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人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讨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说出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图表数据的能力;通过辩论赛举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也有有害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确立我国计划生育必要性观点;培养热爱大自然,养成节能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的事例。
2、教学难点:探讨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组织课堂辩论赛活动。
二:如何做好地理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
1.文言文两则:《学弈》《两小儿辩日》
编排文言文的意图:人教版小语实验教材本来可以多编排一些文言文的,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小学阶段没有提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是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提出的,为了使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内容衔接更紧密,人教版教材在第三学段就开始安排简短、浅易的文言文。从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到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再到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学生在小学阶段一共可以接触到4篇文言文。这样,学生可以对文言文的样式和学习方法有一点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为初中学习文言文奠定一定基础。七年级上册教材安排了3篇文言文,篇幅也比小学阶段的要长一些。不过,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对初中的文言文学习不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教材增加文言文、古诗词的比例。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
——课程标准的阐述:在总目标里面——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要求是包含了对初中文言文学习的要求的,所以小学阶段的要求应该比之更低一些。
▲处理好朗读和理解的关系。朗读基本的要求:正确、通顺、流利;(课后思考练习题没有提有感情朗读),所以我们正确把握对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朗读的要求,并注重积累:背诵。
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如下步骤:
第一,教师首先要范读课文,提示学生如何断句、停顿。
第二,指导学生读通顺。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最后达到背诵。
至于在理解方面,大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即可。学生要能做到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有一点自己的感悟。如,《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文中蕴涵道理的讨论适可而止;像《两小儿》中的道理,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展开,这个问题太复杂了,即使讲得清楚,也不是小学生所能够理解的。
一则精讲,另一则适度放手自学。第一篇《学弈》文字较难,老师可以多扶一些,第二篇则可以放一些。
关于“孰为汝多知乎”中“为”字读音问题。
一说“为”读“wéi”,“以为,认为”的意思;一说“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建议用第二种意见:“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2.《匆匆》
n 写作背景不必过多交代,可以适当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朱自清,使学生多一点关注文学、关注文学家的意识。
n 声情并茂的“读”、熟读成诵比分析更重要/背诵积累。
n 文章表达对时光匆匆的无奈和惋惜,哪些描写给你的印象最深?重在让学生知道珍惜时间。
n 不要单纯把修辞手法作为语文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判别各种修辞手法,而应该把重点放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这句话用用这种修辞好在哪里?如果没有这些修辞的运用,表达效果又是怎么样的?
n 试着让学生像作家一样思考:如果你来写一篇要珍惜时间的文章,你会怎么写?试着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句子。
3.《桃花心木》
重点是学习文章中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可回忆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中,借景物抒情、五年级下册《白杨》的表达方法/作家杨朔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特别是文革前后学生作文的影响/当前存在争议。
6.《......余下全文>>
三:教学内容就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的。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目前的教学目标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内容标准和表现性标准(能力标准)不明确。
从内容标准看,主要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对各个层次的要求不太明确。如我们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理解是这样描述的:“初步把握学习内容的由来、意义和主要特征。是对知识的一般认识。”这样的描述,对于不同的老师来说肯定有不同的理解,造成教学要求和题目的难度差异很大。对教学和检测造成很大的困难。
当前,市教研室正在做修改课程标准的工作,尽管难度较大,但会坚持下去,直到完成。要求各学科组织中心组和教研员先行研究讨论,再在全市教师队伍中进行讨
论学习,以形成共识,最终制定课程标准修改稿。市教研室提出从内容标准和能力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修改。其实能力标准就是每一内容下的表现性水平,从专业角度
讲,还是应该称作“表现性标准”为好。
今后的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是比较确定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能以建议的形式出现。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师的自主权不会很大,最多根据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逐步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过程与方
法基本由课程标准确定,但有一定的弹性,即教师有一定的组主权。情感态度与态度教师的自主权较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
动,体现落实情感态度与态度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
