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多少?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16亿。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16亿左右。
二:中国人口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一)人口基数大
2000
年我国人口达到
12.95
亿,
占世界人口的
22%
以上,
也就是说世界上每
5
个人中就有
1
个中国人,而世界上的国家好几百个。目前,我国人口比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
1
亿。世界上超过
1
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还有印度、苏联、印尼、巴西、日本,我国人口比
这
6
国之和还多,这些数字说明,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过其它
人口大国。
(二)增长速度快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日益发展,
人民生活改善了,
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了,
人口死亡率大幅
度下降,
到七十年代由解放前的
28
‰降到了
36~38
‰,
死亡率的下降,
造成了人口寿命的延
长,
我国平均预期寿命达到
68
岁到
70
岁。
但是人口出生率却持续在高水平上,
这就是造成
了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据统计,从
1949
年到
1982
年的
33
年里,人口由
5
亿
4
千万增加
到
10
亿
800
多万,比解放前人口增长率高了
7
倍多,
1982
年—
2002
年增加了
3
亿。
(三)年龄结构轻
我国人口中
30
岁以下的青少年占
50%
左右,这样的年龄结构,潜在着强的生育后备军。五
十年代同一年龄的妈妈只有四、
五百万,
而现在,同一年龄的妈妈将有
1
千
2
百万以上,
未
来人口增长的势头仍然很猛。
(四)农村人口比例大
我国
13
亿多人口中,
大约有
10
亿人口在农村,
而农村人口的出生率大大高于城市,
所以农
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城市高。
另外,
农村人口年龄构成比城市更轻,
意味着未来农村人口
增长速度仍然会高于城市,
这就告诉我们,
大力控制农村人口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
也是
实现人口发展的近期目标的关键。
(五)分布不均衡
全国人口集中于东南沿海各省,
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种表现。
例如西
北地区的
13
个省、市、自治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0%
而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
27%
我国人口现状的这些特点,充分说明,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是摆在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
民面前的一次极为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一名官兵同时也肩负着这项光荣而伟大的责
任。
二、我国人口现状带来的影响
(
一
)
就业矛盾更趋突出
就业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
目前,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近
800
万,
国有企业和
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大体上有
600
万,同时我国又正和在劳动力增长高峰期,每年新增劳力
1000
万左右,农村还有
1.5
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劳动力总量过剩的矛盾突出。
(二)生活水平始终处于低层次徘徊
从经济总量来看,
2001
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六位,但只相当于美国的
11%
,
日本的
23%
;
2000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54
美元,但只排在世界第
120
我位,仍
属于中下水平。
1
、控制人口数量与提高人口素质存在天然的联系
从宏观的角度说,出生人数减少为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人口素质提高的主要受惠者是实行计划生育的父母一代和计划生育后出
生的子女一代,年龄大体在
50
岁以下。在中国的经济和教育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由于开展
计划生育而导致的家庭规模小型化,使育龄夫妇能摆脱较重的经济负担和繁重的家务拖累,
把较多资源用于自身及子女的教育支出。
1990
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
。
2
年,
2000
年提高到
1......余下全文>>
三:中国现在人口中 15~30岁所占比例有多少?
目前我国还没有统计15--30岁年龄占人口的比例,提供以下数据供参考: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07月26日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在全国范围推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孩子,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过30年的艰苦努力,中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把生育水平降到了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史性转变,成功地探索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稳定世界人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政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将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专题座谈会,统筹考虑,协调部署,动员全社会力量,采取法律、倡导、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和解决人口问题,把发展经济、开展计划生育、普及教育、提高健康水平、消除贫困、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妇女地位、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等紧密结合起来。2003年,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和综合协调,更加科学地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2004年初,中国政府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学者,正式启动了“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为科学制定国家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实现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2006年2月9日,中国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未来十五年的人口目标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其在人口与健康领域确定的发展思路之一,即是控制人口出生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点发展生育监测、生殖健康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医药、器械和保健产品,为人口数量控制在十五亿以内、出生缺陷率低于百分之三提供有效科技保障。
另三个发展思路包括: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显著提高重大疾病诊断和防治能力;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研制重大新药和先进医疗设备。攻克新药、大型医疗器械、医用材料和释药系统创制关键技术,加快建立并完善国家医药创制技术平台,推进重大新药和医疗器械的自主创新。
......余下全文>>
四:中国的人口太多了,破坏环境。
一谈到中国人口问题,有些人总喜欢说“中国人口太多”。从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来看,在历史上,中国人口长期居世界第一。1840年,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到了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12年,中国人口达到13.5亿,而世界人口达到70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19.3%左右。可见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不断下降。
五:面对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资源制约人口,人口又制约环境,而环境又制约着人口。资源的是多少制约当地的环境人口承载率的因素之一,而人口的多少与活动又制约着当地的环境的好坏。而环境又反之制约着人类的活动,所以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1.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 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因此,我国当前还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环境问题危害人类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个重要国情。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4.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实质都是发展问题。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5. 人口问题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首先,人口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从而向自然界索求的就越多;其次,人口越多,向自然界排放的废弃物就越多,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
6. 资源和环境问题反过来影响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资源和环境,因此,出现了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危害人类本身。
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介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是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合办的月刊,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主要刊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