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并没有本性","存在先于本质"是谁的说法
一切存在因其本就存在,故而可以长存。量变因其质变,质变引发结果。一切存在因其存在的本质有别,所以能引发的质变的过程所需时间也不同。结果也不同! 当时未有星河斗,先有我辈后有天! 呵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无论有无存在
二: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三:荀子劝学中阐明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的句子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四:两个人相处久了本性也就露出来了,我们都不应该先看外表,我是不是要谢谢他教会了我以后谈恋爱不看外表看
是也不是。说是,你反映的问题是初始以貌取人的恋人之间经常出现的问题,时间久了审美也疲劳了,对对方的缺点也发掘得越来越多了,最后再也无法容忍了。说不是,其实无关原则和底线的冲突和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东西,时间处得久了,矛盾不可避免,包容和妥协是磨合期的润滑剂,世上并没有那么多本性坏到无可救药的人,也不是相貌平平的人的本性好的比例一定会高于外貌帅气的人。明白这些,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
五:君子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了一般人是因为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六:关于人的本性
人具有物性;有较多的与食欲、性欲有关的自私、放纵、贪婪、野蛮、残忍的兽性;含有较少的社会文化的精神性(人性);这就是初始人的本性。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按此假定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诸多外在因素影响,譬如生存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结交朋友好坏,或某一瞬间控制能力的偏差,方才表露出不同的善恶。人的性格原本就是多重性的,有阳光面,也有阴暗侧。正常情况下,理智往往起决定性作用。古语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诠释为人的性格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无法改变的。而另一种说法: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动物界里的弱肉强食、乱伦、生存竞争的基因尚残留在细胞里。意指人身上留有动物的本性潜伏其内,一旦生存条件重返险恶环境,恶的本性即会显露无遗,求生的本能将导致向恶方向发展。如此,人性本是恶的。现实中人性善恶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些横行霸道,作恶多端的恶人,一旦被法律制裁时,绝大部分悔之莫及,谆谆告诫千万别步入他的后尘。此时的人性发生了逆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当恶的本性不能再为个体谋取利益,恶被摒弃从而呈现善的一面了。参照某哲学家分析,把人性分为三层: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第二层:社会性,善恶交错;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人性中有百分之九十偏向恶,百分之十偏向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叙己思,没有统一答案。一位朋友所归纳:人性,乃是处于动物性与神性之间的介质,是对动物性的克服以及向神性的靠拢,人距离动物越远就越文明,亦能越从善。
七:人最初的本性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以上是荀子对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这个观点说明荀子认为的人之初的起点是人初生之时的劣性。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说到的是人初生之时的善性。 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
这点上孔子就高明的多了,用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叫做:“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六合之外存在生命或者什么,我们无法加以评论)由此看来孔子已经把人之初的含义延伸到六合之外了。(这里解释下六合: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即天地四方称六合,天地四方是我们人类当时能够认知到的世界范围了如果再加上时间那就是宇宙概念了,天地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时间+空间=宇宙)简单理解就是研究我们人类刚刚从娘胎生下来的时候的本性意义不大,因为那不一定是真正的人之初。这里人之初的概念就延伸到六合之外,因此孔子未加评论。这里还有一种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人之初,性本无。”就是人最本初的时候是不存在善与恶的概念的。--------------------------------------------------------------我个人认为这三种观念都对,但是要放在他们所对应的范围中去理解。道德经25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这里可以看到宇宙形成之前道就存在了,(先天地生,字之曰道,因为不知道他叫什么浑然天成嘛,为了用文字表达出来,也就是强行为他起了个名字叫做道)这个时候是不存在阴阳二气的,当然也就不存在两极分化观念下的善恶观念了,也就是说最本源的物是无性的。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把人追朔到最本源状态应该也就是无性了。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白话文:苍天跟谁都不特别亲近,只帮助善良的人)结合上面那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话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而天的产生应该是在人产生之前产生的,这点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根据上面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天道地道都是倾向于善的,地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厚德载物。这些都是善的表现。由这些看来人之本性应该取法天地才最接近于物质本源的性,而天道中的善性表现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而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老子为什么劝我们取法地取法天呢?是因为他看到人性中充斥着恶的习性,取法天地之善性才可以回归本性。也就是说人初生下来就存在恶性,然而并非人之本性,需要后天努力去取法天地之性,才可回归本性(回归出生之前的本性)。据此可以看出人之初生,性本恶也不无道理啊。综上所述个人大胆得出如下推论:宇宙产生之前道之为物不存在善恶的说法,这个时候可理解为无性。宇宙产生后在长时间的混沌运行状态下孕育出阴阳二气化生出天地万物,(人是否这时候产生的就不得而知了)根据......余下全文>>
八: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
人性自私论”是和谐社会的腐蚀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和思想教育的支持。近来有些报刊和讲坛上出现一种论调:“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自私”。虽是老调重弹,但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人要生存,要活好,要发展,就不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被贬斥为自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只讲义不言利,只讲集体不讲个人,从来不否认人们谋求自身正当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并且公开申明: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和其他广大劳动者,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损人以利己,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才是自私。
自私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原始公社时期,人们是不自私的。那时,生产工具极为简陋,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靠个人单独劳动无法生存。人们必须互相照顾,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分享劳动成果。一切都属公有,没有私产,甚至每个个人都好像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不能独立。那里,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也就是说,自私给自私者带来的不是利益而是死亡。这样,谁还会自私呢?那时人们不自私,不是由于“人性本善”,而是生存条件使然。
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根源于私有制。人们作为劳动者,容易体会到协作、互助、联合的好处;作为私有者,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私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催生和助长了只顾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当人们以私有者身份相互对待时,如在纯粹的买卖关系中,各自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不是出于神秘的“天性”或“人性本恶”,而是私有制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人们之间的许多社会关系要求相互顾及,相互关照。例如,在同一个资本家手下干活的工人之间有劳动协作的关系和团结起来向雇主争取共同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们会互相关照、协同行动。只顾自己,妨碍协作、破坏团结,人所不齿。在抗击外来侵略或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容不得只顾自己不顾整体利益的自私者。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许多方面也需要相互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存在和发展。例如,爱情、亲情、友情,都建立在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在这类关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只顾自己,而会彼此关怀、互相维护。普通的邻里关系,也要求相互关照,和睦相处。即使偶然同车、同船、同机,顾己不顾人的自私行为也会给大家带来不便,遭众人谴责。维持公共卫生、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也都靠大家互相关照,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图自己方便,恐怕连这些起码的社会秩序也会崩溃瓦解。总之,在存在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关照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是会相互关照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不是出于什么神秘的“天性”,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亿万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经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绝对自私的人只关心自己,对于国家、集体和任何人甚至父母、子女都不关心,这种人自外于一切人际关系,自绝于一切人情,完全丧失了“人的本质”,没了人味儿,这种人还能叫做“人”,还能为人间所容吗?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人设想为仅仅是私有者,把人际关系仅仅归结为私有者相互对立的关系,提出假设的“经济人”作为其理论前提。他们说的经济人的基本特点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这些经济学家们对“自己的利益”如何解释,怎样不断“精确化”,不断“充实”(例如,从“利益”到“利润最大化”,再到“效用最大化”,再到把“安全”、“自尊”等补充到“利益”中去),这个人反正跳不出只顾自己这个圈子。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跳不出把私有制当作永恒不变的天经地义的迷信。他们抓住人作为私有者和商品买卖者的特点,把人的其他社会......余下全文>>
九:人的本性
有人性本善论,
有人性本恶论,
两者皆有依据,争执不下。
究竟善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实善恶都无所谓了,关键是后天如何培养,如何发展了。