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读后感

一:观看“撒什么种子,种出恶之花”观后感

撒什么种子开出“恶之花”---------“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妈妈的这句话真对。感谢父母,给了我健全的人格 作为青年人,闲暇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展望一下将来的子女教育呢

二:读完《过华清宫》读后感

《过华清宫》读后感

本篇通过精选送荔枝这一典型素材,巧妙地讽喻了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长安回望绣成堆”,作品起句便重笔描述了华清宫的所在地骊山的非同他处的景色。在这里,诗人杜牧不是按照题目中的“过”而站在骊山去写骊山,而是将观察点落在了“长安”,从

“回望”的角度来写的,仿佛用了一个超长焦距的镜头,聚焦了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郁,花团锦簇,期间掩映着豪华的宫殿楼阁。“绣成堆”三个字,表面上看是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但诗人此处的实在用意应在于暗示坐落于骊山优美环境之中富丽堂皇的华清宫的亭台楼阁。这是诗人为后面将要出场的两个描写实体“一骑红尘”和“妃子笑”做的环境铺垫,是远写华清宫的背景。

“山顶千门次第开”,这一句是在展示山顶上那座行宫的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是在告诉读者,为了不延误荔枝运送的时间,华清宫平日紧闭着的层层宫门早已经就全部打开了。“千门”,极言宫门之多,宫殿之大,平日里戒备之森然。“次第开”,意为攻门一层层,一道道依次打开,为的是让运送荔枝的“一骑”畅通无阻。从中不难看出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所做的超常举措。这是为后文所要推出的描写实体出场做的人文铺垫。这句是近写华清宫。

“一骑红尘妃子笑”,诗人在这一句里将两个描写实体,即两个文学形象同时推出来了,前一个是运送荔枝的官差骑着骏马风驰电掣直奔骊山华清宫而来的一路“红尘”的形象,后一个则是老远的望见“一骑红尘”飞驰而来时喜形于色的“妃子笑”这一形象。“妃子”,即杨贵妃,我们都知道,杨贵妃的娘家在四川,也就是说,杨贵妃未进宫之前就生活在岭南一带荔枝的产地,因此杨贵妃自幼就喜欢吃荔枝,并且尤为喜欢吃刚从树上摘下来的还带着露珠的鲜荔枝,而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以满足其色欲,则不惜劳民伤财,差人从遥远的四川不分昼夜、马不停蹄地往华清宫运送带着露珠儿的新鲜荔枝。诗人将两个形象熔于一炉,构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有效地突出了讽喻的效果,胜似任何方式的直抒己见。

“无人知是荔枝来”,“无人知”三字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其实“无人知”恰恰是“人人知”,“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也没必要“知”,这就令人觉得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的“千门次第开”构成了巧妙的呼应。

杜牧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两点尤为值得一提,一是含蓄、精深,诗人在字里行间没有明白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二是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语言朴素自然,寓深意于平白之中,堪称谓咏史之佳作。

三:关于魏则西事件的读后感800字

魏则西,1994年出生于陕西咸阳,籍贯河南省扶沟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级学生,当时以600多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计算机系,其后因患滑膜肉瘤病,休学留级至2013级。

魏则西因患有滑膜肉瘤晚期,于2016年4月12日在咸阳的家中去世,终年22岁。

人物生平

2012年,魏则西考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他成绩优异,排名在班级前5%。

2014年4月,魏则西被查出得了滑膜肉瘤。这是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生存率极低。休学。

2014年5月20日至2014年8月15日,魏则西接连做了4次化疗,25次放疗。

2014年9月至2015年底,魏则西先后在武警二院进行了4次生物免疫疗法的治疗,花了二十多万元。

治病的巨额花费将家里积蓄掏空,魏则西接受了4次化疗、25次放疗,吃了几百服中药,经历了3次手术。

检查出滑膜肉瘤之后,学校曾经组织了募捐活动,在学校食堂放置了几处募捐箱,筹集了8万元钱,也有人进行义卖筹钱。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希望能够帮助挽回年轻的生命,结果却是未能如愿。

