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培养专门人才以什么为出发点
高校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答: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造性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这里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来讨论这个设问。
1.明确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我们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辩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我们大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表现在目标笼统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美国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以为还有一个大学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问题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7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于教学制度我以为有如下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在美国尽管专业教育已经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了激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专门在影响力极大的毕业典礼上颁发。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余下全文>>
二:高校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工作有四大要素: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培养模式,有潜质的培养对象和优秀的培养者。因此抓好创造性人才培养也要从这四个要素着手。美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成功经验,这里结合他们的成功经验来讨论这个设问。
1.明确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我们要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对此,美国大学就不一样,他们不仅关心人才培养目标并且能与时俱进地确定创新人才培养的标准。譬如,普林斯顿大学在本科生培养目标的12项标准设计中就包含了创新型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1)具有清楚地思维、表达和写作的能力;(2)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3)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5)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4)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6)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7)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8)具有辩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持久的东西与短暂的东西的能力;(9)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10)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11)具有观察不同学科、文化、理念相关之处的能力;(12)具有一生求学不止的能力。针对这一具体明了的培养目标,大学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可以有依可循、有据可查。我们大学在这方面的不足不仅表现在目标笼统不好操作,更重要的是脱离社会现实和时代的要求。美国大学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具有借鉴意义。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以为还有一个大学理念需要更新:大学不仅是提供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劳动力输出基地,还应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于实践自主创业的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中就应当体现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
2.科学的培养模式。
育人环境决定育人质量。培养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要素:教学制度、教学模式和人文环境。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的情感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进而素质结构,关系到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教学改革实际上不单纯是教学问题的改革,而是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模式的设计方面,大学总体上应该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
(1)教学制度及其改进。
教学制度既关系到学习主体“学的规定”,又关系到教学主体“教的要求”。哈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世界领袖地位并经久不衰,就在于近140多年来其7任校长从未停止过教学制度的改革。教学制度设计要体现两个目的:一是有利学生的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和个性发展(创新性等);二是有利教学质量的保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于教学制度我以为有如下三个方面可以有所改进。一是学分制问题。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它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由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暑期学制。为一些求学欲很强、有自己发展特殊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科学研究训练、素质拓展教育、专业深化教育、工程实践教育或职业培训教育等,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本科生参与研究。在美国尽管专业教育已经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无不设有本科生研究计划,并将之作为一种必要的人才培养制度。为了激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美国大学还专门设有表彰本科毕业生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制度,并专门在影响力极大的毕业典礼上颁发。
(2)教学模式及其改进。
教学模式包括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动态的教学......余下全文>>
三: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哪些
(1)创设促进大学生进行创造的良好环境 (2)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动机:要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3) 塑造大学生的创造人格:保护学生的创造欲,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消除学生对错误的畏惧心理,鼓励学生与有高创造力的人接触 (4)训练大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法、类比思维法、逆向思维法、转换思维法、直觉思维法
四:中国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人才?
