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偏好理论

一:经济学中显示偏好理论怎么理解呀?

显示性偏好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默尔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精神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暴露了或显示了他内在的偏好倾向。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消费者的偏好。

在大多数的经济学教材中,在效用论部分,都是先假设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然后得到无差异曲线,再将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相切可推导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即整体思路是:

假设的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应作的最佳选择。

而显示性偏好理论正好相反,先找出消费的选择储合(一般这些组合点就是最佳选择),那么通过这些选择就可推导出消费者的偏好。即整体思路是:

消费者已作的选择——消费者偏好。

希望能帮到你!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90后消费者需求特点和偏好

(1)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说是为了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

(2)消费者为购买一定数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意付出的价格高,反之则低。但根据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费者剩余减少,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

三:序数效用理论 消费者偏好传递性在具体社会有以下哪种特征

序数效用理论在讨论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对消费者偏好的性质,作了如下假定:(一)完备性假定。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的不同商品的组合。换言之,对于任意两个商品的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做出,而且也只能做出下列三种判断的一种:对的A偏好大于B;或者对A的偏好小于B;或者对A和B的偏好相同。比如说,面临着两篮水果,其中甲篮里有3只苹果5只梨,乙篮里有4只苹果4只梨,消费者应该能够判断:或者甲篮比乙篮好,或者乙篮比甲篮好,或者两者不相上下。(二)传递性假定。传递性也是理性选择必不可少的基本性质,而且,传递性假定比我们想象的要强。一般来讲,人们对微小的差别会不介意。(三)多比少好。在大多数的消费问题里,商品总是越多越好。这就是所谓“越多越好”的原则,即在其他状况都一样的条件下,某商品越多,消费者就感到越满意。经济学家对消费者偏好提出的几个基本假定:1.偏好的完备性偏好的完备性指消费者总是可以比较和排列所给出的不同商品组合。2.偏好的非对称性偏好的非对称性,又称非饱和性。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同,则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或者说,消费者对越多的商品其偏好越大,即消费数量越多,所获满足越大。3.偏好的传递性偏好的传递性是指,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C,那么对A的偏好大于C。它保证了消费者的偏好是一致的。4.偏好的单调性偏好的单调性是指,如果一个消费组合所包含的每种商品的数量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的一样多,那么,这个消费组合至少同另一个消费组合一样好。5.偏好的凸性这里的凸性是指,在含有商品数量较多的商品组合和含有商品数量较少的商品组合之间,消费者总是宁可要前者而不要后者。它反映在无差异曲线的凸性上。消费者偏好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程度正相关:如果其他因素不变,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越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多。

四:消费者偏好一致性什么意思

转载

(消费者偏好一致性)用途

假设背景 百货商场系A公司产品促销,公司拟定公司制订顾客忠诚计划,以利用消费者一致性进行操纵与市场调控。

对于不同的奖励来源(公司促销优惠),假设实验邀请参与者(扮演消费者个人)需要在两个奖励中选择其一,即与奖励来源一致或不一致的奖励选择。而且比起来源一致性奖励,来源不一致奖励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

如果参与者选择了与努力一致的奖励则说明他们试图降低其促销抵触情绪,因此实验组中(低促销抵触情绪)的参与者则应当表现出较低的一致性偏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假设:在消费者选择奖励之前降低促销抵触情绪将削弱他们对努力奖励一致性的偏好。

实验中,某个消费者可能会显示出一个或者两个不同的奖励选择,即在某一场景中选择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而在另一场景中选择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当然,他们也可能会显示出一致的偏好,即在两种情况下都选择咖啡或面包。观点二认为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在场景2中选择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但在场景3中选择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实验结果和假设相符,28%(27个中的20个)的顾客在场景2中选择了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而在场景3中选择了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相反,只有7%(72个中的5个)的顾客出现反向的奖励偏好的转变。前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与后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同样,观点二提出绝大多数消费者会在场景2中选择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但在场景4中选择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实验结论显示,24%(37个中的9个)的顾客在场景2中选择了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但在场景4中选择了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相反,只有8%(37个中的3个)的顾客出现了反向的奖励偏好转变。前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与后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最后,与观点二相符,在付出努力之前就提供奖励会降低相应的促销抵触情绪。实验结果显示,6%(1034中的61个)的顾客在参与忠诚计划时(场景1)选择了与努力一致的咖啡作为奖励,但在兑现印花卡时(情景2)选择了与努力不一致的面包作为奖励。相反,只有3%(1034中的27个)的顾客出现反向的奖励偏好转变。前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与后者的奖励偏好转变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

通俗地说这个东西是坑人的手段

五:效用理论的消费者行为与需求定理

(2) 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 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某物品所愿意付出的货币价格取决于他从这一定量物品中所获得的效用,效用大,愿付出的价格高;效用小,愿付出的价格低。随着消费者购买的某物品数量的增加,该物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不变的。这样,随着物品的增加,消 费者所愿付出的价格也在下降。因此,需求量与价格必然成反方向变动。(1)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主权是指企业要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消费者行为理论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2) 根据消费者行为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效用是一种心理感觉,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所以,企业要使自己生产出的 产品能卖出去,而且能卖高价,就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首先取决于消费时尚。不同时代有不同消费时尚,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同时,消费时 尚也受广告的影响。一种成功的广告会引导着一种新的消费时尚,左右消费者的偏好。从这个社会来看,影响消费者偏好的是消费时尚与广告,但从个人来看,消费 者的偏好要受个人立场和伦理道德观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开发产品时要定位于某一群体消费者,根据特定群体的爱好来开发产品。(3) 消费者行为理论还告诉我们,一种产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一种产品仅仅是数量增加,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多样化,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启示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

六:简述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重叠需求是国际贸易产耿的一个独立条件。需求相似理论

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若是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也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七:微观经济学-消费者行为理论,详见图

2.C

考虑边际效用和价格之比。X的效用价格比为30 / 10 = 3,即花1个单位货币可以得到10个单位的效用;Y的效用价格比为20 / 2 = 10,大于X的3。因此增加Y的购买减少X的购买能增加总效用,直到两者的效用价格之比相同为止。

3.C

首先,斜率不变肯定是x和y的价格同比例变动。

而要预算线远离远点,则需要货币收入相对于价格上涨(即货币收入上涨幅度更大或下降幅度更小)。即选得C。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