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

一:求<全球通史>1000字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断断续续读了两个月,每周大概总能读五六天,每天二三十页,这么着细水长流,居然在上周读完了。《全球通史》带给我的收获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记住了1500年这个重要的年份。公元1500年之前,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各个地区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虽然有贸易,有战争,有文化上的交流,但是相对1500年后的世界来说,交流和联系既不够丰富,也缺乏内在的动力。大洋洲尚不为人所知,玛雅、阿兹科特和印加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还在欧亚大陆的视线之外,即使在欧亚大陆上,罗马帝国的兴衰对汉王朝的治乱也是影响甚微。一方面,交通工具的匮乏使辽阔的海洋和漫长的陆地成为隔绝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巨大障碍,另一方面,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等级森严的封建官僚体系以及封闭性的文化传统(主要指伊斯兰教和儒家学说)窒息了东方创造新的历史的欲望。随着西方在武器、船舶制造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西方扩张的历史开始了。全球开始产生经济联系,经济上的关联日益把各个地区紧紧拉到一起,不是生拉硬扯,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至于今。1500年是人类历史的一个拐点。当然,这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历史是无法斩断的河流,变化并不是在这一年里完成的。注意到没有,这种划分法和我们一贯学习的上古—中古—近现代的划分法截然不同,那种划分法就不一定适合欧洲以外的地区。就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的一样:各个地区的历史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全球史观。全球史观在全书以一贯之,起码,作者已经是努力地以一贯之。我相信,这也是今天处于全球化中的我们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观。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另一个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我:“每个时代都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他自己的问题。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的历史。”高速的技术变革和滞后的社会变革之间的矛盾。我渴望参与到探索答案的过程中。

二:全球通史读书笔记600字

通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开始渴望了解过去的产物。在近代以前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编写了蔚为大观的史书,但是不可能有对全球历史进行叙述的史书。实际上,连研究欧亚大陆甚至于东亚圈的通史都不可能产生。唐代是中国古代一个空前绝后繁荣的时代,疆界远至近日的中亚,但是仍然不会产生哪怕范围稍微扩大的史书,最多只有一些游记而已。从现代的角度理解,编写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根本的,它涉及到对于人类自身的反思和再理解。这样看来,在人类发展历史的纵轴上,在某个时间点之前,通史的产生是不具备条件的。它不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导致工具和技术的进步那样自然而然。或者作作的说,影响通史产生的变量更为多样、复杂。

如此,通史观点或者通史性的历史著作在西方产生也是必然的。个中的原因现在人所共知:正如书中提到的那样,从15、16世纪开始西方文明首先开始全球扩张并领先于其他的地域文明,且时至今日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

本书是《全球通史》的第七版。在序言中,Stavrianos教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纪的全球通史。简而言之,我的理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已然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在这种情况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追求何在?也许,Stavrianos教授是在给我们一个暗示或者说一个警告:前进的时候不要停下来回想走过的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序中两次提到了中国。看得出来,Stavrianos教授也担心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会严重的增加全球的负担(而不是所谓的威胁)。实际上,如我们所觉察到的那样,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对局部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惊人的影响,并且势必也将会极大的影响全球环境,这远比蝴蝶效应要严重得多的多。甚至于,一些激进的西方人可能会认为,没有中国人,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值得称赞的一点是,每段历史都能够给现在的我们以教训和启迪,比如为什么现在的中国社会会有这么多问题,会显得这么浮躁和焦虑,大概可以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解释: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目前的社会如此,个人也同样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心灵生活却有些赶不上。读一读历史,能够更懂一些。

最后,斯塔夫里阿诺斯本人在“致读者”中有这样的表述:“每个时代都书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书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这样的一本历史著作,大概也是时代的最好注脚。

三:求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书笔记

近现代以前的历史部分非常好,但近现代部分似乎不是特别的好。当然,可能的原因是对近现代部分个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于不太新奇的东西就难以有特别好的评价。

我们也许不能将自私,或者任何一种品性,当作人的本性。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这个样子,是由他所在的社会所塑造的;社会支持和弘扬什么样的价值观,受社会影响的人们也就具有了什么样的价值观。人类学家阿什利·蒙塔古说:“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要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即取决于学习。。。。。。我们真正继承的是塑造和完善自身的能力,我们不是被动的接受塑造,而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乔姆斯基对于语言的看法跟这个论断有类似的精神。在原始的石器时代,不管是旧石器时代的食物采集者还是新石器时代的食物生产者,他们的社会群体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平等--几乎是完全的决定的结果公平。所有人尽自己的所能劳动,所得的食物平均分配。在他们那里,没有自私、阶级、不平等这些观念。这种绝对平等并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或者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条件就是不平等--因为平等不能带来任何革新的动力。

原始人将自己视作社群的一个分子,这个社群是由已经死去的、现在存活的和将来存活的所有人以及周围的环境所组成的。这个社群永远更替,但不会有任何实质的变化。所有的规则就是现在所见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崇古带了些原始文化的气息。

