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许多家长一面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不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一面又总是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怕孩子长大后不能面对竞争激烈未来社会。其实家长的认识和教育行为都至关重要。1、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高度重视3岁前的孩子,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期。这时期的孩子,凡事都要看一看,做一做,他们对成人做的事常常表现极大的兴趣,看见大人扫地,也到处找扫把;家里来了客人,马上抢着递拖鞋;明明还不会叠衣服,却偏偏要“自己来”......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发展的表现。但由于孩子的骨骼、肌肉等等发育尚不完善,动作还不协调,因此常常会弄脏了衣服,损坏了东西,对此,家长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理解,宽容孩子的“错误”,支持孩子自己动手。否则,错过这个时机,等孩子的依赖性形成后再想补救,那就十分困难了。2、在行动上要提供机会,大胆放手。孩子的能力是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没有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独立性培养也就无从说起。因此,家长在行动上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那些应该做并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吃饭、穿衣、洗脸洗手、收拾玩具等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同时,孩子的事应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决断。如玩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玩什么,与谁玩等等。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让孩子做家长的小帮手,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如摆碗筷、擦桌子、整理书柜、到邻居家借还东西,到附近商店买东西等等。只要孩子想做的,愿意做,就要大胆放手,即使孩子做得不好也没关系。3、在方法上要因势利导,正面鼓励。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方式方法。孩子一开始学习吃饭,洗手等等,都是当作“玩”来对待的,家长应正确把握孩子的这种游戏心理,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让孩子在生动、有趣的玩乐活动中提高独立能力。同时,家长还要通过具体、细致的启发和直观形像的示范让孩子循序渐进的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玩具怎么放更整齐,与同伴发生纠纷时该怎么解决矛盾等等,帮助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当孩子犯”错误“时,一定要宽容对待,正面引导,以免打击孩子尝试独立的积极性;当孩子表现出独立的愿望或做事情有一点进步时,则要及进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促使孩子进一步作业努力。比如:儿子在体操班上,有一位做”场外指导“的家长,第不发现孩子动作做得不对时(她总能随时发现),她就大声喝斥,纠正孩子的动作,有进还冲上场去调整,这样不断地打断老师的教学,令其他家长侧目,而她的儿子也就在这不断被纠正的双重教学压力下越跳越糟。我想,这样的家长是相当少见的,但从在场监督的不少家长紧张的脸上可以看出来。他们或多或少地不满孩子做错的动作。这么要紧吗? 我问自己,是否太放任了?我只看见儿子高兴地来了,看见儿子跳得对的,跳得好的;错了有老师纠正,那不是需要我的目光停留的地方。每当儿子回头年我时,都能看见我的笑脸,我的鼓掌,我认为这是我存在的理由。果然,下课后,儿子说下次不用我陪了,他自己能跳好,她是全班跳得最棒的。我也认为她是跳得最好的,而事实上真的是不是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过程永远比结果更要。独立性的成长也是这样。只要孩子喜欢了,投入了,积极参与了,就不要太关注细节的好与差。只要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很棒。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余下全文>>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孩子具有独立的性格,才能够更快适应独立的生活。要孩子放弃对父母的依赖,就要注重独立性格的培养。一个自信、独立、勇敢的孩子,能更好地承受挫折走向成功。 ·家教案例 刘菲最害怕一个人在家,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她就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好。每次和爸爸上街,她总喜欢被牵着走。爸爸让她挑玩具,她会说:“你觉得哪个好啊?”爸爸觉察到女儿对自己太依赖,独立性太差。 一天,刘菲要去买存钱罐。她问爸爸:“是买粉色的,还是蓝色的呢?”爸爸说:“你自己决定吧,以后,只要是买你的东西,都要自己决定。”爸爸还鼓励她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种花……刘菲现在独立多了,能自己洗衣服,会用电饭煲煮饭了,一个人在家时也能照顾好自己。 ·专家解析 独立的性格是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生活的关键。孩子在性格上喜欢依赖人,不能承担责任,不会独立思考,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爸爸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就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无法自主、独立地做事情。