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发展现状

一:中国近现代医学发展状况

针灸大事记1840——1990年

1851年 吴亦鼎编著《神灸经纶》。

1876年 张镜撰《刺疔捷法》。

1878年 陈惠畴著《经脉图考》。

1899年 刘仲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1912年 北洋政府将中医排除在教育系统之外,激起中医药界强烈抗议。

1917年 余云岫《灵素商兑》刊行,对《黄帝内经》进行批判。

1923年 赵熙、孙秉彝合著《针灸传真》。

1928年 承澹盦创办无锡中国针灸研究社。

1929年 余云岫等人提出“废止中医案”,社会各界组成请愿团,迫使民国政府,取消提案。

1931年 中央国医馆正式成立。

1933年 曾天治著《科学针灸治疗学》。

1936年 承澹盦著《铜人经穴储考》。

1937年 方慎安著《金针秘传》。

1937年 夏少泉等辑《针灸薪传集》。

1945年 延安和平医院门诊部首次设置针灸科。

1951年 朱琏著《新针灸学》。

1951年 卫生部针灸疗法实验所成立。

1955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院内设针灸研究所。

1956年 北京、上海、成都、广州等地先后成立中医学院。

1956年 经络的研究被列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项目

1957年 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科教研组编《针灸学讲义》,是1961年统编教材《针灸学讲义》的前身。

1958年 张协和等应用经络测定仪测定经穴皮肤电阻,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经络测定”的工作。

1958年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成功针麻行扁桃体摘除术,为我国第一例针麻手术。

1961年 南京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统编教材一版《针灸学讲义》,以后各版《针灸学》均在此基础上修订。

1964年 第一部对外针灸培训教材《中国针灸学概要》发行,后扩充为《中国针灸学》于1987年出版。

1971年 中国新华社首次向全世界正式公布针麻成果。

1975年 《针刺研究》杂志的前身《针刺麻醉》作为内部刊物出版,1976改为公开发行,1980年改名为《针刺研究》。

1975年 北京、广州、厦门等地建立了中医药国际培训中心,为国外的医生进行针灸、中医药等的长期或短期培训。

1979年 WHO向全世界宣传针灸的安全性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公布了针灸治疗的首批43种疾病表。

1979年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1年 《中国针灸》创刊。

1982年 中国公布“针灸穴名国际化方案”

1984年 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

1985年 1979年5月成立的“全国中医学会针灸分会”晋升为一级学会,正式更名为“中国针灸学会”。

1986年 经络研究被列为国家科委“七五”攻关课题。

1987年 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在北京成立。

1987年 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8年 《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出版,王德深主编。

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并于1991年1月1日起实施。

1990年 第二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在法国巴黎召开。

二:中国的医学现状如何?

问得好,中医中医淹淹一息(中西结合)是中医提出来的.现在那几家中医诊所不吊瓶.许多医师都这样曰!说明什么?很简单要效益

三:我国的康复医疗发展现状与未来?

我国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三位一体大卫生观提出的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已得到迅速发展。康复医学(Rehabilitionmedicine)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功能测评和治疗技术规范,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以及有各种障碍的慢性病、老年病患者。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康复医学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得康复人才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护理事业发展与康复护理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提出: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工作要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提高质量、体现人文关怀。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工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发展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护理教育体系的多层次(专科护理岗位、护理管理岗位),为提高护士队伍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临床护理服务的新理念 现在已是一个对服务的品质和经费同样重视与负责的时代,护士必须确定、描绘和体现他们在健康照护系统(caresystem)中的贡献,护士必须体现他们高品质的服务(高品质的服务是穿:服务的合适性、有效性、效率性,使病人得到最健康的结局)。 健康服务系统正逐渐向增加经济效率的方向重组,人们越来越重视以健康服务费用和病人结局这两个方面来测量系统的有效性。 目前康复界提出推行脑卒中单元的病房管理模式。这是一种为脑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提高疗效的系统,卒中单元主要体现对患者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把患者功能的预后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作为重要临床指标,而不像传统的只强调神经功能恢复和影像学的改善。 3中国发展康复护理的理由 3.1适应社会对健康的需求增加,规范培养,形成体系。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对护士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护理教育,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发展临床专业护士。

