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说道理?
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什么呢?
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也因为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这前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其次,年轻人看了三国,使起坏来,不更可怕么?他们比起老头子来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机会。
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较为平和折中。
二:少不读水浒 老不读三国什么意思
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为什么呢?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也因为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这前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其次,年轻人看了三国,使起坏来,不更可怕么?他们比起老头子来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机会。 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较为平和折中。
三:对这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做出解释。
少不读水浒
解释一: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解释二: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
原因一:“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二:“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三:“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来自百度百科)
四:为什么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
解释一: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形成不良的习性,所以少不读水浒。
解释二:因为《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老不读三国
原因一:“老读《三国》是为贼”,“贼”,奸诈之义。深谙世故的人读《三国》,洞悉其中的阴谋诡计、尔虞我诈,难免会愈加老谋深算、沟壑满胸,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二:“老读《三国》泪空垂”,上了年纪的人读《三国》,常常会唤起当年纵横四海、气吞八荒的豪情壮志,产生英雄迟暮的感慨,无奈一把辛酸老泪,所以老不读三国。
原因三:“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
五:为什么人们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水浒传》里的各路英雄豪杰大多是以一幅侠肝义胆的面目出现,虽然“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豪爽总是让人觉得痛快大气,可惜仔细一看却发现,倒在好汉们刀下们的贪官污吏和恶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汉们滥杀无辜的场面也不乏见。例如武松在“血溅鸳鸯楼”一节虽然一怒之下杀掉几个谋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带也杀了好几个无辜百姓和贫苦良民。并且在杀完人以后在墙上用蘸鲜血写几个血淋淋的大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许当豪杰不杀两个人显得有些没有底气,但是杀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红皂白之地步,的确让人觉得有不寒而栗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们遇到这样的“好汉”,你敢潇洒地和他高谈阔论一番“该出手时就出手”么?“少不读水浒”是中国人的一句俗语。其中重要的涵义便在于冷静地意识到水浒中的各路豪杰固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让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径毕竟不为社会所容。小孩子如果从小看水浒入迷,舞刀弄枪倒也罢了,如果发展到有那么一天发展到拿某人脑袋来祭刀,岂不危哉! 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们,正因为杀人的杀人,抢劫的抢劫,欠帐太多,无法在太平社会里立足,于是只好“逼上梁山"。高举"替天行道"的大旗,网络一群喽啰,成天干着劫富济贫的所谓义举。其实水浒故事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荡寇志》的小说,是从反面对这些好汉加以抨击的,用统治者和良民的视野来评价那些好汉们。不管怎么样,“少不读水浒”说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读者的愿望无非是希望少年们不要去学那些好汉们的各种壮举,最后依然被招安屠杀不说,起码不至于混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大概是“少不读水浒”的真义吧。 而“老不读三国”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国故事是被无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其次三国故事不但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也被奉为经典。例如日本曾经研发过三国系列的电脑游戏,被世界各国所购买。三国演义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式智慧的一种集中浓缩。譬如其中的各种权谋、计策,譬如魏、蜀、吴各个军事集团的发起和结盟。譬如如何去发现和招揽运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抢占地盘。说穿了,《三国演义》中的各种故事,其实一部是汉朝军阀混战和各种人物智慧进行较量的争夺史。罗贯中将一个个名士、政治家、军事家们经过一番文学的描绘,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现代的管理科学不断地在研究和采用三国故事中的谋略,我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读了三国故事而且将其谋略烂熟于心且运用自如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也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别人用同样的三国计谋将计就计,置于绝地。 当人老了的时候,按照中国人的说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的时候了。人生苦短,世态炎凉,早已是过眼烟云,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少数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正因为是这样,人们便向往“老不读三国”。我想,除了告诫人们在年老体衰以后要抱着平常心,要返朴归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劳神费力地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斗个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许是对白驹过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谛有了淡泊却深刻的认识,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许就是;道通天地,顺其自然,自强不息,无欲则刚了。
六:金叹先生为什么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最近的教学是中国古典小说单元,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都有节选。课余,同事们就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俗话展开讨论,观点是不一而足。各种版本均有赞同者。如“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男不读红楼,女不读西厢”之类。还有人开玩笑,说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红楼”,意思是,老年人读红楼,里面漂亮的女孩子太多,不免心生遐想又消化不了,所以还是不要读的好。“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原本是金圣叹先生的说法。“少不读水浒”还是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年青人不适合读《水浒》一类的著作,因为书中的暴力场面过多,无论正面人物还是负面人物,杀人手段都极其残忍,读过此类著作后,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不利于年青人的成长。年老之人也不适合读《三国》一类的著作,因为书中尔虞我诈、机关算尽的故事情节过多,老年人读此类著作,如若活学活用,将变得更加老奸巨猾,难免破坏世风、道德沦丧。这个说法我个人应该是正解的。后人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大概也是出自同样的推理吧。老年人本来就已经很恬淡豁达了,读了胡适,恐怕会太过清淡太看得开而觉得人生了无意趣了。也有人以为: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读三国易于激发人的雄心壮志,更关键的是里面的很多计策拿来就可以用。换言之,三国可称之为励志小说。写励志书籍的老年人不在少数,但读励志书籍的老年人就比较少见了。试想,一个老眼昏花的老头子戴着一副老花镜,在哄得孙子(或孙女)睡着之后,舒服地躺在椅子上读三国,读到妙处,极有可能会拍着躺椅的扶手感叹:“多好的书啊,年轻时候怎么没读过,不然我这一生何以如此碌碌?”还没怎么感叹呢,一旁的孙子(或孙女)突然哇哇大哭,老头子赶紧扔下书去哄小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说,读三国,要趁早。还有其他反对的说法。依孔子而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那么,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钟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其次,年轻人看了三国,使起坏来,不更可怕么?他们比起老头子来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机会。
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比较折中平和。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啊。我以为:书在任何年龄都是可以阅读的,所谓开卷有益是也。我们究竟能够从书中得到什么样的教益与收获,当然与年龄阅历有关,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和个性心理有关。所以,有的人看鲁智深......余下全文>>
七:你同意“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关点吗?