要敢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学生们可以向权威们挑战。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在加州理工学院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这是我感受最深的。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钱学森进一步明确指出,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众所周知,钱学森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功勋,堪称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而已经功成名就的钱学森,始终孜孜以求的依然是祖国的发展和强大。他的思考和追问,也依然直指时代前沿高点,振聋发聩!中国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级科技人才?中国的大学为何培养不出顶尖级科学大师?中国的大学究竟怎么啦?如果不是社会公认的大师级科学家钱学森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界和科技界精英们大概还会照例驳斥辩解一番。甚至会认为是对中国知识界的歧视和偏见,是对我们的教育科技成就的漠视。如果说这是德高望重的钱老的最后“问责”,那么谁该为此“负责”和回答呢?或是也同样会无动于衷而没了下文?假若因此而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正视,并促使局面发生根本改观,我们是应当铭记并感谢钱学森这最后的大声疾呼的。诚如钱学森所言,“人云亦云,缺乏创新”,中国的科技学界如此,人文学界不同样如此吗?钱学森的现身说法或许更有说服力,也让我们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里有这么几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深思。一是封建思想的影响制约,一是自由宽松的学术风气,一是广博深厚的知识滋养,一是人文精神的思维启迪,一是要有创新思想。其中第一点是制约和阻挠因素,后几点则是必要的主客观条件。我们的问题恰恰是多了制约因素,而缺乏后几项必要条件。那么,造成这种局面的责任者是谁?谁该首先有所改变有所行动?这个问题不解决,中国发展所急需的顶尖人才又咋能培养出来呢?再回望一下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思想大家和文化艺术大家对科学精神的社会启蒙,以及其对科技大师产生的精神孕育和智慧启迪,这一人才培育的规律和机理就变得更清晰了。顶尖科技人才和科学大师的产生,需要冲破神权与王权封建思想的社会牢笼,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启迪,需要创新思想的自由表达的氛围环境,这些固然都需要我们的社会给予稳定的制度化提供与保障,但首先还应是人文知识学界的使命和职责。因为我们社会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法规研拟,其思想源往往直接来自于我们的人文知识精英“智库”。可不幸的是,正是我们中国人文知识学界的失责,不仅使自己作茧自缚,更遑论去给教育科技界以思想启迪和启蒙了。这一系统性的社会文化病障,是不可能指望紧靠撤换一两个教育部长就能简单解决的。曾几何时,“臭老九”们终于重新扬眉吐气,并作为知识的化身而再次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推崇和敬仰。又曾几何时,专家却原来与“砖家”同义,教授与“叫兽”齐鸣,论文造假,博士贬值,名人熙熙来,大师攘攘去。“知识精英”的汉语词意变换若“小姐”,乱哄哄今昔两重天。怨谁呢?怨社会大众没知识吗?怨工人农民没文化吗?实践检验也再次......余下全文>>
五: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什么
就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比方说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简单来说,就是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怎么教等等。
六: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来世界一流的人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老虽然走了,但他留下的振聋发聩的三问却不容我们每个有良知的国人不去思考。钱老的三问是:“这些人怎么了?……人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还弄不成?”这三问可以解读成:“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何时能培养出国际大师?为啥中国没有一流大学?”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很多时候人们都习惯把症结归结中国的教育体制上来,但依笔者看来,这种局面固然不乏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教育体制改好了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么?我想也未必尽然!
症结一:僵化落后的教育体制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大学,长就的基因很难改变。试想现今国内的大学有哪所还有上世纪五、四时代的大学风气呢?好的学习氛围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如今的大学里:学术腐败、享乐主义、物质崇拜、爱情至上等风气风行,选择学习甚至成了“自惭形秽者”(这里指相貌平平或家境一般者)的一种解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当老师、教授、学生都把目光锁定为物质和财富的时候,中国的大学培养不出来世界一流的人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社会风气的整体滑坡难免会冲击校园,而校园又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这也注定受伤最重、最深。我国虽然也尝试着进行教育改革,但多属于走形式、摆过场或换汤不换药的方式收效甚微已成必然。同时全国各大专院校快速盲目的扩招扩建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扩招就意味着降低门槛,良莠不齐的生源一下涌入校园,对校园的承载能力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校园的软硬环境无法满足招生的需求,势必造成一定的混乱,各大学原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习风气受到冲击,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感染力。试想毕业的学生虽然多了,但是真正合格的毕业生少了,毕业的学生既不具备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又不具备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这样高不成低不就的毕业生无疑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我国的教育过度重视应试教育,而忽略个性、兴趣、潜能、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又如何能培养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呢?即便具备了人才的素质,人格塑造的缺失也会成为培养一流人才的短板。由以上可见:想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教育改革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症结二: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土壤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特点首先是公平和正义,普世价值的彰显,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爱、法制的廉明…