四:家庭医生的发展现状

国内  我国的家庭医生队伍发展缓慢,主要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出现了家庭医生队伍,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高收入家庭。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周边的社区建立医疗服务中心。第二是国家医疗保险患者及社会医疗保险的患者不能享受在家里治疗的报销政策。第三是如果病人过多,没有过多的医生参与进来,不能使家庭医生的队伍壮大起来。第四是医院没有在家庭医生这方面过多的宣传,许多人对此还不了解。国外  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如(持有医疗保险的一部分)美国人看病先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需要,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医生、保险公司、医院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互相制约。(另一种医疗保险不需要家庭医生的同意也可以看专科,但保险费用要高一些。)在中国,不论自费公费,病人看病任意选专科,选医生。病人很盲目,医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挂号收入。在加拿大,由于医学专家的缺乏,许多人把医疗和保健方面的工作都交付给家庭医生进行处理,这在许多情况下都超出了家庭医生的能力所及。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医学生都希望把他们的学制改为三年,以使得他们能够掌握一些额外的知识,诸如产科、麻醉、急诊、老年病、临终关怀以及普通外科等方面的技能。但是遗憾的是,能够接受这方面教育的人数不到25%。加拿大的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增加接受三年制教育的医学生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已经修订了教学计划,以保证接受三年制教育的医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医疗保健方面的高级技能。医学院校也已经提供不同的医疗保健技能方面的培训科目。我们强烈建议政府和医学院校能够认识到支持这些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医学生能够把他们掌握的这些高级技术应用到他们的工作实践当中去,也希望这些高级的医疗保健技术能够为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保证从事社区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为广泛、更为周到的医疗保健服务做出贡献。

五:我国科技发展现状

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的前列。

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中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六:医学心理学的在我国的发展

西方医学在十九世纪末传入我国,当时盛行的魏尔啸细胞病理学说也随之而入。这种把人当作细胞联合王国的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曾长期在我国医学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西方的这一医学理论远远不如传统的祖国医学理论那样重视心理对疾病防治的影响。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基本理论的祖国医学体系重视人和生活环境的关系、躯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关系、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及其性格特点与疾病反应的关系,把这些因素当作一个整体来认识,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中的作用。但是当现代科学技术传入我国后,这一从民间长期实践而积累的祖国医学宝库,在清王朝封建统治末期未能得到系统、科学地整理,在国民党政治时期还遭到打击、压制。祖国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也因此未能上升到现代医学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心理学比医学年轻,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课,并首次建立了简单的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实验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系。1921年8月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当时医学中的精神病学,因为是研究表现各种心理异常的精神病的,所以它和心理学的关系要比医学其他学科的关系密切,而心理学那时还是一门尚未充分发展的科学,它的学院式研究脱离精神病学的实际,精神病学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那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种心理学杂志-《心理》,就刊有变态心理方面的论述。30年代全国大约已有十几所大学设立了心理系或心理学组,在中央研究院中建立了心理研究所,出版了大学用的心理卫生教材,还在医学院中开设了有关课程。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少数医学心理学工作者在医学院、精神病区和儿童福利机构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著作。1948年曾在南京召开过一次局部的心理卫生代表会议。解放后,仅有少数医院有关专职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个别医学学院开设过有关课程,但很快就停顿了。因为解放初期全国学习苏联,也象苏联那样把西方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全部当作资产阶级货色打入冷宫,把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当作唯心主义的东西,把心理同唯心等同起来。直到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工作者联系医学实际,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病科医生合作,针对当时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引起医学界特别是精神病学界的重视以后,才使医学心理学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当时还把这一疗法应用到一些心身疾病(高血压、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中,也都获得很好疗效,受到医学界的欢迎。与些同时,还对这些疾病进行了病因调查和有关病理心理的实验研究。六十年代初期,在防治地方克汀病中,对患病儿童的智力鉴定设计了一套量表,制定了“地方克汀病智力分级的初步方案”。医学心理学的事业正要兴旺发展,却受到“十年动乱”的冲击,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的摧残,全国唯一的科学研究机构-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医学心理学的工作被迫停顿达八年之久。直到1976年末,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1978年12月在保定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届学术会议和1979年6月在北京举行的医学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标志着医学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会议酝酿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并于1979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上正式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此,在学会的领导下、组织和推动下,医学心理学事业......余下全文>>

七:医学有哪些专业及前景如何?