这类孩子害怕遭遇挫折、承受压力,害怕尝试新事物,无法面对突发事件及变故。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需要爸爸学会放手。孩子必须学会选择、承担,能够自我服务,不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孩子要长大,就要学会独立。爸爸要不怕让孩子吃苦,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地生活。 孩子缺乏独立的个性,主要是由于被过度保护。爸爸是孩子最强大的保护伞,孩子只要遇到困难,就想寻求庇护。孩子在保护下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自我抉择能力、自我思考能力,进入社会后,也会遭遇到重重困难。 最听爸爸话的孩子,并不是最好的孩子。爸爸不要随意插手孩子的事,要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建议一 允许孩子不“听话”、不“讲理” 爸爸要允许孩子不“听话”、不“讲理”,这表示孩子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不愿意服从爸爸的指令时,爸爸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愿只要可行,就应按他们的意愿来。爸爸放手、放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讲理”时,爸爸就要反思:我说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一个事事都听爸爸话的孩子,多半是在盲从他的意见,并不值得夸赞。 建议二 孩子越大爸爸定的规矩要越少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就不能规矩森严。孩子想要获得独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总是定规矩,孩子的个性就会被束缚。 陈沃有很多自主权,他上小学时,爸爸只给了他一个规定:做完作业再玩。他很自觉,每天都按规定来做。陈沃在小学时,学会了自主学习。长大后,爸爸给他定的规矩也越来越少。初中时,爸爸对他说:“照顾好自己。”陈沃也做得很好。 爸爸并没有严格管制他,但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他有自己的特长:画画。他品学兼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要独立,就得多一些个人空间及时间。爸爸减少规定,就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自由的氛围最利于孩子“自我”即“独立性”的发展。 建议三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孩子每次违背规矩被惩罚,都是对心灵的一种打击。孩子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也就宁愿放弃“个性”及“独立”了。 一年前,陈鲛迷上了网上聊天。有一次,爸爸发现他在和人语音聊天,问他:“认识吗?”他摇摇头。第二天,爸爸定了一个规定:如果再与陌生人聊天,两天不得使用电脑。爸爸其实并不想惩罚陈鲛,为了避免他违规,爸爸想了一个办法:把电脑放在客厅中间。 客厅处于厨房、卧室、书房之间,爸爸和妈妈只要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儿子在玩什么。爸爸从不走近监视陈鲛,但他却再也不和陌生人网聊了。当时,陈鲛7岁。爸爸常用这种方式,让陈鲛避免被惩罚,又管住了自己。 ......余下全文>>
四:怎样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做事
在我国,不少家长对孩子呵护较多,尤其是对婴幼儿,家长更是事事包办,平时很少给 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致使许多孩子日后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的一大弊 端,应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孩子长到大就要面对人生,不能再依靠父母,自己独立生 活、择业、交友等。所以,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应把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作为重要的目标之一,从培养孩子独睡,自 己吃饭、穿脱衣服等方面入手。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鼓励他们遇事独立思考,自己 去解决问题。
家长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从两岁开始,随着他们身体的 发育,大小肌肉群的逐渐成熟,心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婴儿已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自己 穿衣、自己睡觉、自己收拾玩具等良好习惯,逐渐树立独立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认识到,年幼的孩子总是在反反复复中感受着劳动的乐趣,独立做事的快乐。从不 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做得像样,这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从中孩子也获得了自身的 发展。正因如此,家长就应放手让孩子锻炼,不要怕他们做不好,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对于孩 子独立去做的事,只要他们付出了努力,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我行”这种 自我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孩子自己做事常常做不好甚至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 应鼓励孩子再去做,绝不能动辄就说“我说你不行吧,就会逞能”,更不要见孩子做不好就伸手代劳。当他们 执意去做那些难度较大的事时,家长应予以鼓励并给予帮助。这样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增加他们锻炼的机会,养成独立的行为。