…这近似于中国古人所期盼的理想大同社会,或者是共产主义社会,似乎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还很遥远,但生活在一个道德失语、舆论让位的社会环境下又如何能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呢?当一个社会呼吁公平和正义的时候,也不正意味着它们的缺失么?人们对挑战道德底线的事件司空见惯,对公权力的寻租只剩下嫉妒和贪婪,普世价值又如何能够彰显呢?没有适宜的环境和土壤就长不出丰硕的花朵,这是一个很浅显的自然规律,我想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同样适用。不但是国家,包括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每个团体在创造物质文明时,应更注重精神文明创造、建设和维护,只有我们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才为我们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供了可能。
症结三:信仰缺失后时代的困惑
中国人普遍缺乏信仰为世人所公认,信仰的缺失会助长丑恶现象的滋生,过度追求物质的社会会助长人情的淡漠。信仰和迷信的最大区别是有世俗功利目的的信仰就是迷信,反之就是信仰。信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会大大增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信仰对于个人而言会让个人的内心无比强大,有了挑战一切的信心和勇气,不再因现实的窘迫而放弃未来的美好,不在因生活的琐碎而埋没自身的潜能和智慧。当人抛弃了世......余下全文>>
七:中国大学的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阚凯力:中国的大学已经变成了养猪场本文是阚凯力教授接受媒体的专访 阚凯力:确实可以说,我一直都在中国最好的学校读书,不只是后来念了清华,又去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从小学开始,我念的是北京实验二小,中学六年是北京四中,1964年考上的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来由于文革开始,只念了一年半就中断了。 我们那时候的学校,尤其是小学和中学,确实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理的渴望,我觉得这一点是素质教育最核心的价值。现在的学校教育太功利了,上小学是为什么?为了考一个比较好的中学,上中学又是为什么?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上大学为了什么?为了将来考研,然后出去能找到一个挣钱多的工作,或者是铁饭碗的工作。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极端地害人,是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追求功利的手段。课业负担也把学生搞得疲惫不堪,天然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被摧毁了,教育的核心就坏掉了。 小孩子天生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只要善于引导,学习本身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每天学到了新东西,以前不懂的弄懂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就感。甚至有时候,上课学的东西不解渴,自然而然还会到图书馆去,或者到网上去寻求进一步的答案。我们那时候,经常要在家里做一些小实验,比如上生物课,在自己家里养几只蚕,或者观察院子里的蚂蚁;上物理课,学凸透镜的原理,就拿一个放大镜,在太阳底下聚焦,把纸点着了;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要自己去独立思考,为什么唯心主义是不对的?要通过读书、辩论和独立思考,自己最后想透了才能得出结论。我觉得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经历。 后来我上了清华,当时是六年制,1966年我大二还没念完,就文化大革命了。1978年恢复招考研究生,我考了北京邮电大学。因为成绩比较好,又加试了英语,结果我成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我就去斯坦福读了通信技术。 30多年过去了,斯坦福教给我的课程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是留下了电信技术的基础。后来我做电信政策研究,至少在技术上谁也蒙不了我。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斯坦福的精神文化。 众所周知,斯坦福大学被称为是硅谷的母校。有资料显示,硅谷大大小小公司的高管,尤其是创始人和CEO,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斯坦福毕业的。甚至像Google和雅虎这些公司,创始人在斯坦福都没毕业就出去创业了,把技术变成了现实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效益。 我当时由于是公派留学生,所以从出国的第一天起,就想着回到中国要干什么。那时候,因为我们是第一批公派留学生,所以教育部对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点都不了解,也就没有限制我们出去学什么,想学什么都可以。我想,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当时全国才几百万部电话,有的地方一个单位都不见得有一部电话,更不要说个人家里有电话了。而在国外电话的那种普及程度,让我觉得中国在这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就选择了学习电信。所以,我觉得学习是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后来,我在电信领域转向了管理,又转向了电信政策和电信体制改革研究,都是服务于这种社会需求。说的大一点,这样的学习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在2000年从电信研究院调到北京邮电大学,成为经济管理学院的第一任院长。上任之后,我们就发生了非常大的争论,在学校到底谁为谁服务?是老师为学生服务,还是学生为老师服务?以现在中国大学里的普遍情况来看,不仅是学生为老师服务,即使念到了研究生,学生也还是在为老师打工! 很明显,这些老师就是在赚学生的钱,难怪很多研究生都在背后把自己的教授称为老板。这些现象在中国1949年以前的大学,甚至80年代以前的大学都是闻所未闻的。这个社会的腐败、学术......余下全文>>
八:为什么建国以来大学培养的人才相对较少,这个问题是由谁提出的
www.doc88.com/p-9019346229066.html
九:中国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还是赛选人才的地方?