落实教学目标,需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这个载体就是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般说来,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主体,但仅仅依据教科书来安排全部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教学内容广义上讲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应该获得的思想、观点,以及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总和。因此,需要教师恰当选择教学内容。那么,如何选取那些最重要、最值得学习的内容呢?首先应该依据国家规定的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它对各门学科的教学内容从质和量上作出了规定,为我们提供了选择教学内容的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应特别注意遵循下面七条标准。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标准。科学性指教学内容观点准确、论据确实、表述规范,甚至连字、词、句和标点符号也无错误。特别是针对中小学设计的教学内容,更要精益求精,不得有半点马虎。因为中小学生辨别能力差,不得因教学内容的错误而使学生误入歧途。
(二)基础性
基础性指精选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干内容。该条标准是由知识众多与教学时间有限这对矛盾决定的。精选基础知识、基本规律,首要的问题
是正确认识何谓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就是“保证知识得以展开的主要的构架”,是教学内容中必须透彻理解的部分,且能独立完备地辐射出众多结果
来的基底知识。这就是说基础知识、基本规律应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处于知识体系最底部的知识,是需透彻理解的知识;二是能引申出众多迁移结果的知识。基
础知识、基本规律适用性广、包容性大、概括性高、派生性强。只要突出了这些知识,就能真正起提纲挈领的作用。这样我们才能在主体结构上突出主干内容,建立
合理的“基本结构”,保证基础知识和规律被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
(三)发展性
发展性指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通过教学能显著地促进学生发展。
(四)可接受性
......余下全文>>
四:小学一年级环境教育教案(第二学期)走进大自然
环境保护教案
常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题1:美丽的大自然》中的活动1、活动2。
教学目标:了解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树立保护动物、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问题引入:大自然太美了,你喜欢大自然吗?
二、学习活动1。
1、讨论:
(1)、举例说明大自然里有什么?
(2)、你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景色?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点评,引出超级链接。
4、小结。
三、学习活动2。
1、认识动、植物,填写下表:
动
物在空中
在水里
在地上
植
物树木
花
草
2、了解“植树节”。
3、完成“实践与拓展”中的练习。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把查到的资料填写在资料卡中。
资料卡
搜集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 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主题1:美丽的大自然》中的活动3、活动4。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了解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地球表面水多还是陆地多?
二、朗读课本第二自然段,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
三、讨论:
1、为什么地球上的水只很少部分可以利用?
2、水能为我们做些什么,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四、完成“实践与拓展”中的练习。
五、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浪费水,哪些行为节约用水?我们做得怎么样?
六、学生交流汇报。
七、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做个实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否干净。
八、总结。
九、布置作业:统计自己家里6个月的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主题1:美丽的大自然》中的活动5。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人口分布情况。知道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教学过程:
一、把课前调查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爷爷小时候家里的人数
爸爸小时侯家里的人数
现在我家里的人数
讨论:我国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
二、实践与拓展:观察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图,分析我
国人口情况。
三、阅读“绿色卡片”和“超级链接”,了解“世界人
口日”和我国人均资源状况。
四、讨论:根据上表的数据分析,我国人均资源与世界
人均资源相比,是多还是少?
五、总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主题2:大自然的馈赠》中的活动1、活动2。
教学目标:了解纸从哪里来?培养学生节约用纸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在我们所用到的用品中,哪些来源于树
木呢?
二、阅读“超级链接” 。
三......余下全文>>
五:《我们去看海》教学设计
《我们去看海》是诗人写的儿童诗,适合于朗诵。全诗以“我们去看海”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去看海,既有对海的向往与追求,又是对生命的期望与启迪。海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海汇百川,胸怀宽大;海蕴藏着财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海跃动着鲜活的生命,海永远不会停止呼吸……阅读这首诗,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仔细体会诗歌表达的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感悟大海给我们的启迪。
《致老鼠》是一首有趣的童诗。小诗人用一颗童心,写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虽然老鼠要做坏事,但还是喜欢它们。小诗人希望它们改正缺点,爱清洁,爱劳动,光明正大地做事。如果改正了缺点,还可以和猫做朋友。小诗人把老鼠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对有缺点的朋友没有歧视。让老鼠和猫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愿望。阅读这首诗,学生一定能感受到童诗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爸爸的鼾声》是一首温情的童诗。小诗人敏锐地捕捉到“爸爸的鼾声”,作为写诗的题材,因为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十分有趣。小诗人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车”;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好像火车到了站。全诗童趣盎然,充满父子亲情。阅读这首诗,要让学生体会到“鼾声”也能做诗,生活中诗的题材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联想,到处都有诗的素材。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有诗。