2.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 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陈鹤 琴先生在提出上述原则时曾举了一个实例:有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问他:“竹管里有空气吗?”陈先生没有直 接回答,而是拿了一根两头有节儿的竹管,放在水盆中,在竹管上钻了一个洞,孩子见一个个小泡儿从洞中冒 出,便纷纷说道:“空气!空气!”这样,他们自己得出了答案,显得格外兴奋。
我们有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耐心地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 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常见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一页页地讲,一本本地讲,孩子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 讲故事,家长也应适当提出问题让他们参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3.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作决定的能力。我国传统的家教中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听话”、“顺从 ”,却不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小到生活上的事,大到孩子的发展方向,一概由父母决定,孩子缺少自己作决 定的机会,这就不能培养他们的抉择能力。然而,自我选择能力也是独立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现在,随着家教观念的更新,有一些具有现代家教观、教子有方的家长,不仅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 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注意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作选择和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此仅举一个小小的实例 :一个假日,我在公园里见到一位父亲,带着他大约四岁的儿子,在走到三条路交叉的路口时,他弯下腰问儿 子:“你说,咱们走哪条路?到哪儿去玩?”孩子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说:“咱们走这条路吧,去看小猴。”父 亲随着儿子,向他所选择的方向走去……......余下全文>>
五:如何培养健全独立人格的孩子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心理学25年的专家,73个孩子的母亲,包括《别给我脸色看!》在内的数部教育学专著的作者,我发现以下几个方法确实对开启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主动精神意义非浅。事实上,孩子们并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将他们从挫折和失意中拯救出来,或者为他们的受挫准备理由,孩子们自己能解决属于他们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下面五个方法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教会孩子灵机一动
在回家的路上,孩子委屈地向你诉说他被别的孩子欺负的经历。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你允许他晚上多看一会儿电视,或是做了很多他喜欢的好吃的来“讨好”他,顺便帮他想对付那个“坏孩子”的方式。
不如换个方式来帮助孩子,不要让他习惯于你为他代劳。下次遇到麻烦,你应该问他:“告诉我,怎么啦?”接下来,告诉他你相信他能度过难关,对他说:“我知道你会没事的。”然后鼓励他开动脑筋想办法:“想想看,上次隔壁的小宇遇到类似的问题,他是怎么做的?”
一旦他掌握了这个技巧,你还可以考考他,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这个有趣的方法能调动起他的积极性,让他投入地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
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
孩子们又争吵起来。两人因为看电视看不到一块儿打了起来。像往常一样,他们希望你来协调纠纷。
一个好办法是:教孩子有事相互商量,这样他们能自己避免太过火爆的情况出现。你可以说:“如果你不高兴,可以出去干点别的。大家都走开去,好好冷静冷静,这样就都能平静下来。”然后,你需要解释一下:“你们必须学会有事相互商量。如果你提议出去玩,他又愿意,那不是两个人都很高兴吗?”
接下来,教他们一些相互协商的方法,比如“石头、剪子、布”,抛硬币,或者这样:“下次两人闹别扭,谁先走到一边去,谁就算胜了。”规定时限也是减少争吵的好办法。可以告诉孩子们:“我规定:你们要是吵架,最多只能吵5分钟。如果5分钟后还在吵,那你们都别看,轮到我看。”
不要帮他,让他学会自我管理
“妈妈,你怎么也得帮我找个理由呀!”女儿在恳求你:“我没时间写周记。但是,如果我不交一篇上去,老师就不允许我去参加夏令营活动。”
Kelly是个34岁的母亲,女儿8岁。她告诉我,她常常掉进女儿给她设的陷阱,不得不替女儿打圆场。“现在,女儿已经习惯于出了事就等着我替她解围。”你是不是也和她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保释”孩子?如果是,试试下面我提供给Kelly的方法。
拒绝为孩子提出的无理要求写一个字,或者打一个电话:“我们得立个规矩—别再找理由。你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正是因为孩子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组织和管理,导致了这些问题,你不该再替他撑腰。因此,当他又犯了这个老毛病时,你可以反问他:“你想想该怎么办?”