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有不同的倾向,临床医学类人才有走俏的趋势,从事老人医学、保健医师、家庭护士等职业的人才也将逐渐成为热门,而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专业近几年就业却比较困难,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也不太理想。不同的是,药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总体上是供小于求,各医药公司、制药厂是吸收这类毕业生的大户,制药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界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等专业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将会增加。据中国执业药师协会秘书长张淑芳介绍,我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执业药师。

另外,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反而越小,而医疗事业正处于不断进步发展的阶段的中小城市需求大。

从薪酬方面来看,最新数据显示,医疗行业人均年薪可以达到45000元左右,占所有行业薪酬水平的第二位。一般医药从业人员年薪在两万元,一般从业三年的医药人员年薪基本能达到40000至50000元。医药科类毕业生起薪基本是在1500-2000元/月,而一些急缺专业的医药科人才,月薪可高达6000-8000元。

医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到政府的卫生部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卫生经济政策的制定等等;到各级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服务,到科研机构进行预防疾病方案的设计、实施等。毕业生主要在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医学院校、医学科研院所从事医疗、预防、教学及科研工作。

主要部门:

1、各级各类综合性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院等

2、医学科研机构

3、医学院校

4、预防保健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防疫站等)

5、在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及相应条件后独立开业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在专业课考试时考西医综合的临床医学下面的二级学科的具体就业形势: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在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就业难度日趋加大。由于高等医学院校扩大了招生规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发展重点不在扩大规模而是以急需的、具备一定资历的专业人才为主,大量接收毕业生的状况将不存在。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毕业生看好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把择业定位在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然而,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造成了就业难现象。

1、内科学

(1)传统就业受挫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学行业的发展势头也越来越迅猛,去年内科学在考研热门专业排行榜中位居第九。但内科在就业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临床工作不仅注重能力,而且非常重视实际的操作经验,越是知名的医院自然越看重这一点,这对毕业生来说也是个不利的因素。

(2)新型就业兴盛

医疗事业进行改革,北京市将全面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而且“家庭医生”的费用,医疗保险可以报销,个人只需负担一部分,这将会使家庭医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医科学生尤其是内科专业来说,这无疑是个喜讯。

(3)镀金寻求发展

只有自身实力提升了,才有提高外界条件的基础。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为81.7%。高学历才能高起点,调查表明,硕士......余下全文>>

八:我国的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有哪位前辈给介绍一下,谢谢了

我国是在80年代末才开始从国外系统地引进全科医学的理论,但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事实上早已存在,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历来强调卫生工作要面向广大群众,强调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强调团结中西医、依靠科技进步。而我国城乡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最基层一级、农村的赤脚医生和乡村医生、各种基层保健站、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综合门诊、急诊以及干部病房和外宾病房提供的医疗服务,实际上就是一种全科性医疗服务。只是近一二十年来各专科迅速发展,以至分科越来越细, 专科、专病、以某种专门技术为主的诊疗机构日益增多,致使医疗供需失去了平衡。

80年代中期我国全科医学已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早在1984年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医院就率先进行了防保体制改革,在居民社区建立起全科医疗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培训中心。近年来,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全国668个城市中,已有近100个城市开展了全科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而且各地还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的需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改革基层医院的功能,建立了不同体制、多种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科学管理、积极培养为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人员。例如,北京市卫生局在各市区均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集防、治、保、康于一体,实行综合性服务。河北省保定市也在全市建立了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以覆盖全市。全科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在防治和控制常见病、多发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家庭病床、临终关怀、残疾和病后康复、精神心理卫生、预防接种等多种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天津市制定了地方性的全科医师职称评定标准,建立全科医师资格认定考试制度。上海市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将每万人口的基本预防保健经费增加到8万元。所有这些都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全科医学研究也在全国迅速开展。1989和1993年,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于1993年11月正式成立,目前国内已有3种全科医学杂志在全国公开发行或内部发行。全科医学分会成立后,一方面在国内努力发展全科医学事业,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几年来除了在国内多次组织全国性有关全科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医疗管理方面的学术会议外,还多次组团参加WONCA的国际会议,同时于1998年6月我国取得了“2003年WONCA亚太地区会议”的举办权。

几年来,全科医学分会多次举办或帮助组织各类全科医师培训班,而且还与人事部和国家医学考试中心一起,制订了全科医师任职资格和晋升条例,为实施“执业医师法”作好准备。目前已有不少省、市建立了全科医学分会。所有这一切都极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

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虽然在我国已经有了较大发展,但也还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有:(1) 各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质量不均一;(2) 对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在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且还有待深化;(3) 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仍只限于单一的医疗服务,未能融防、治、保、康于一体;(4) 一些地区已建立的社区家庭健康档案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医疗记录的功能;(5) 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尚未规范化,存在低水平、低层次的重复,对社区护士及其他卫生人员的培训重视不够。

在我国发展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紧迫性和可能性 传统的卫生服务目标虽然也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和促进康复......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