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和陶行知

一:比较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异同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 教育与生活

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不但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件事,而且一切传达(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意义。”他所说的“传达”其实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其二,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其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②。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观点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二、 学校与社会

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③。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当然,学校也不是社会的简单移植和照搬,与普通的生活环境相比,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净化的、平衡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顺利成长。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不是与现实社会毫无关联而独立自存的,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杜威认为“学校里的生活必须与校外的生活连贯一气。这两方面须能自由地相互影响”校内生活若与校外生活不相关联,即使儿童在校内能了解社会并养成对社会的兴趣,也是不能适用于校外生活的。“学校既与社会隔离,于是学校里的知识不能实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行”。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就象从空中抓住一只活泼的小鸟把它关进鸟笼一样。它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余下全文>>

二: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与生活有何区别

答:“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大师教育

首先,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大师教育

其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大师教育

再次,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大师教育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师教育

“教育即生活”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才是值得向往的?教育怎样为创造美好生活尽力?教育又怎样对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足与弊端?尤其是,教育本身怎样才能成为美好生活的典范?大师教育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即学校生活也是生活的一种形式。首先,学校生活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使学生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学校生活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变革而我行我素。

杜威坚信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认为社会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教育改造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要给社会生活的变革以充分的和明显的影响。杜威的希冀是通过教育改造社会生活,使之更完善、更美好。大师教育

两者相同点:承认教育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反对将教育与生活分离;认为生活含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承认教育对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大师教育

不同点:(1)定位不同。前者认为教育应该以生活为核心,后者认为教育也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学校是生活的一种形式,生活包含教育。(2)前者强调了生活的重要性,对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有所忽视,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契合。(3)后者更注重把教育本身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

三:做中学的“做中学”与杜威、陶行知“在做中学”区别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900年曾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基本原则。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杜威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初期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现在我们探究式科学教育理念有本质上的不同。 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时,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回国后积极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于1926年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理论中的“做”,指的是生活社会实践,强调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而“HIBL做中学”是国家科学教育改革的项目(Inquiry based science education),这里的“做”,指的是基于动脑、动手的科学探究,强调在动手做学习中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和认知模型。

四: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杜威最有创造力的学生是陶行知

胡适、陶行知、陈鹤琴以及蒋梦麟、郭秉文等作为赴美国留学的青年学生先后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在那里,他们无疑受到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些后来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学者,“在美国进步主义思想的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在其生平的某点上自认是他的大师约翰·杜威的追随者。”特别是胡适,他最终选择实用主义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实际上是由于杜威的影响。

尽管胡适、陶行知、陈鹤琴都师承于杜威,并且是近代中国新教育运动的推动者,但是,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或在教育观点上从杜威那里受到的影响程度并不一样。尤其应该指出,陶行知和陈鹤琴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并不是照抄照搬。作为学生的陶行知和陈鹤琴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他们的老师杜威的学说和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如果从他们各具特色的教育思想的形成来看,又可以说这是他们对老师杜威的学说和理论进行改造的过程。陶行知在反对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的过程中,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吸取合理因素并在长期的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和普及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试图对杜威的学说和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方向。正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陶行知发现了杜威的教育学说和理论行不通,这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和反省。经过在实践活动中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陶行知逐渐摆脱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他的影响,办起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陈鹤琴也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在他看来是合理的和有用的东西,并结合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实验,试图使该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胡适也积极地介绍杜威的实用主义,并在近代中国反封建的文化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某些精华结合起来,并进行中国化教育道路的探索。但是,胡适选择的却是一条与陶行知和陈鹤琴不同的道路,其教育改革探索仅仅停留在学术研讨上。

五:陶行知和杜威理论的异同

我可以确定正确的是A和D,B的貌似是对的,C我就真的不太清楚了

六:杜威和陶行知思想只比较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有很大的联系,对两者的思想进行阐述并对比分析异同点,发现其相似之处在于:强调联系教育与生活,注重儿童个性自由发展及身体力行创办实验学校践行自己的生活教育思想;其差异在于:两种思想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并用于解决不同现实问题的,且侧重点不同.它们对我们当前教育有几点启示:寓教于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生活走进课堂.

七:杜威实用主义和陶行知现代教育思想的区别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创立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因此他被誉称为“实用主义巨人”。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1915年,他24岁时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专修教育行政,杜威是他的指导教授。陶行知作为杜威的得意门生,全面学习了杜威教育思想。回国后,他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开展了平民教育运动,继承和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创立了以“生活教育”为主线的现代教育理论。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杜威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一、 教育与生活

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不但社会生活和传达是一件事,而且一切传达(因此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都具有教育意义。”他所说的“传达”其实也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即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①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更倾向于一种“大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他认为要让民众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从教育的角度来阐述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或生活对教育的意义”。他的“生活即教育”有三层涵义:其一,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是生活便是教育;其二,生活决定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其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是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②。他认为“鸟笼毕竟是鸟笼,决不是鸟的世界”,因此他主张扩大教育的范围,把鸟儿放到天空中去,而学校教育要把完整的社会生活向学生开放,与儿童的生活世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他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总的来说,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都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打破了传统教育所提倡的“教育自教育,社会自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导致了学校与社会的脱节,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重后果。即使在今天,二者的观点对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仍具有重大意义。

二、 学校与社会

 根据“教育即生活”,杜威又提出“学校即社会”。他要求把学校办成和现有制度一样的环境,以便从中培养出能完全适应眼前社会生活的人③。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把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呈现学生现在的社会生活。当然,学校也不是社会的简单移植和照搬,与普通的生活环境相比,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化的、净化的、平衡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顺利成长。学校作为一个雏形的社会,不是与现实社会毫无关联而独立自存的,而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杜威认为“学校里的生活必须与校外的生活连贯一气。这两方面须能自由地相互影响”校内生活若与校外生活不相关联,即使儿童在校内能了解社会并养成对社会的兴趣,也是不能适用于校外生活的。“学校既与社会隔离,于是学校里的知识不能实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行”。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就象从空中抓住一只活泼的小鸟把它关进鸟笼一样。它试图吸收社会的所有方面把其溶入一所小小的学校,因此,广泛地实行它是容易的,而“社会即学校”的概念与之相反,它寻求的是将学校的所有方面延伸到自然世界。

陶行知的“社会即学校”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余下全文>>

八: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关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资料:

所谓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我们期待着“和谐社会”的构想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九: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异同

哎,我的耳朵就是成都,就可见我的旧相册刚才那会我家孩子还写诗上瘾了还是?还是卸掉,这就叫爱。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