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关山月徐陵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1、①思念家乡亲人。②厌倦战争,渴望回家团聚。(意对即可) 2、虚实结合。关山客子思念家乡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答想象,客子身处边塞想象妻子深夜不眠的情景;或从对方写起(衬托),用家中思妇的不眠衬托军中客子的思乡,均可得分。】
二:徐陵《关山月》中表现“客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关山,秦川,疏勒,祁连--地名关山的月亮正明,客居之人蓦然回忆起家,乡,离人惆怅时,思妇应该也守候在窗边未眠吧?跟着队伍,一路走过疏勒,祁连。。。仿佛这场战争永无止境似的如今这般一直的争斗,结果带来到处苍凉之景象,物是人非我已经忘记了随军几年了。。似乎,战乱延续,一时走不到头了
哪一日才能归故里,哪一日才能享受太平
三:求关山月徐陵的赏析.速
关山遥隔几千里,两处同瞻关山月。此诗写得清拔苍凉,疑是唐代边塞诗人的先驱。
徐陵的《关山月》借境,借物抒情 ,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感受。
徐诗基本是以第一人称的口气问出了心中的所想,,徐诗的“户军复几年”表现出了征人的思乡与无奈,徐诗更多的是以亲临者的角度来写。
四:陆琼关山月诗歌的翻译
《关山月》
陈·陆琼
边城与明月,俱在关山头。
焚烽望别垒,击斗宿危楼。
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
乡园谁共此,愁人屡益愁。
这是一首把班婕妤的团扇、钩弋夫人的玉钩,二个典故咏叹在一起的乐府诗。
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
诗人以此为题,明月、关山,焚烽、危楼,将士出征在边城,浴血奋战,令人牵挂;而在深宫屡见发生的“团扇”、“玉钩”之事,更加令人伤感。这样的家园谁来与共?婕妤扇、秦女钩,怎不让人愁上更添愁?一首好诗!
陆琼(公元537—586年),字伯玉,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幼聪慧,有思理,6岁能作五言诗,颇有辞采。其父陆云公时为梁代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梁大同末年(545),陆云公接受梁武帝诏命,评定《棋品》,朝中大臣到溉、朱异等相聚一起,时陆琼年方8岁,当着众臣面将棋局覆出,传闻京师,誉为神童。可惜,陆琼11岁那年,父亲即故世,又遇侯景作逆,携母避于县城西乡。勤苦读书,画夜无怠,遂博学善文。陈天嘉元年(560),陆琼入仕为始兴王陈伯茂的法曹行参军,后兼尚书外兵郎,进殿中郎,调任新安王陈伯固的文学,掌东宫管记。后来,骠骑将军、司徒陈顼辅政,吏部尚书徐陵将陆琼推荐给他,担任司徒府左西掾、兼通直散骑常侍。陈太建元年(569),陈顼登极称帝,陆琼被任命为太子陈叔宝的幕僚,历任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中书侍郎、太子家令;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后领大著作,撰写国史。至德初年(583),后主陈叔宝继位,陆琼进入中书省,执掌诏诰,授散骑常侍、兼度支尚书、领扬州大中正,晚年出任吏部尚书。
据史载:陆琼生平谦逊、清俭,“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止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陆琼一生侍母至孝。在当东宫幕僚期间,“母随在官舍,后主(陈叔宝)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自丧母丁忧,陆琼哀慕过毁,不久病逝,时年五十。
而徐陵边塞乐府能从众作中脱颖而出,正得益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南朝文风的软媚窠臼,兼容了北朝文学刚健慷慨的风尚。若将徐陵《关山月》与梁、陈诗人的同题之作加以比较,会有直观、深切的理解:月出柳城东,微云掩复通。苍茫萦白晕,萧瑟带长风。羌兵烧上郡,胡骑猎云中。将军拥节起,战士夜鸣弓。(徐陵《关山月》)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月中含桂树,流影自徘徊。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萧绎《关山月》)兔月半轮明,狐关一路平。无期从此别,复欲几年行。映光书汉秦,分影照胡兵。流落今如此,长戍受降城。江总《关山月》)徐诗着力于刻画我军战士的紧张备战。全诗未有一语抒情,但将士戍守的艰辛、积极卫国杀敌的斗志已蕴含在场景之中;且全诗无一赘语,写景与叙事连接紧密,“情旨深,节奏老”。萧绎《关山月》所用意象是“桂树”、“春花”、“白雪”,这都是南朝咏物、游宴题材中惯常使用的琐碎景物,不具备北方特质。萧绎以精工雕琢的笔法刻画北地风光,导致全诗精致有余、粗犷不足。而陆琼、陈后主等人的同题之作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陈后主诗曰:“带树还添桂,衔峰乍似弦。”陆琼:“团团婕妤扇,纤纤秦女钩。”张正见:“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都是南朝诗坛写景、咏物诗的纤华格调。江总之作虽不杂箱箧气,但感情格调沦于消沉感伤,全诗缺乏浑融的气象,终不如徐作。...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