2015年3月,休学一年的魏则西回到学校,转入计算机专业2013级2班。

2015年4月,魏则西再次休学,随后病情迅速恶化。

2016年4月12日上午8时17分,魏则西在咸阳的家中去世,终年22岁。[1]

重要事件

2016年3月30日,魏则西在知乎网上记录了自己求医的经历,其中关于武警二院和百度搜索的内容引发广泛关注。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告诉记者,当初在北京的一家肿瘤专科医院里,他听了一位医师的推荐,在通过百度搜索和央视得知“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后,魏则西父母前往考察,并被该医院李姓医生告知可治疗,于是魏则西开始了在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先后4次的治疗。从2015年9月份开始,魏则西在父母的带领下先后从陕西咸阳4次前往北京治疗。

2016年4月12日,在 “魏则西怎么样了?”的知乎帖下,魏则西父亲用魏则西的知乎账号回复称:“我是魏则西的父亲魏海全,则西今天早上八点十七分去世,我和他妈妈谢谢广大知友对则西的关爱,希望大家关爱生命,热爱生活。”

四:《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读后感

读《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有得

2007年,刘芳曾反复做一个梦:夜晚,怎么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一抬头,忽见满天繁星。她抓住身旁的人,奔走相告,说明天一定是个好天气……那时,她刚失明。

十年前她就知道,这一天终将到来。原来她有点夜盲,到1997年,眼前晃起了“水波纹”,银色、金色、蓝色的光圈,宛如一朵“恶之花”,层层花瓣不断绽开。她看世界像是隔了一只鱼缸。

一纸命运判决从天而降——不治之症。

医生说,这叫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一。

那年她26岁,在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刚工作四年,跟相爱的人结了婚,8个月大的儿子在襁褓中咿呀学语……

夜深人静时,她咬着被角,在黑暗中哭泣。

她曾是个快乐单纯的姑娘,苹果脸,身材娇小,人还没见先听到笑声,绘画、写诗、书法、唱歌、跳舞样样都行。

视野一天比一天变窄,视力一年比一年模糊。

2001年,她读了最后一本纸质书,是《笑傲江湖》。

2006年,她看到的最后两个字,是课本封面上的“语文”。

2007年,她完全被黑暗包围。

当年一段录像保存至今:学生都放学了,刘芳从讲台上拎起包,摸索到门口,回头望了一眼她已看不到的空荡荡的教室,缓缓带上了门。

初见刘芳,很多人不相信这是个盲人。

在家,她扫地、洗衣服、倒开水、冲咖啡、炒菜、在跑步机上锻炼,动作熟练得几乎与常人无异。借助盲人软件,她发短信比很多明眼人还快。在学校,她可以独自走近百米,下两层楼,转5个弯,轻松找到公厕。

很少有人了解,这些年她是怎样挺过来的。

2008年初冰雪灾害时,小区停水停电,她拎着大桶,摸索着下6楼去提水。巨大的冰坨子在头顶摇摇欲坠,天寒地冻,一步一滑,最后她累得晕倒在地……

不知多少次绊倒、磕伤、撞墙、烫出水泡、碰碎杯子,现在她小腿上还满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绝望、沮丧、灰心,她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生活不能改变的话,就改变生活的态度。”

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的班级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教出了两个语文单科中考状元,在白云三中至今无人超越。

4

有人建议她病退或休息,她婉拒了:“那样我的生命就真的终止了。”

一个盲人要想留在讲台上,无疑要付出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

写板书,她有时会写歪,有时重叠到一起。一次,没留意走到了讲台边缘,一脚踏空,摔在垃圾桶上。学生奔过去扶她,说:“最后两个字都写到墙上去了。”

多年以后,她的学生说:“刘老师歪斜叠加的板书,是我们青春记忆里最美的画面。”

5

就这样再多挫折也没能压垮她,在家她借助盲人软件打字速度竟比常人快,已出版《石榴青青》,在课堂上她说学逗唱,几乎全校学生都尊敬并非常喜欢她,这样的困难却没难住她,反而让她活出了前所未有的经常,很多同事都说她很坚强,每天都以笑脸相迎! 看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很感动,也很尊敬这位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五:在恶之花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中的那个女子是一身丧服,可为什么会有彩色的花边的描写呢?