金圣叹曾经说过,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为什么呢? 因为水浒教人造反,三国教人谋略。也因为水浒里多打打杀杀,意气用事,怕年轻人学坏,三国多杜撰,读过正史的人觉得夸张太过。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八:为什么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西游啊?
过去有句俗语:“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是说《三国演义》多讲智谋,老人本来富于人生经验,再读《三国》,容易变成老奸巨滑;《水讲传》多讲打斗,少年人血气方刚,读了《水浒》容易被它鼓动得头脑发热,成为作奸犯科之徒。当然,这些都是从明哲保身的角度讲的,带有明显的“庸人哲学”的色彩。然而它们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从这些告诫中可以看出《三国》与《水浒》的思想倾向。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是因为水浒中都注重人和人之间的情义,在人们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尤其是18-25岁之间,很多人都注重兄弟义气,而缺乏理智的思考问题,再看水浒,会让这些年轻人做事太过意义用事;而老年人,在饱经沧桑以后对所经历的事情都已经明了,所以再看三国,只会让他们更加的明白世事的不测,人情的淡薄。
九:有句话说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怎么解释?求详解
少不看水浒,免得聚众闹事。
老不读三国,免得叹惜岁月蹉跎。
男不看西游,免得脱离现实。
女不看红楼,免得叹惜红颜薄命。
十:为什么“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
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说。
这前句话好懂:因为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而《水浒》呢,又专以攻城破狱为能事,以打家劫舍为豪举,如果年轻人看了《水浒》,领悟了其中津津乐道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那一套,碰了镇关西就打,遇了潘金莲就杀,那还不天下大乱?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还要不要?虽然也有伟人说过“天下大乱,形势大好”,可那前提是“乱了别人,好了自己”,如果乱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别人,那还是不乱的为好——此所谓“少不读水浒”。
为什么“老不读三国”呢?照孔子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欲耳不逾规矩”,年纪大了就是随心所欲都会不逾规矩,看看三国有什么要紧的?难道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像钱锺书在《围城》里形容老头子谈恋爱如老房子着火一样烧起来没救?还是老头子看了三国,就会个个变成曹操?曹操也不老呀,再说要变曹操早变了,何至于到老了看了三国后再变?
“老不读三国”这种说法看似振振有辞,其实却不耐推敲:首先,说老头子本来就坏,有些一篙子打落一船人的扩大化嫌疑——老头子中固然有康生、林彪等坏蛋,不还有孔夫子、海青天这样的好人么?其次,年轻人看了三国,使起坏来,不更可怕么?他们比起老头子来有精力,有野心,又有机会。
于是,又有人说,之所以“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三国时代的权谋相争勾心斗角,对于一个阅历毕生的老者来说,会增添过多的利益计较,而减少其作为迟暮之年应有的豁达恬淡。
还有个叫石昌渝的老先生讲得更有意思:“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杂文家高旅另有说法,他认为“老不读三国”是:“犹言年纪到了这地步,经历颇多,不宜再看三国——看到各种图人的计谋,不免缅怀自己的遭遇,吃了别人不少亏,猛然觉醒,突然愤恨而已;或因学习了那一套,用以对人,甚至进行报复,都非美事,所以认为不如废卷。”这种说法较为平和折中。
我想,所以“老不读三国”,就是因为三国一书有太多的人世沧桑与人生感慨在里面,老年人读了难免心潮起伏,不能自抑。其实,《三国演义》开篇那首调寄《临江仙》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读这部书,则少也可读,老也可读。质之高明,不知以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