《给诗加“腰”》说的是苏小妹出题,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说了前句“摇”,后句为“映”,就是“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不屑,认为太平淡;黄山谷加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仍摇头。后她吟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玩味之后,不禁叫绝。“扶”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与“轻”“细”十分和谐。“扶”字又把风拟人化了。月色淡淡,月下的梅花朦朦胧胧,“失”字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诗是语言之艺术。诗特别注重遣词用字,凝练而鲜明生动。苏小妹加的是“诗腰”,因为它在诗句的中间,其实是“诗眼”,因为它仅用一字,却能出神入化。阅读这篇文章,主要是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故事的兴趣,此外也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故事的有趣,学会欣赏诗歌。
《诗中的“秋”》是台湾作家桂文亚回忆自己儿童时代读古诗的乐趣,侧重让学生学习读懂古诗和欣赏古诗的方法。读诗贵在感受意境,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在秋天读诗,
风吹竹叶,萤火虫在纱窗外飞舞,着实富有诗意。作者慢慢领悟到:联系生活来读古诗,就容易读懂;读诗时在头脑里描绘一幅幅画面,就能进入诗的意境;把不同的诗比较着读,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我们就不难与诗人的心相通。这篇文章以作者读诗的切身感受为内容,娓娓道来。她所举的都是关于“秋”的古诗,诗中流淌着涓涓清泉,诗中洋溢着淡淡的思念,作者体会到了蕴涵在“秋”诗中的浓浓的亲情、友情和思乡之情。这篇文章教会我们怎样读诗。
五、相关链接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余下全文>>
六: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谢衍庆教学设计
一、 从小家到国家 以亲情呼唤民族情
白云区石井张村中心小学 谢衍庆
一、教学目标清晰准确
从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看,陈老师的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能突出重难点。新课标指出“课程性质是以小学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陈老师课前指导学生搜集各民族不同方面的资料,进行了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讨论交流、情景演绎、角色扮演、知识抢答、观看影片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看、游、演、唱中认识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形成民族自豪感、培养民族大团结的主人翁精神,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能逐步深入,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实现生活即德育,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目标。
二、 智慧课堂的全面体现
1、智慧课堂体现在课前准备上。
预习先行、研学后教。课前,陈老师指导学生以民族小组为单位去收集资料,如从服饰特点、风俗习惯、建筑特点、传统节日等方面分工去搜集。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祖国各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为课堂上的展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有师生充分的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如鱼得水,挥洒自如,这样才是智慧课堂。
2、智慧课堂体现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上。
学生不是等待灌满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陈老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主动体验学习,主动建构知识。通过猜一猜来自远方的小客人,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介绍少数民族的特色和传统文化。“走进民族文化村”创设情境,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自己熟悉的少数民族。学生有了积极的参与热情,就能更好的主动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才能构建智慧课堂。新课标提出:“积极探索开放、自主、生活化、社会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尝试民主、平等、对话、争鸣的互动教学方法,追求情感共鸣,追求人文修养的主动内化,追求教学相长。”我认为,陈老师的课堂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3、智慧课堂体现在资源整合上。
陈老师做到了将课内课外资源的有效整合。陈老师课前指导学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课堂上陈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贴图片,交朋友,当小导游介绍少数民族的特点,参加“火把节”,跳舞,更真实、更直观的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然后通过看视频、谈感受、齐唱歌曲做手语,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形成民族自豪感。新课标指出“让教与学植根儿童的生活”,陈老师在教学中就有效整合了课内课外资源。
三、人在课中、课在人中,展现智慧老师魅力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教师就是一座桥,他引导着学生从桥上走过,到达彼岸,此桥便迅速地消失。这节课,陈老师和蔼温馨地建造了这座桥,引渡着学生的同时,帮助学生建构着自己的桥。
陈老师以“我的家”“爸爸妈妈和我一家人”、“家是幸福的港湾”的温馨引入,倍感亲切,自然流畅的从“我家”过渡到“国家”。以其动听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饱满的激情感染着学生,牵动着学生的情绪高低起伏,充实着学生幼小天真的心灵。
在课堂的体验环节中,学生自觉地融入了角色置换中,从内心感受着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向往,如:“火把节”的欢乐和“纳达慕节”的豪迈。教师引领着学生从感知不同民族的风情特色,到感悟“不同民族之间互相认同与尊重的亲情”。
陈老师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在联系,承.....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