随后,你可以教他设计自己的时间表。她会举着日历查看,并在相应的日子上标注何时该上交周记,或者可以用磁贴将一张便签条贴在冰箱的门上。他们甚至还能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画成图像,以便记忆。
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
10岁的孩子已经同意了晚上去陪一个朋友,但突然又接到当天晚上去参加一个同学的生日宴会邀请,而那个朋友却没有收到邀请。“妈妈,我该怎么办?”她想让你给她拿主意呢!
不要为她决定。相反,你应该引导她去思考她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帮助她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你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引导她,比如:“如果你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你觉得可能会发生什么呢?”“你觉得,如果你告诉朋友你要去参加珍尼的生日会,又会发生什么呢?”对于一个大孩子,可以建议她:“列出每一个你作出的选择可能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孩子自己拿主意的次数越......余下全文>>
六:培养孩子独立能力,
一、放开手脚,做个“懒”父母
当孩子的身心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已经具备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家长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在无意识中扼杀了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放开手脚,做个“懒”人。凡是孩子自己的事,放手让他独立去做。比如说,让孩子自己穿衣服,也许孩子会把扣子系得乱七八糟,但是只有孩子有了第一次的乱七八糟,孩子才会从中汲取经验,才会系得更整齐。也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出错,甚至有的会惹出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父母可以暗中给予帮助,但不要包办代替。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国外的许多家庭中,在假期中,让孩子出去打工,体验生活的艰辛,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让孩子去独立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孩子经受了实践的锻炼,逐渐具备了独立的意识和能力。可是中国的家长就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要想让我们的孩子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应解放思想,放手让孩子独立分析、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遇到事情要冷静,积极设法解决问题,而不是消极的等待。比如说,让孩子自己选择穿什么衣服;当遇到与小朋友打架时,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在遇到有关孩子的事情上要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或许在此过程中,孩子会做得不十分恰当,但是就是在这些小事的处理过程中,孩子才渐渐成熟起来。家长要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他们不断地成长起来。
三、设置疑难问题,提高其独立生活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我们可以把一些机会推给孩子。有一位家长曾经给我说过,她们家每次去超市的时候都会给孩子一定的钱,让她自己去决定自己要买的东西,自己结账并且自己拎回家。这不失为一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从去到回,会发生一系列的事情,而只有孩子自己,爸爸妈妈在旁边不给任何意见,所以孩子必须及时把遇到的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孩子的能力就得到了发展。父母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那就应该有促使孩子成长的实际行动,要给予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真正的去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的孩子就会很快长大
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中的世界与我们成人是不同的。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能力也许不合乎我们的观念,但是我们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它。给予孩子一个欣赏的眼神,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行动,这些都能给予孩子无穷的力量。孩子会在这些眼神和行动中更积极的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将独立地面对未来的社会,独立地面对一切问题。我们不能给予孩子未来的一切,难给予孩子的只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当我们真正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就等于给予了孩子未来的一切。
七:如何把孩子培养成独立
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参与家务劳动开始,给他们更多机会、时间去独立操作家务和课余各项劳动,使他们的生活空间得到拓展,动手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体会到独立成功的快乐。比如说可以试着你你的孩子自己动手做他们喜欢吃的食物。
让孩子去观察和学他们能看到的一切:家长应该放开孩子的手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手去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思考,帮助孩子真正建立起独立的人格意识和尊严感。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动向:孩子想学独立时,父母要及时了解到孩子独立的需要,而且能够给他表现的机会与合理的引导。父母的理解、放手、鼓励与赞许正是对孩子独立的支持。
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家长不能事事都陈帮自己的孩子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独立的习惯,让他们从小就学会自己起床,然后穿衣、洗脸,自己背书包,自己吃饭。总之,家里不能将孩子当成中心,不能所有的人都围着他忙得团团转,而他只是站在那里观望与等待,而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提出对自己的主意和意见: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有不少家长经常说的话就是“你还是个小孩,你懂什么”?这样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流,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就行了,什么都替孩子决定,很少问孩子愿意做什么,不去征求孩子对事情的看法和意见,这样父母就无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无法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也无法赢得孩子的信任。家长应该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个体进行交流,来尊重和了解自己的孩子。特别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家长更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沟通。
遇到困难自己努力解决:每一个人出生之后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父母不要在孩子一遇到困难时就迫不及待地去帮助,比如,孩子摔倒了,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孩子吃饭把饭撒在桌子上,马上就批评孩子,然后连忙给孩子喂饭,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能、感到自卑,从而失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任务的勇气。在孩子遇到一些可以自己战胜的困难的时候,父母应该自己克服的机会,别忘了,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他们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将来他们会成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鹰,我们做父母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7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家长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八:怎么培养孩子独立精神?
