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激励理论

一:管理学六大经典激励理论的内涵是什么?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由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其发生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能追求高层次的需要。

2.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它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本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保健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即外界因素等,诸如组织政策、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地位、安全和生活条件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就会消除不满,但如果得不到满足,则会招致不满的产生。激励因素则是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多属于工作本身,诸如成就、认可、晋升、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这些东西如果能得到满足,使职工感到满意就可激励其工作热情。如果不能满足,则感到不满意,但影响不大。

3.费罗姆的期望理论:美国著名学者费罗姆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作用大小取决于两大因素, 一是人对激励因素所能实现的可能大小的期望, 二是激励因素对其本人的效价,即激励力量=期望利率×目标效价。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学生在教育中体验到收益和效价越大,作用也就越大.教育效果也就显著。

4.X-Y理论:美国著名的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1957年11月号的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有名的“X理论一Y理论”,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观点叫做X理论,即管理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与刺激,一方面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其为组织目标努力。在人们的生活还不够丰裕的情况下,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当人们达到了丰裕的生活水平时,这种管理方法就无效了。由于上述的以及其它许多原因,需要有一个关于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把它建立在对人的特性和人的行为动机的更为恰当的认识基础上,于是他提出了Y理论,根据Y理论,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5.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6.成就激励理论:大卫·麦克利兰提出,成就激励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者。麦克利兰指出,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作出成就的动机”,但是大约只有10%的人受到成就欲的激励。人们受成就激励的强弱取决于其童年生活、个人和职业经历及其所在组织的类型。

二:《管理学》分析马斯洛和赫茨伯格激励理论在管理中的意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根据照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对刚参加工作的新员工及部分家庭经济负担过重的员工,他们需要更多的现金开支,所以,他们对薪酬与福利水平,特别是现金收入的多少最为关切;而对大多数主管而言,他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他们多数是“上有老下有小”,还要承担一定的房贷,家庭责任需要他们更加关心职业保障和社会保险;现在的中层管理人员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有房或有车或有房又有车,薪酬与福利的激励就会出现边际递减效应,他们更关注的就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和职业能力的提升。

其次,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员工的需求。部分70后员工的家庭经济负担同样较重,他们也需要开支更多的现金,所以,他们对现金收入的多少关注程度较高;而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后70及80后员工,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一定的家庭经济作后盾,大多员工在家庭的支持下也有了住房,虽然他们中的部分员工也需要承担一定的房贷,但总体上他们的家庭负担并不重,所以,这个群体最迫切需要的是友情、互助和认同、赞许。

第三,帮助我们了解员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员工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员工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了理论依据。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促使企业管理人员注意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特别是它们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满足的关系,因此是有积极意义的。赫茨伯格告诉我们,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深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是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工作的安排,量才录用,各得其所,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给予表扬和认可,注意给人以成长、发展、晋升的机会。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这种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三:管理学原理(激励)

老板没有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而去盲目的去激励员工,过分的赞扬员工的工作是不明智的做法。当员工完成企业制定的目标或者超额完成时,老板适当激励员工,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来用物质或者口头表扬的形式,同时要注意激励过程中的保健因素。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级,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老板应该针对不同层级需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同时适量、适度、及时激励员工。

从期望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公司建立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员工自身有精神动力去完成企业所要求的责任和职责。老板运用激励理论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对于基层员工激励最好不要越级去激励。

四:管理学中激励的方法

目标激励,奖惩激励,评比、竞赛、竞争激励,榜样激励,参与激励,感情激励,员工持股激励,危机激励等,具体来说:

工作激励方法:1、工作简化;2、工作轮换;3、工作扩大化;4、工作丰富化;5、授权;

6、灵活的工作日程。

结果激励方法:1、绩效工资;2、分红;3、期权;4、员工持股;5、年金。

五: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有哪些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激励理论是心理学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各学派的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是关于如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充分发挥人的智力效应,做出最大成绩。自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结合现代管理的实践,提出了许多激励理论。这些理论按照形成时间及其所研究的侧面不同,可分为行为主义激励理论、认知派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3大类。

