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读后感

一: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现在政要有谁比得上晚清名臣

今天读张之洞《劝学篇》,看到张同志是很坚定的,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有关,但是不管怎么样,他抓的矛盾在我们今天看来也还是很准的,劝学24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括之以“五知”,五知是什么呢?一要知耻,懂得比不上日本,比不过土耳其甚至古巴,这是很羞辱的事情,二要知惧,要担心中国的命运,不能沦为印度越南埃及波兰这样的殖民地,三要知变,四知要,也就是大家都要抓主要矛盾咯,比如“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要知本,要有一个民族立场,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

我觉得这些话对于今天的情况来说,都是值得重新思量的。张之洞说,“惟知亡,则知强矣”,忧患意识是他这个文章也是他思想的最原初的一个出发点,读后感《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我们今天写文章好像所患的偏生就是这个,首先是很多人已经不知“亡”,觉得天下太平,人民每天都在进步,世界每天都在发展,中国的好日子是一天一天好了;稍微好点的便是不“知”亡,知道忧患,但是忧患得乱七八糟的,不对头,今天这样,明天那样,可能我就是这样子咯,我有自知之明;但是还有最坏的,“不”知亡,知道问题,就是不说,还故意掩盖,这样的人大概是获利的寡头与权力的代表,利之所至,至于家国之思,那是不要也罢的。

现在为官者,有谁看时代问题,有张之洞之深刻透彻,温总?吴副总?各级封疆大吏?他们只是庸碌之辈,只知沉迷于酒色金钱之中,比晚清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林则徐等名臣的清廉、为国为民的思想,相差何止千百倍。晚清名臣立言立书,道德修养可以传于后世,当今社会,我看不到有哪个政要人物,可以比得上晚清名臣。

〔张之洞《劝学篇》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二:文言文劝学读后感600字

《孙权劝学》读后感

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君王.赤壁之战周瑜死后.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可是吕蒙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便劝吕蒙:“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于是吕蒙便开始目不窥园的学习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属下要多读书.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比如:吕蒙.他辛勤学习了多天之后见到鲁肃,鲁肃大吃一惊说:“从你如今的才干和谋略来看,你不再是过去的吴下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自豪的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是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天天看书,我们也会有很大的进步.

高尔基曾经讲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