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笛卡尔《指导心灵的规则》拉丁文原文
笛卡尔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很多人都知道他说过的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他连“我存在”这个命题都不肯随便相信,只有当他感到确实有一个在思考的自我的时候,才能确信自己的存在。
他的著作很多,我在这里只提一篇文章《指导心灵的规则》,其中提到了21条思维原则,其用意在于指导人们怎样探求事物的真理。文章是非常好的文章,尤其是前几条原则,甚至达到了经典的程度。
美中不足的是中文翻译非常晦涩难懂,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去阅读。我在这里是想尝试一下,用简单的文字来说明这些思维的原则,看看会不会帮助到那些愿意了解这些价值连城的思想的人。对于真正产生了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去阅读原文(中文原文即可),必然会有更多收获。
熟悉GTD的朋友可能会在阅读中可能会发现许多似曾相识的东西,也可能是思维研究的暗合,更可能是GTD的倡导者David Alan也是从笛卡尔这里得到了启示。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并非说笛卡尔的思维的原则达到了认识的高标,但正如是牛顿定律并不因为相对论的出现减少其经典的价值,笛卡尔的思想价值的光辉也仍会长期存在。
二:申花与中能的比赛,下榻的酒店
都比赛完了,还问什么呀!真够了
三:方法论》的观点,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 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认识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的研究方法等等,除此之外,还有逻辑和历史一致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主客观相统一的辩证方法、历史合力的研究方法、“人本”和“物本”相统一的方法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2) 基本原则
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前提.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要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主义标准(以人为本的)
第二,主体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纬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 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实质上是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精神.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关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五,发展性原则.这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反对用静止和孤立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在认识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善于从合理性中发现不合理性,从不合理性中发现合理性.“辩证法要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批判性是发展性原则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方法论既有同于其它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方面,又有别于其它方法的方面,社会科学方法论既要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又要有适合于自身特殊性的原则.探讨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原则,必须搞清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一),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具体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环节,是方法论的基础,主线与标志,它制约、支配研究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影响和决定研究方法、手段、工具的选择和运用,制约研究态度、步骤和研究成果.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在研讨、阐述科学认识方法时,侧重于对方法论作哲学分析,侧重于方法的理论基础,它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科学方法论科学体系中,方法论原则则占有核心的地位.
第一、 社会科学方法论原则是哲学世界观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挥指导作用的中介.
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这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主要体现在:(1)任何科学方法归根结底都为一定的哲学世界观所决定.(2)方法论支持、影响甚至改变着一定的世界观.(3)哲学世界观终究要转化为一定的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意义上也有一定差别.首先,两者的对象范围是不同的,哲学世界观的范围是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方法论的研究对象是方法,只限于研究方法这个范围.其次,哲学世界观对于人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是间接的,作为方法论研究......余下全文>>
四:怎样评价苏格拉底的问答法
苏格拉底创立的问答法被世界公认为“最聪明的劝诱法”.
其原则是:与人辩论时,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具体的做法和特点是:开头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对方连连说:“是”,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一开始就说“是”字,会使整个心理趋向于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的组织都呈放松状态.情绪轻松,可以保持谈话间的和谐气氛.
在这种方法中,谈判者开始所问的问题,都是反对者所赞同的.在谈判者机智而巧妙的发问中,获得无数“是”的反应,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诱导到我方在谈判中所希望得到的结沦中.它是著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妙用.
让人作出“是”的反应,并非容易.所以,对提出的问题要经过思考,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以从对方的需要出发,从对方的角度提问;可以提出常识范围以内的问题;也可以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所以,有三步:
开始,不要讨论分歧的观点,而着重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
取得完全一致后,自然地转向自己的主张,同时,尽力避免让他说不.
巧妙诱使对方承认你的立场.
评价:
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所以,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对西方教育教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苏格拉底的方法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受教育者须有探求真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育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教育的对象更适合有一定推理能力的人。
五:研究性课题该选什么呢?
