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

一:地质灾害应急常识有哪些?

地质灾害的概念: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称为地质灾害。危害最大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有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如何识别汛期的一些常见地质灾害: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 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 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 ①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③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 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 (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 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 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 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④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 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 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④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3)泥石流形成一般情况下具备哪些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况下应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遭遇泥石流时如何自救: ①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离山谷越远越好,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②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③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向两边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 遭遇山体滑坡时如何自救: ①滑坡停止后,不应立刻回家检查情况。因为滑坡会连续发生,贸然回家,从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当滑坡已经过去,并且自家的房屋远离滑坡,确认完好安全后,方可进入;②及时清理疏浚,保持河道、沟渠通畅。做好滑坡地区的排水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砍伐随时可能倾倒的危树和高大树木;③公路的陡坡应削坡,以防公路沿线崩塌滑坡;④救助被滑坡淹埋的人和物应将滑坡体后缘的水排开,从滑坡体的侧面开始挖掘,先救人后救物。

二:如何做好山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

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的特点,应采取科学的应急防御体系,避免地质灾害因灾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科学的应急防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县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区域的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不断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落实部门职责,制定具体的应急抢险、调查监测、医疗救助和疾病控制、治安及交通管理、基本生活保障、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应急资金保障、应急通讯保障等应急行动方案,保证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有序进行。同时,要建立应急抢险救灾队伍,各镇人民政府要组织建立抢险救灾应急分队。抢险救灾应急分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临灾和灾害应急救助行动及时到位。要按照“拿得出、用有余”的原则,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各镇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储备用于灾民安置、医疗卫生、生活安置、交通通讯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供应。加强应急救灾能力建设,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救灾装备建设,调配专用车辆、无线通讯设备、信息传输工具、应急用品等抢险救灾装备。同时,要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宣传,结合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增强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能力。 (二)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根据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地质灾害也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的变化,宁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者也总结出了适合山区防灾减灾的工作原则,即“乡自为战、预警到户、群测群防、减避灾害损失”原则,通过增强群测群防意识,层层落实地质灾害防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县、镇、村、组层层签订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落实各自防范重点地段、重点地段人群,并按要求向各自防范区域内的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签订防汛防滑目标责任书。同时县国土局防滑办、各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各划分有自己的地质灾害防范重点,各镇将受到地质灾害威胁5户15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各自的防范重点,通过狠抓监测预警系统的落实,全县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都列入到了各级的监测防范责任区内,地质灾害防范任务层层落实到人,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夯实工作责任。同时,健全防滑带班值班、信息报送、汛期险情巡查、责任追究等规章制度。

(三)抓好重点区域的地质灾害监测 在全县范围内对确定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针对地质灾害的不确定性、危险性的特点,制定了全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预警系统,配备应急照明、可视监测、备用电源等设施,为科学防灾减灾创造有利条件。对无法治理的重点隐患点,要规划新址进行搬迁,对处于县城周围原城关小学后山滑坡、王家湾沟谷泥石流、四方洞危岩、原地板条厂滑坡四个重点隐患点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创新监测“土办法”,县国土局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聘请专职人员监测,每周到隐患点巡查一次,定时换挂红、黄、蓝彩旗,汛期每两天巡查一次,凡遇异常天气,坚持24小时随时进行巡查,确保险情发生时及时预警,细心观察,随时做好变化情况记录,一有险情立即报告,做到险情发生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确保群众安全。

三:地质灾害演练环保部门应该干什么?

环保部门的职责当然和地质灾害演的地点练有关了.环保部门在演练中的职责基本上就是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的环境监测与污染处置,立即组织对事故现场进行环境监测、监控,提出控制措施及建议,并进行相应处理。

四:地质灾害应急措施有哪些

(1)怎样识别可能的崩塌体?对于可能发生的崩塌体主要根据坡体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结构的特征进行识别.通常,可能发生崩塌的坡体在宏观上有如下特征:①坡度大于45度,且高差较大,或坡体成弧立山嘴,或为凹形陡坡;②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裂缝发育,并且切割坡体的裂隙、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了分离之势;③坡体前部存在临空空间,或有崩塌物发育,这说明曾经发生过崩塌,今后还可能再次发生.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坡体,即是可能发生的崩塌体.尤其当上部拉张裂缝不断扩展、加宽,速度突增,小型坠落不断发生时,预示着崩塌很快就会发生,处于一触即发状态之中.(2)怎样识别滑坡体是否稳定?在野外,从宏观角度观察滑坡体,可以根据一些外衣表迹象和特征,粗略地判断它的稳定性如何.已稳定的堆积层老滑坡体有以下特征:①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②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无沉陷现象;③滑坡前缘的斜坡较缓,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坍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迹象;④目前的河水已远离滑坡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⑤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⑥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不稳定的滑坡一般情况下具有下列迹象:①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较长,坡面高低不平;②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不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③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④滑坡体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⑤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⑥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

五: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可以用几年

县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无须规定用多少年,如果非常完善可以长期用下去。但实际上,各方面情况不可能一成不变,如灾种、灾情、县里的机构、抗灾的情况等,新的情况和问题每年甚至随时都会出现。因此,应急预案应作不定期修改,有的县甚至每年都有一个应急预案。

六: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介绍

释文:又称地质灾害紧急预案。对各种突发性地质灾害进行抢险、救援、转移等紧急防治方案。

七:什么是地质灾害应急救援

就是对地质灾害造成的房屋损坏、倒塌等需要外界救援力量介入,对受灾群众、物资等进行抢救性转移并妥善安置的活动

八:地质灾害应急设备有哪些

地灾应急装备比较先进,包括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电子罗盘、望远镜、手持GPS、激光测距仪等多种调查监测装备,在这些应急设备中,有两大类值得我们去关注。望远镜和激光测距仪。

九: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要招投标吗 10分

不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了抢险救灾工程可以不用招标。

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应有哪个部门编制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分管部门,一般是县级以上的国土资源局。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