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清史答案

一:网络选修课清史答案超星泛雅

判断题 1 对 2 对 单选 D5353

二:名垂清史,里面有那个字是错别字?的答案是什么?

名垂青史 ( míng chuí qīng shǐ )

解 释: 垂:流传;青史: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 清 卓尔堪 《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无论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三章:“这班读书人,一旦背叛朝廷,无不希望捧着 张献忠 成就大事,自己成为开国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并且名垂青史。”

三:清史稿 列传第九十二 沈德潜文言文阅读答案

(清史稿列传92)

沈德潜,字碻士,江南长洲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试未入选。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年六十七矣。七年,散馆,日晡,高宗莅视,问孰为德潜者,称以“江南老名士”,授编修。出御制诗令赓和,称旨。八年,即擢中允,五迁内阁学士。乞假还葬,命不必开缺。德潜入辞,乞封父母,上命予三代封典,赋诗饯之。十二年,命在上书房行走,迁礼部侍郎。是岁,上谕诸臣曰:“沈德潜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初不因进诗而优擢也。”

十三年,德潜以齿衰病噎乞休,命以原衔食俸,仍在上书房行走。十四年,复乞归,命原品休致,仍令校御制诗集毕乃行。谕曰:“朕於德潜,以诗始,以诗终。”且令有所著作,许寄京呈览。赐以人葠,赋诗宠其行。德潜归,进所著归愚集,上亲为制序,称其诗伯仲高、王,高、王者谓高启、王士祯也。十六年,上南巡,命在籍食俸。是冬,德潜诣京师祝皇太后六十万寿。十七年正月,上召赐曲宴,赋雪狮与联句。又以德潜年八十,赐额曰“鹤性松身”,并赉藏佛、冠服。德潜归,复进西湖志纂,上题三绝句代序。二十二年,复南巡,加礼部尚书衔。二十六年,复诣京师祝皇太后七十万寿,进历代圣母图册。入朝赐杖,上命集文武大臣七十以上者为九老,凡三班,德潜为致仕九老首。命游香山,图形内府。

德潜进所编国朝诗别裁集请序,上览其书以钱谦益为冠,因谕:“谦益诸人为明朝达官,而复事本朝,草昧缔构,一时权宜。要其人不得为忠孝,其诗自在,听之可也。选以冠本朝诸人则不可。钱名世者,皇考所谓‘名教罪人’,更不宜入选。慎郡王,朕之叔父也,朕尚不忍名之。德潜岂宜直书其名?至世次前后倒置,益不可枚举。”命内廷翰林重为校定。二十七年,南巡,德潜及钱陈群迎驾常州,上赐诗,并称为“大老”。三十年,复南巡,仍迎驾常州,加太子太傅,赐其孙维熙举人。三十四年,卒,年九十七。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悫。御制诗为挽。是时上命毁钱谦益诗集,下两江总督高晋令察德潜家如有谦益诗文集,遵旨缴出。会德潜卒,高晋奏德潜家并未藏谦益诗文集,事乃已。四十三年,东台县民讦举人徐述夔一柱楼集有悖逆语,上览集前有德潜所为传,称其品行文章皆可为法,上不怿。下大学士九卿议,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四十四年,御制怀旧诗,仍列德潜五词臣末。

德潜少受诗法於吴江叶燮,自盛唐上追汉、魏,论次唐以后列朝诗为别裁集,以规矩示人。承学者效之,自成宗派。

四:《清史》什么时候编好?该巨著的客观性如何?

我国又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清史》的编纂2004年于全面启动。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

编纂清史,既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一个庞大而严肃的学术研究课题,不仅要完成主体工程,即写出一部反映当代中国学术水平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史学著作,还包括整理出版相关的档案、文献和译著等基础工程,因此整个编纂任务是非常艰巨的,需要“集四海之思,聚八方之力。因此,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将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

同我国历史上各种大型史书的编纂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清史》的编纂面临着庞大的资料整理和翻译任务。清朝大恭内政外交的文献档案,都由满文记载;许多公文用满文书写;尤其是清前期康、雍、乾三朝,形成的满文档案数量最巨;保存下来的清代碑刻、谱书用满文写的也不少。同时,清朝与历代封建王朝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即清朝已进入近代全球化时期,清政府与日本及欧洲国家的交往频繁,在英、俄、德、法、日等许多国家的档案馆,都存有大量与清朝有关的历史档案;还有不少当时的外国人作为第一当事人写下的清朝见闻,以及研究清朝的重要外文文献。这些都是纂修《清史》的重要档案资料。

不足之处

《清史》的编撰者均受命于官方,在政治倾向上难免会丧失中立性。《清史》编撰委员会戴逸也指出,受限于作者水平,在语言上采用了白话文,自然和桐城派所编辑的《清史稿》有较大差距,这一点体现在篇幅上。《清史稿》篇幅均简洁明了,而《清史》则过于繁芜。与台湾版《清史》比较,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但是,这些不足以影响本书的史学价值,本书必将是研究清史者的必读书目。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