1.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本世纪20年代,美国风行一种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其创始人为华生。这个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的实质是激励,通过激励手段,诱发人的行为。在“刺激—反应”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激励者的任务就是去选择一套适当的刺激,即激励手段,以引起被激励者相应的反应标准和定型的活动。   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后来又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即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具体说来,在激励手段中除了考虑金钱这一刺激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劳动者的主观因素的需要。根据新行为主义理论,激励手段的内容应从社会心理观点出发,深入分析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使个体需要的满足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一致化。   新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人们的行为不仅取决于刺激的感知,而且也决定于行为的结果。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而起着强化激励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所以在教育中运用肯定、表扬、奖赏或否定、批评、惩罚等强化手段,可以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定向控制或改变,以引导到预期的最佳状态。

2.认知派激励理论

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的机械反应,这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对于人的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内在因素,诸如思想意识、兴趣、价值和需要等。因此,这些理论都着重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如何推动人们的行为。   认知派激励理论还强调,激励的目的是要把消极行为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组织的预定目标,取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在激励过程中还应该重点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属于这一类型的理论还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挫折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和内部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与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3.综合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强调外在激励的重要性,而认知派激励理论强调的是内在激励的重要性。综合性激励理论则是这两类理论的综合、概括和发展,它为解决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指出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场动力理论是最早期的综合型激励理论。这个理论强调,对于人的行为发展来说,先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环境的刺激实际上只是一种导火线,而人的需要则是一种内部的驱动力,人的行为方向决定于内部系统的需要的强度与外部引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内部需要不强烈,那么,再强的引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波特和劳勒于1968年提出了新的综合型激励模式,将行为主义的外在激励和认知派的内在激励综合起......余下全文>>

六:请运用管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分析这个案例,要有深度

1管理者只有不断满足员工的实际需要,尤其是满足员工占主导地位的需要,才能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工作热情。领导者对员工缺乏理解、判断错误,必然会导致激励不当。 2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高薪足低层次需要,赞赏是高层次需要;双因素理论认为,高薪是保健因素,赞赏是激励因素;期望理论认为,赞赏是有效的激励手段;公平理论认为,激励的动力主要来自薪酬的相对量。激励员工需要理论指导,领导者对员工的理解、判断错位,除了调查研究不够外,还与他们的指导思想有关,对员工的不正确假设,会导致理解判断的错位。 3激励是手段不是目的。领导者对员工有了正确的理解和判断,才能采取正确的措施,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高薪是相对的,它的激励作用是递减的,领导者必须从金钱万能的迷雾中解脱出来,切实地理解员工的主导需求,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

七:管理学原理中激励的"双因素"是指什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

这一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Herzberg)在50年代后期提出来的。他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就员工激励的问题提出了“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又叫双因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因素丹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另一类为激励因素。

1、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和条件因素,如企业组织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基层人员管理的质量、与主管人员的关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薪金、与同级的关系、个人生活、与下级的关系和安全等十个方面。这一类因素如果缺少,就会引起不满和消极情绪,如果改进则能预防和消除员工的不满,但不能使人满意,不能直接起激励作用。就像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因而称这些因素为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则往往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如工作成就、工作成绩得到承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责任感、个人得到成长、发展和提升六个方面。这类因素对员工能起到直接的激励效果。它们的改善,或者说这类需要的满足,往往能给员工以很大程度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对双因素论的评价

双因素论有一定的创见,但也受到不少人的批评。有人认为人是非常复杂的,当他感到满意时,并不等于提高生产率,而不满意时也不等于降低生产率。人因为种种考虑,可以在不满意的条件下达到高的生产率。而赫兹伯格在讨论双因素论时,只重在满意不满意而没有联系与实际生产效率的关系。还有人认为赫兹伯格进行调查时的对象只是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他们不能代表工人的情况。因而双因素论是否有普遍意义是值得怀疑的。

www.gdin.edu.cn/151/glx/skja-12.htm

八:管理学激励理论问题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员工首先把自己在工作情景中得到的结果(所得)与自己的努力(付出)进行耽较,然后再将自己的所得——付出比与相关他人的所得——付出比进行比较。如果员工感觉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的等同,则为公平状态,否则,将会产生公平感。人的工作积极性不仅与个人实际报酬多少有关,而且与人们对报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为密切。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付出的劳动代价及其所得到的报酬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对公平与否做出判断。公平感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职工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产生积极性的影响。案例中,王强看到奖金后,首先将自己的付出与所得(奖金)进行比较,对所得很满意,但是当他看到其他人的所得时,将自己的所得——付出比与其他人的所得——付出比相比较,就产生了不公平感建议:奖金的发放要与绩效考核相结合,体现公平。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