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更是对发展中的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个经济寒冬里也带来了就业的寒冬,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笔者作为一名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深深感到:大学生就业难跟中国的大学教育脱不了干系,我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作为培养学生的大学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曾撰文说,依我看,中国大学的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乱”。一字破天机,道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第一,大学盲目合并,浮躁氛围较浓。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大学合并,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大操大办的序幕。大量的大学合并,一些专科学校、中专学校都被一些985或者211大学合并,颁发这些学校的文凭。大学存在严重的大跃进思想。几年赶英超美,建设一流大学的口号而大量圈地。比如吉林大学合并了很多学校后成为我国最大的大学,占地差不多有整个长春市的一半,而湖南的中南大学差不多把守了长沙市的四个大门。这样的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不仅导致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产生很多低质量低素质的大学生,从而导致大学生整体的就业困难,而且严重浪费国家资源。 第二,大学过度产业化,片面地追求经济利润而放弃了作为培养学生的宗旨。 现在很多大学也跟企业差不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考虑学生、社会的利益。通过大量举办二级学院或者独立学院靠出卖大学自身的牌子来换取“坐地分赃”。到2008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326所,分布在全国30个省份。一些大学通过举办成人教育和自学考试批发文凭。读书就是交了学费,走下过场,发一个文凭,而自学考试特别是湖南等省组织的短线考试,更是出题的老师将试题拿出来卖,考前泄题是常事,考试过程中请人代考等舞弊现象非常严重,有人甚至极而言之,自学考试是“通向大专、本科学历文凭的走私通道。”严重玷污了大学的声誉,也违背了成人教育的初衷,这些教育形式在高等教育基本普及的今天感觉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这种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三,大学教师师德严重滑坡,教授水平不高。 在坊间流传许多贬斥教授的笑话,什么“菜教授”、“水博导”,甚至有人戏言白天是教授,晚上是禽兽。经常看到大学教师跟学生谈恋爱的,有些老师带着学生出去应酬的等等。大多数教授学历不全,知识面狭窄,治学不严,人文素质低下,丧失了对学生的魅力。比如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导师跟学生称兄道弟的,从不对学生严格要求,连做研究的毕业论文都不仔细看一遍,经常带着自己的女学生到外面去应酬,忽悠老板,而自己也极少上课,学校有什么事就叫自己的研究生代劳。有些教授三年从来不指导自己的研究生怎么搞研究,只顾自己到外面搞钱,搞了很多横向项目就叫自己的学生瞎胡闹,而不注重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第四,大学生功利意识太浓,不学无术。 目前,很多本科生不是好好地学习专业,而是盲目地考证,一些学生在校就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进来怎么拉帮结派,找关系,在学生干部竞选、入党等事情上更是如此,他们搞这些不是很好地为同学服务,而是为了评优评先捞取资本,为保研打下基础,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就不再担任了。很多研究生从来不认真读一本书,不认真写一篇文章,不是到外面兼课赚钱就是消磨时光。一些研究生就只顾考试,从本科毕业即考公务员,到研究生期间继续考,一直考到毕业,三年就是在考公中度过。甚至有些根本不读书也没有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还要考博,我想可能考上博士,在读博的3到5年还得一直考公务员,像这样的研究生怎么能为国家的创新作出什么贡献。平时有些......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