黄 昏季羡林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昏。但是,年滚着年,月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宵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一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象—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壳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给人们关在门外,是我这样说么?我要小心,因为所谓人们,不是一切人们,也绝不会是一切人们的。我在童年的时候,就常常呆在天井里等候黄昏的来临。我这样说,并不是想表明我比别人强。意思很简单,就是:别人不去,也或者是不愿意去,这......余下全文>>

六:求2000字书评或影评一篇,要没在网络上发表过的。 10分

谨以此文向伟大的《教父》三部曲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很少有电影可以深刻的影响到一个常用词汇,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现象,那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部电影影响之广、之深,很显然,《教父》三部曲就是这种电影,作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黑帮电影(没有之一),《教父》系列给黑帮片重新标注了定义,它成就了科波拉,成就了帕西诺,也成就了黑帮电影的巅峰。

世上为文歌颂《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让大部分人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一个死忠,我想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不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说是当年美国的重磅畅销书,作者马里奥普佐因此一炮成名,当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艺小青年,专注非主流小片创作,死磕着没去拍商业片,但是市场经济和电影公司的压力迫使他最终接下了《教父》的拍摄任务,没想当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父》最终成就了科波拉,成为其扬名立万之作,或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有时候不是导演选择电影,而是电影选择导演,就像奥逊威尔逊和《公民凯恩》一样,科波拉的电影气质反过来也成就了《教父》,电影和人的缘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导演的气质就是电影灵魂的一部分,而电影本身也创作者灵魂的体现,或许《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种万幸吧.

关于原著小说

《教父》的原著小说本身就非常有看头,文风硬派,可读性非常强,小说细部纹理既不繁杂也不简单,一切都是为更好的塑造人物服务,而马里奥对于人物内心爆发的控制也非常精准,不滥情,不反复,在合理之中爆发,在合理之中沉默,原著小说里对黑手党的描写非常之多,以至于人们回去怀疑作者是不是和黑手党有瓜葛,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小说内容的可读性很强,普佐说起故事来滔滔不绝,你不会觉得唠叨、厌倦,而是在环环相扣之中完全沉浸在故事之中。小说之中考利昂父子四人的性格都非常的鲜明,丝毫不吞吐,而电影也成功的塑造出了这父子四人的形象,相比其电影来,小说在叙事方面似乎更为的细致明确,而电影里的故事脉络的处理相比其小说里来会更乱很多,如果不读原著,在一些地方或许会摸不着头脑。原著小说里也丝毫不乏强烈的男性主义,女人在故事里完全是边缘的存在,而电影在着墨时非常注意提醒考利昂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儿女,而在小说之中,对于这点的着墨没有电影重,小说之中对于谋杀、死亡的描写非常的露骨,一些杀人的细节写的非常详细,以至于读完有一种犯罪的快感,或者男性身体里就是有那么一股强烈的破坏欲吧。

很多人把小说《教父》尊为男性的圣经,说白了就是一种男权主义的体现,男性体内的破坏欲、操控欲在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不论是深埋心底的阴谋、性欲扭曲的发泄、变态血腥的杀戮,对于男人们来说,都是潜意识里所憧憬的,手握乾坤、操纵势力、杀戮、铲除异己、复仇、性欲,男性体内的恶之花在此娇艳的绽放。考利昂老头子,一个打不倒的黑帮帝王,一个内心深不可测的男人,一被无数男人尊为神的男人,他总能用他独特的逻辑和道理来使得一切看上不不合理、不被社会法律接受的东西变得合理化,而且让读者产生认同感,西西里的恶劣生存状况使得男人们变得暴力,为了生计杀戮、争夺,考利昂老头子把这种生存状态带到了美国,在这座钢筋混凝土的森林里,脆弱的人之能成为狼群的口中之食,而考利昂,说是为家庭奋斗,还不如说是男性主义的完全爆发,变成狼,变成男人。

教父的哲学在文字的表现下变的合理或者是可以接受,美国资本社会下的复杂使得这个钢筋混凝土森林失去了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从根本上来说,这可以归结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而这种不均之下就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就使得这个社会体现存在漏洞......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