最重要的是要放手让孩子去实践,给孩子积累经验的机会。经验长见识,实践出能力,良好的自理习惯、自理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长期的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培养起来。所以,对孩子一定要从小开始就实行自理教育、自理养成,做父母的尤其是充满了母爱的母亲,不要怕孩子吃苦,也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一条原则:凡是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做而且也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做。父母可以引导、帮助,但不能代替,更不可大包大揽。
九: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完成某件事情。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意识不到这些举动原本是错误的行为,而恰恰是这些习惯性的生活细节,导致了孩子自幼便缺乏独立自主性的锻炼机会。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不用练,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会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也将导致孩子形成一种惰性心理,遇到问题不肯动脑筋思考,遇到事情也无法独自处理。从儿童发展的观点来看,不给与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对其成长非常不利。现在好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尤其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更是从小就像小公主、小皇帝一样被捧在手心里。睡觉怕他着惊,吃饭怕他噎着……出去玩了也常是“保姆”兼“保镖”,擦鼻涕、整衣服,走路时寸步不离,生怕孩子跌了。这种过度呵护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从何谈起呢?还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自己多动手,多动脑,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吧!因为孩子一旦失去这种呵护后,则常常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恐慌与茫然。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在初入幼儿园阶段时总是大哭大闹,很难适应并常常伴有焦虑心理和排斥感了。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期。在孩子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渐渐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常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想试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在3岁左右孩子要求自己做事是十分普遍的,家长应该把握并利用这大好时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性格和意识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养越好。1抓住孩子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例如“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等,拥有了自我独立性的意向。孩子这种最初的尝试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孩子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以免使孩子遭到拒绝后,失去自我尝试的兴趣和好奇,反而促进过度依赖性的形成。2、尊重孩子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兴趣年幼的孩子受生理发展水平的局限,在肌肉力量、动作精确性和灵活性等方面还未成熟,加之生活经验缺乏,虽然做事情时的态度积极,但常把事情搞糟,带来些混乱,会打破家庭原有的生活秩序,这是不可避免的。此时假如因为孩子做得不好,给大人添乱便不给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全部包办代替,此后孩子会渐渐失去自己做事的兴趣,慢慢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3、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能做的事情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替代他。” 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让幼儿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4、把选择权教给孩子,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5 、在循序渐进中得到提高和锻炼独立自主性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切不可急于求成,对孩子的发展做出过高的、不合理的要求。也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没有达到你的要求,就横加斥责。要让孩......余下全文>>
十:美国人如何培养孩子独立
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 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句“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接受锻炼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家。 教孩子使用工具 父母教给孩子这些工具的用途、性能,让孩子掌握操作要领,并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们。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们使用煤气灶、电炉和洗衣机。家里东西无论哪里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自己修理。 教孩子适应环境 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