一、课题选择的原则
选择课题时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活动。强调科学性,是要求我们注重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或是在某方面空白的填补,或是前人研究成果的完善或发展,或是某领域某些不正确观点的纠正,或是有助于研究者自身养成良好的科研意识、习惯、态度、规范及思维方式。选题的科学性,可保证课题研究方向正确,而不选反科学、伪科学和荒诞迷信的课题。
2、创新性原则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和前进。科学研究的选题应体现创新性,这种创新性既可表现为理论、观点和概念的创新,又可以表现为方法上的创新以及应用领域的创新。选择的课题是无人提出的或是别人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它应该是努力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创新性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因此,努力使自己的课题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就能赋予课题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对于高中生来说,刚开始参与科学研究,不能要求过高,但必须做到能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可行性原则
一个小组在实施课题的具体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实施这一课题时的可行性。课题小组成员知识结构状况的可行性应予考虑。高中学生的知识状况不允许在选题时好高骛远,涉及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应与知识结构相适应。课题小组成员结构配置也应考虑。组员课外知识的广泛性,爱好专长程度的高低,对电脑操作熟练的程度,社交能力的差异等等,都会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六:洪堡五原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现代化大学教育的科学定义——洪堡五原则洪堡,一位被世人誉为“德国教育之父”的思想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化大学——柏林大学。现代化大学教育的科学定义洪堡五原则也同时出现。一:科学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取决于人类对真理和知识的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过程、取决于研究、创造性以及自我行动原则的反思。二:科学是一个整体,每个专业都是对生活现实的反思,惟有通过研究、综合与反思,科学才能与苍白的手工世界区别开来。三:科学首先要有自我目的,而真实性的重要意义也仅仅位居第二。当然,有真理进行的这种目标自由式的探求,恰恰能发掘出最具实用性的知识,并能服务于社会。四:科学是与高等学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有通过学术研究、科学交流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反思,才能培养出最优秀的人。大学生要学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更重要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惟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立的判断力以及个性,达到自由、技艺、力量的境界。五、高校的生存条件是孤寂与自由,这就是“坐冷板凳”的学术自由,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界中永无权威可言
七:像邓稼先的人物有哪些
焦裕禄 王进喜 泰勒(Taylor) 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对生产管理和工资制的革新。科学管理理论可以概括为: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以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从欧洲兴起的。15世纪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开拓市场的需要推动了远航探险和地理发现,进而推动了天文知识和地理知识、数学和力学的发展,于是伴随着思想和宗教领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在科学领域中产生了以天文学开始的科学革命。 主要人物及其作出的贡献: 1、1543年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发表《天体运行论》这部不朽著作,提出了日心说宇宙体系。经过伽利赂(G.Galilei,1564-1642)、开晋勒(J·Kepler,1571-1630)的进一步论证和发展,不仅实现了天文学上的革命,也引起了自然观、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革命。人们开始从对自然界的的笼统的、模湖的认识发展到对于自然界的进行深入的、细致的研究。 2、英国的培根(F.Bacon,156l-1624) 对于近代科学的兴起有卓越贡献的。他的贡献主要不在科学成果上,而是为科学的复兴摇旗呐喊,大力提倡新的科学方法。培根第一个系统研究科学方法并将其当作追求知识的原则、追求知识的程序和方法,他的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著作取名《新工具论》,以示其在科学方法论上的创新。按照培根的科学方法论,正确进行科学研究乃是从命题金字塔的底部一步一步上升到顶部.也就是:有条理地追求知识的程序是以自然为对象,以感官知觉为起点,让心灵顺着一条全然循序递进的阶梯向前推进,即通过实验、列表、比较、排除、归纳而逐步上升到公理(形式)阶梯的顶部。”培根在他的《新工具论》里,还采用他的实验归纳程序,详细讨论了热的本质的问题。