建立新式军火工业,制造武器,武装湘军。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成为地方上势力最大的实力派。1870年,他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媚外卖国,屠杀人民,激起公愤。不久,他就病死了。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 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

曾国藩率湘军镇压了太平大国,被清廷称为“同治中兴”第一功臣;又于1861年创 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成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辛亥革命以 后,一些革命党人称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并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是遗臭 万年的汉*。

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对曾国藩的评价最为客观,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 元凶。”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 “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并亲自从《曾国藩家书》中摘录出许多 语录,然诵参悟。 当然,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 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受地主阶级利益的局限,官至一品大员,代表着封建统治势力。但是,作为 一个影响深远的人物,必然有其深刻的自身原因。单就这个意义,研究、了解曾国藩也 是非常必要的。

2、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曾国藩六岁读 书,二十八岁中进士。初授翰林院检讨,一直到道光29年(1849年)升礼部右侍郎、署 理兵部左侍郎。咸丰帝即位后,他先后兼任过兵、工、刑、吏等侍郎等职。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 生严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被后世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

曾国藩一生经过了中国哀朽的过程,就其本人而言,早年精专学问,学作圣贤,着 实取得不少成绩,后从戎理政,也不失终有所成。然而他率军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割地 等所作所为,却是罪名昭著。特别是“天津教案”使曾国藩遭到沉重的精神打击,于18 72年3月12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61岁,正如古人所云:“千夫所指,无病自亡。” 无论曾国藩属何种类型的人,如何评说,历史是公正和客观的。至少有一点可以肯 定,曾国藩对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他 留下的《曾文正公文集》一书,在历史上受到世人的重视。

《曾文正公全集》由曾国藩撰写,李鸿章之兄、湖广总督李瀚章编辑,共167卷,初 于1876年刊行,几经刻印,卷数不一。全集包括奏搞、批牍、治兵语录、文集、诗集、 杂著、日记、书扎、家书、家训等部分。但流传至今,并受世人重视的,亦只有其中的 “家书”真正遗......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