古代文明的代表: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人、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人和夏商时期的中国人,大约的年代在公元前3500-前1000年。另外属于希腊爱琴文明的米诺斯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等并不属于这四个古代文明的一支,但相对不处于中心的位置。但除了中国以外,所有这些古代文明都被后期北方游牧民族所灭。现在的埃及人跟金字塔时候的埃及人并没有多大关系;现在印度的雅利安人跟古印度人也没有什么关系;现在中东穆斯林跟苏美尔人关系也不大;而只有中国人,与三四千年前的古中国人有直接的血缘关联。

中东是古代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古印度人和古中国人其实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进入古典文明时期,即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到500年左右,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和儒教中国文明都各有自己的称道点。毁灭古代希腊爱琴文明的印欧人建立了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特别是雅典,发展了传承至现在的理性文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修希底德;阿基米德、欧几里德、希波克拉底。。。只要看看这个名单,就该能够意识到希腊文明的影响了。罗马主要的底子是希腊化的,并没有特别创新的文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是东正教国家,但也是深受希腊化影响的。从500到1500年间的中世纪时期,出现了伊斯兰教文明,大约是从7世纪开始兴起,建立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印度有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中国则是秦汉一直到明清。中国的社会情况比较特别,从秦统一一直到1912前取消帝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勃发,倒是因为西欧从500-1500的中世纪时期一直处于不稳定、多元化的落后当中,没有像中国和伊斯兰教文明的保守。所以有时候会考虑,物质资源的丰富,未必是促进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稳定的环境产生变革,变革的创新可能会有异常强大的力量。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在决定人类文明的创造性上起得作用巨大。而唯有创造性才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源泉。

看现代的中国。固然是发展了,但这个发展的来源是借用了西方文明中的经济部分,与中国本身的文明可能并不......余下全文>>

四:豆瓣全球通史第五编读后感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某位学者曾说过,一位史学家所写的并不只是一本介绍过去的书,而是一个高尚的灵魂。显然,阅读一本没有“高尚灵魂”的史书只会令我们这些“圈外人”获得一些所谓的偏见而非一种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所得出的真知灼识;而太过深奥的史学题材又很难让人能够明晰作者所想要展示给读者的真理。这就成了历史学类著作在编写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也成了评定一部史学著作是否出色的依据之一:如何才能写出让读者更易接受,又不失历史精华的史学教科书?

如果你正在读着这篇文章,请试着幻想一下,若干年后你事业有成,和昔日老友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旧时的快乐时光?事业有成的同事坐在一起,最有趣的话题是否莫过于回忆以前一同奋斗的历史?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坐在一起,最有趣的事情也就应该是回忆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历史,最后当然就是全人类的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正是在做这件事。

大师穷其一生,以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为我们编写了一部“全球史观”的代表作,不同于那种把自己的观点和观念强加给读者的历史学作品。这部被人们称为“经典中的经典”的《全球通史》,就像一段老友长久的回忆,慢慢道来,没有丝毫教育人的笔墨,却随时将历史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过去与现今的内在联系。由此,对于读者,阅读历史成为了一种乐趣,能够不断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不断进行探寻和解答。例如,《全球通史》对古代安第斯地区的培高平台田地种植方法进行了介绍和阐述,这一项最先发源于安第斯山区,被人们遗忘数百年的古老技术,近年被科学家发现和恢复以后,甚至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推广,这无不提醒着读者,尽管如今“科技”不断发达,我们依然可以从历史中学到我们不曾掌握的知识,依然可以从祖先那获得一些“礼物“……由此,也可以体会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也就是《全球通史》所具有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果历史学家在编著时只埋头于“从过去到现在“的叙事,而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对读者的需求和探索的目标进行充分的关注,那么,毫无疑问这本书的读者只会是专业的历史学者或学生。正如开篇所说,诸如我这类“圈外”的读者,甚至很难将其完整阅读下来,更别提能够有所收获。当你在阅读《全球通史》时,你会觉得你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就能够对世界未来的走向有一个自己的判定。《全球通史》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够让我们从世界的过去,看到未来,即它能够给任何读者带来十分强烈的“现实感”!

而直到翻开这本书,你才会发现它比任何媒体杂志都能“爆料”。

在原始社会,狗吃粪便这种在现在社会令人生厌的行为对维持我们祖先的生活环境起着很大作用;公元前3000年,一位埃及人父亲对儿子说:“用心学习吧孩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和学习相比,用心学习一天,得到的好处一辈子也享用不尽。”生活安逸的人,注定要被淘汰;在加利福尼亚人的文化里,是没有“你的”、“我的”这两个词的,所以加利福尼亚人对生活总是充满着满足和幸福感,而也正是这两个词,让我们现代人短暂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无法解释的罪恶;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蒸汽机就被埃及人发明了,只不过他们用它开关庙宇的大门;中世纪伊斯兰教的势力从中东不断向周围扩张,直至非洲、中亚东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这一点至今仍深刻的影响着世界事务的进程,当今世界围绕“大中东”的诸多矛盾冲突的缘起也就可以有所追溯……

诸如此类不论大小的历史事件就如同作者在与老友的谈吐之间,平心静气的娓娓道来,个中精华,还等你慢慢去体味。

......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