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社会现象的评论的书籍
书籍
梁文道《常识》
王开玲《精神明亮的人》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
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这一本相对贴近学生)
前三本买一本看就够了。
杂志:南风窗,南方周末,海外文章(这个偏向国际,也应该适当读读。)
二:谁帮我找几篇有关对某些社会现象评论的文章
新脑体倒挂是现实社会的必然
脑体倒挂是指相同劳动时间里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取得的报酬数量。现在,社会上脑体倒挂又开始了。
近日,物业派泥瓦匠到家里维修墙面透寒问题。几个民工进屋维修。他们的日收入已达270元。如果每个月他们有20天的活干,他们每个人每个月可以很轻松的赚到5400元。
家里照顾老人聘用的保姆最后一位应聘的价位是2800元/天,还要包吃、包住。由此可见,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在不断地上涨。反观大学毕业生,他们转正后的月工资也仅仅是2000元左右。
现实社会,许多农民工的工资现在开始超过了大学毕业生的工资。
工资,这是个社会敏感话题。工资又和市场有着必然的联系。工资的数值多少通常由企业和市场两个方面来决定。二十年前有“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一说,到今天仍然免不了还会存在类似的问题。
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薪酬的高低与劳动力供求关系紧密相连。大学毕业生数量多了,岗位竞争激烈了,薪酬就会下降。农民工数量少了,需求量增加了,农民工的工资就上涨了。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甚至出国留学生,投入了大量的就业前期教育费用。但是,所学专业人员过多过剩,需求不足必然产生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工资必然会下降。
大学的扩招,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素质下降,有文化人的工资在下降。基本生存所需费用上涨势必会带动社会低端人群生存成本的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则自然会成为必然。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来临,这种情况会不断地加剧。
中国社会,望子成龙,逃离农村,逃离苦累岗位是社会的时尚。大学生的扩招让大多数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升学的投入又会因为毕业就业岗位薪酬的降低而失去了投资的价值。上学花费大量的资金回报率在降低。这会使得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出现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者是产出不足的怪现象。
大学毕业的预期收益会随着更高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而变得更低,甚至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从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高的现象。虽然进大学花掉了许多钱,但通过职业特点赚回受高等教育所花费的费用又是如此的困难。
大学扩招,继续宣扬大学是精英教育的误导使得社会上仍然认为大学毕业生还是一代骄子是及其错误的。
当今社会新脑体倒挂是现实社会的必然。大学生花掉大量钱财去接受多年高等教育毕业后多年也赚不回上学的费用是必然。这里有社会的问题、政府的问题,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社会里,做农民,做工人不快乐,做农民工更不快乐。社会的不公平性、不平等性导致社会上底层人士被歧视,被蔑视。因此,人们才去争先恐后的上大学。而现在,又有如此之多的毕业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的收入未达到所预期的效果。
如果社会公平、平等,收入差别不是如此之大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去上大学。更多的岗位不需要本科教育的学历。从本质上讲,太多的本科教育对国家和个人的投入实际上可能是一种浪费。
大学的扩招实际上在为政府解决着就业的压力,缓解着就业人口增长的速度。并且大学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产业,子女上大学花掉了家长们的大量钱财。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困难继续扩大,并且毕业后参加工作的薪酬还在不断地降低。那些就业困难或收入低的毕业生们将不能不认为自己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着被社会、被政府所欺骗。
三: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评论,谈出自己的看法或感悟,作文
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9月7日《扬子晚报
》)
老人家跌倒,怎么扶、需要哪些医学知识,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并实践的过程,不是一篇报道就能够保证所有人在遇到老人跌倒的时候,就能够按照“技术指南”中的每一步进行操作。而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扶”,而是“扶不扶”!
看到老人跌倒在地,人们通常的第一个想法是:哎呀,真可怜,岁数那么大了,不知道这一摔会不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但是,随着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案,再到最近的南通长途司机好心救人却被诬陷肇事,人们的情感逐渐偏移,从最初对跌倒人的同情、对助人者的尊敬,转移到对助人者的同情、对跌到人的无视。才有了老太被活活卡死在护栏上、摔倒的老大爷隔了一个小时才被送进医院这些令人寒心的后续事件发生。
作为路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我遇到跌倒的老人时,扶还是不扶?如果当时没有摄像头、没有录像、甚至没有来往的行人作证的时候,我敢向他/她伸出援手吗?
作为受害人,你是否问过自己:当别人来帮助我的时候,我应该抱着什么样的心情对待这些陌生的好心人?以后别人摔倒,我会像别人帮助我一样帮助别人吗?
作为受害人家属,你说是否问过自己:我的亲人是如何脱离危险的?谁在他/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
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如果那个跌倒的、被夹住的、急需帮助的人是自己,你希望别人怎么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会遇到路滑摔跤,往大了说,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老人跌倒扶不扶”拷问的不仅仅是几个当事人,更考验整个社会的公德心,考验每个人的良心!如果我们能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如果我们能少一点私心,如果国家法制再细致一点……也许就会大量出现“金发女孩给晕倒老人喂水”这样的情景,也就不会出现“老人被护栏夹死,众人围观”的惨剧。
四:关于评论一种让你不满的社会现象的作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看见过很多不良的现象。其中,我最看不惯的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著名画家华君武有一幅讽刺性和批评性的漫画――《假文盲》。在画中,那几个身材魁梧、衣冠楚楚的青年男子的行为不就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吗?
如今,有许多像著名画家华君武漫画的“假文盲”的事例。在公园的花坛里,生长着许多美丽的花朵儿,十分引人注目。旁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摘花”的几个大字,但是有一些人却因为爱慕,而不管牌子上面写着的是什么字,只管自己喜欢与不喜欢,就毫不手下留情地摘下了着美丽的花;在校园里,草坪上往往成了孩子们的娱乐场:有的玩游戏,有的踢毽子,有的跳绳……可是,在草坪的旁边明明里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请勿践踏”的几个字十分清楚,可是一群群的小孩子去看不入眼,任意践踏了草坪。在公共汽车上,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字“老幼病残专座”等。但是坐在座位上的却是些高大强壮的人。老人小孩却站在车上的走道上。那些人见了也视若无睹,继续坐在座位上,想也没想过让坐。
这些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折射出了社会某人的自私自利的行为。试想,如果一个社会的人都这样自私自利,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意识。那么,这个社会还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吗?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文明社会中的文明人吧!
五:社会评论文怎么写
社会评论,顾名思义,评就是评判是非、真伪、美丑;论就是议论、说理;评论就是以议论、说理为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
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
先叙材料,后发感想,这是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基本写法,由“引”、“证”、“联”、“结”四步构成。
步 骤 :
A)引 :引材料、亮观点
B)议 :发议论
C)联 :联现实
D)结 :做结论
变式写法有两种,每一步的内容与要求与常式写法相同,只是步骤有变化: l、“联”-“引”一“议”一“结”:
2、“引”-“联”一“议”一“结”。
二、内容要求:
社会评论的特点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户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