培根的方法主要强调归纳的一面,他试图将科学方法程序化也有其积极的意义。 3、笛卡儿(R.Descartes,1596-1650)是解析几何的创立者。他在《哲学原理》中,阐述了“物理学”中的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作一个具有统一性的物质世界,其本质是广延性,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使得混沌状态的物质微粒形成了旋涡运动并通过排斥和吸引而组织起来。他试图以机械运动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架大机器,进而用来解释动物有机体,提出了“动物是机器”的影响深远的著名命题。他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他是唯理论科学方法的创立者,又是将还原主义原理深深扎入科学之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以“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规定了唯理论科学方法的出发点。他的“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之一”是:“全部方法,只不过是:为了发现某一真理而把心灵的目光应该观察的那些事物安排为秩序。如欲严格遵守这一原则,那就必须把混乱暖昧的命题逐级简化为其他较单纯的命题,然后从直观一切命题中最单纯的那些出发,试行同样逐级上升到认识其他一切命题。”另一条原则是:“要从错综复杂事物中区别出最简单事物,然后予以有秩序的研究,就必须在我们已经用它们互相直接演绎出某些真理的每一系列事物中,观察哪一个是最简单项,其余各项又是怎样同它的关系或远或近,或者同等距离的”。在《方法谈》中,笛卡儿给出的指导人们理智的四条原则,第一条包括避免“急躁与偏见”,只接受清晰和独特的思想;第三条要求从简单到复杂渐次前进;第四条要求进行无一遗漏的完整分析。其中被认为是统治了西方科学方法达350年之久的最为重要的原则是:“第二条原则是把我正在考虑的难......余下全文>>
八:求一偏文化诗学角度分析的作品
生命的焦渴与人生的追求—陈敬容诗歌永恒的生命追求意识分
在我国的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个将中国新诗推向中西诗意融汇新高潮,从而推动新诗现代化进程,为新诗创作作出可喜探索与贡献的诗派——“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可以说是一个既老又新的诗歌流派,因为相对于诗人较早的自觉创作,九叶诗派的成名却是一件“新鲜”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而且因为有些作家的早逝,有些作家艺术创作中心的转移,整体上人们研究的并不多,在许多的文学史中只稍微提及而已。评论界认为,“九叶诗人”当年将时代课题、民族忧患与个人经历有机结合,着力呼唤一种“沉默中生长的力量;在艺术上,注意借鉴西方艾略特、叶芝、奥登等现代诗派的某些表现方法,运用象征与联想、幻想与现实的渗透,力求在诗中体现智性与感性的融合,达到人生与诗意叠合的效果”,因此有人称“九叶诗人”是“中国式的现代主义”[1]。
作为“在中西诗意结合上颇有成就、因而推动了新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女诗人之一”[2],九叶诗人陈敬容不但自觉追求新诗的艺术,更是用心、用生命谱写她对诗歌的理解,用诗歌谱写生命的畅想曲。“我有渴意,而且又不绝地寻找着渴;当我找到焦灼的渴意的时候,我同时也就望见盈盈的满溢了”(《渴意》)。陈敬容的诗歌在人生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显示了她对生命的全新领悟及对新生活、新生命的极大期盼。有研究者这样认为,陈敬容的诗“是真切的生命体验,是敏锐的生命感觉,是生命搏斗的过程,是精神超越的记录”[3],对于诗人及其作品而言,这种评价还是比较恰当的。本文试图从生命诗学角度探讨陈敬容诗歌内在永恒的生命追求意识,为九叶诗人的研究做番微薄的尝试。
一、生命诗学与九叶诗人创作
综合多种观点,可以这样说,生命诗学是以生命作为根基,从生命出发来思考和阐述诗的本质、作用乃至技术的一种诗歌理论。中国现代生命诗学是在20世纪的新文学运动中产生、并在20世纪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获得充实与发展的。
五四时期郭沫若、宗白华、田汉等在西方诗学影响下张扬起了生命诗学的旗帜,其中郭沫若认为“生命是文学底本质,文学是生命底反映。离了生命,没有文学”,他反对诗的社会功利性,十分重视诗人人格的创造,还不避讳灵感这一诗人生理现象的存在;宗白华在柏格森创化论的影响下论诗无不以生命为本;田汉则接受了日本文学家厨川白村等人的苦闷象征说,接受了文艺的根本在于生命的观点。三四十年代胡风、冯至、唐湜等从不同的路向丰富和发展了生命诗学的内涵,其中胡风强调诗与人的统一,强调诗歌内容形式同生命机能的关系,而冯至则把存在主义引进了中国生命诗学的建构,唐湜则把生命的意义引进到了诗歌意象的讨论之中。到20世纪末,生命的无意识与神性被引入到中国诗学的体系中,这两者的融合为中国现代诗学的自我圆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4]。
很明显,中国的生命诗学远远超出了传统诗学言志和缘情的指导原则,它深受以叔本华、尼采、狄尔泰以及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狄尔泰把文学创作(诗)与生命“体验”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对中国诗学影响较大。狄尔泰认为,诗是解开人的历史性生命之谜的中介,因为诗可以通过体验反思生命,他还以想象力的描述和分析作为他的生命诗学的基础,突出了想象的诗化生命和体验生活的审美价值。狄尔泰认为诗体验的主要内容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反思,正是基于想象力的创造性及其所创造的新世界,诗和艺术才能有解放人的巨大作用,使人超越现实,反思生命的意义,解释和澄明生活的巨大审美价值[5]。
在九叶诗派中,绝大部分诗人受到中外文学艺术家上述思想的影响,他们在与远方诗神即西方现代诗学的遇合中[6],找寻到了一个“回来......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